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金瓯缺 > 第110章

第110章



                                    他们听到消息后,有的也在观望,有的从睡梦中醒来,不暇细问,就拿起兵器,冲到街头去找宋军厮杀.

        现在是面临着代表两个民族的朝代之间的最后决斗了.

        在我国的民族与民族之间,有时也存在着彼此侵犯相互敌对的关系,但主要是彼此友好融合无间的关系.有两种融合:少数族的上层分子与汉族的上层分子相融合,少数族的普通人民与汉旅的普通人民相融合.前者融合的结果是联合起来统治广大人民,后者在共同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消灭了民族的界限而成为反压迫斗争的同盟军.契丹贵族入主黄河流域的二百年中,使得大多数契丹族平民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平民成为受他们统治、压迫的臣仆、奴隶.他们除了服饰、打扮以外,生活、生产方式以及思想感情也都和普通的汉儿同化了.他们在政治、经济生活上具有共同的喜爱和憎恨,进入山里去参加反辽义军的契丹人就是这种融合的最高形式.当然参加义军的还是少数,但是大多数的契丹人、奚人、室韦人、渤海人都是汉族人民的朋友,不存在敌对关系.他们应该是杨可世团结、争取的对象.他受命要去摧毁的是契丹政权,而不是契丹人的生活基础,要打击的是还图顽抗的契丹、奚贵族,而不是所有的契丹人、奚人.可惜杨可世的头脑中不存在这样的分析.在这进城以后的关键时刻,他犯下了致命的错误,他没有下令安民,让契丹人放下武器来,以便集中全力进攻王城,反而接受了郭药师的建议,粗暴地下令不分官兵军民、不分抵抗和不抵抗的,一律摘杀契丹、奚人.

        在这道罪恶的命令下面,许多奚、契丹人的家庭被消灭了,许多妇女、老弱和孩子被屠杀了,鲜血流满通衢和坊巷.杨可世这样做的结果,并没有瓦解契丹、奚人的斗争意志,反而激怒了他们,坚定了他们,团结了他们,迫使他们为了保卫自己的民族、保卫自己的家庭、保卫,父母妻儿和自己的生命而进行战斗.这种斗争往往是超乎寻常地英勇,不到战死,决不放下武器,宋军受到他们的猛烈抵抗,同时也因为要贯彻这条命令,挨家逐户地去搜查,这就大大地滞缓了向王城方向前进的步伐.

        在夺门战中几乎没有受到一点损失的宋军,已经产生一种可以轻易地结束这场奇袭战的轻敌思想.如今出乎意外地受到奚、契丹人的阻击堵杀、死缠硬拼,一时摆脱不开,不免又烦躁起来.

        这时耶律大石派来的应援之师已经赶到.耶律思轸、耶律怀沙两员小将,忠实地执行父亲的命令.他们率领的这支援师猛虎般地扑入战斗,把任务完成得如此出色,以期不辱没他们祖先的光荣的名字②.他们的祖先,当初在陈家峪一战,俘杀北宋大将杨业,取得辉煌的战果.现在他们处在不利的形势中,已决心一死殉国,但是只要活着还有一口气,他们就要和北宋大将杨可世拼个你死我话.

        他们带来的人马有限,这时闻风而来、自发地参加阻击战的奚、契丹人越来越多了.他们脱出了个体战、各自为战和盲目战的范围,融入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正规作战.组织给予他们新的力量.他们分别扼守着几条通往王城的大街,到处设置障碍、石块、土堆,沙包,以至粮食袋,日用家生都搬出来,堆在街头上,堆成临时的街垒,阻滞敌人前进.敌人在远处,他们就躲在街垒中放箭,敌人接近了,他们猛然跳出来拼死搏斗,有时几十个人死作一堆,敌军还怕街垒中有人,不敢走近.

        许多契丹、奚家庭的妇女和孩子们也帮着搬运沙袋,掘土挖泥,助筑街垒.有的就躲在门缝背后射冷箭,闪到窗口来扔出桌、椅、衣柜等家生杀伤宋军.宋军要毁灭一个家庭,就不免要付出一些代价.

        这支阻击军,包括一部分武装抵抗的家庭在内,最后都葬身在火海中.

        这符合他们的愿望,"火",消灭了他们的(禁止),但使他们的精神获得永生.他们以宝贵的生命换得比生命更宝贵的两、三个时辰,阻滞宋军前进,使耶律大石能够完成王城的守御准备,使大局转危为安,使王城的保卫战产生了胜利的可能性.他们死可瞑目了.

        所谓奇袭,就是要乘敌之不备,直取其要害之地,收得全功.不用说,燕京城是残辽政权的要害之地,是奇袭的目标.但是要害中之要害,却是王城.单是取得燕京而没有夺取王城,杀进皇宫,俘获皇后和将相大臣,瓦解军队的战斗意志,从根本上摧毁辽的统治枢纽,这场奇袭战就不能算为成功.

        杨可世容易地夺得迎春门,成就了一半的大功,却没有乘机直取王城,反而分兵去夺其他的七道城门.可能有人批评杨可世的战略思想太保守了,由于他的行动滞缓,不够勇决,使耶律大石和萧皇后争取得时间做好准备,以致功败垂成.以"杨霹雳"出名的杨可世,在他一生最重要的事业上,其错误不在于"霹雳"过甚,恰恰是由于他"霹雳"得不够.

        从结果来看,这种议论似乎也言之成理,其实这不过是历史家在事后的空论而已,并非持平之论.事情过去以后,空论家要作种种批评、指责,都可以夸夸其谈.如果在这场奇袭中,杨可世做了相反的事情,不夺取和守住其他的城门,径扑王城,结果是外援从外城而入,截断杨可世的后路,前后夹攻,造成溃败.这样空论家仍可批评他不够持重,思虑不周,胃进"霹雳".做个批评家是容易的,人类语汇中提供了成千上万条贬义辞可供他们左右逢源地使用.可是在事件的进行中,人们能够始终把握住事物的本质,不受现象欺骗,不左右摇摆,这就困难得多了.

        就这个役后而论,直接指挥者杨可世在战斗进行中确曾犯了不少错误,但是导致奇袭战全部失败的主要责任,却不在他身上

        大军出发以来,前后两军一直保持联络.当天凌晨以前,当杨可世的大军隐藏在丛林后面时,就派出第一个使者驰往后军通知消息.夺得迎春门后,杨可世又急忙派去第二个使者告捷,兼催后军快来接应.据杨可世的估计,最多不出三个时辰,刘光世的大军就会接踵而至.杨可世的主导思想是及时掌握各道城门的防守权.一来防止辽方官员逸出,通风报信,搬来援军.二来便于迎接后军入城增援.两军合并,有了二万六千人的雄厚兵力,以之攻取王城,扫荡辽军的残余抵抗力量就绰乎有余了,他并无全部垄断功劳的意思.可是事态之发展,大大出乎他的意外.他既没有料到外城契丹人的抵抗会如此激烈——其实当他下达了一律摘杀奚、契丹人的命令后,就应当想到这是必然的后果.这才是他主观上犯的最严重的罪行和最大的错误,而他反而倒因为果地认为是由于契丹人的猛烈抵抗才迫使他下这道命令,真是愚不可及.他更没有料到近在百里内的后军统领刘光世在这个紧要关头,竟然会想再观望一下,逗留不进,坐视友军的死活于不顾,最后造成这次奇袭的功败垂成——才是奇袭战失败的主要原因.

        原来刘光世接到头两起通知时,恐怕进城后还有一番恶战,乐得让杨可世去拼命,自己落后一步,等到瓜熟蒂落再去分享胜利果实不迟.杨可世派去第三个使者时,已遭到契丹人的激烈抵抗,使者为了督促刘光世尽快进兵,特别强调了战斗的紧张性和艰苦性.谁知惬怯成性的刘光世误解了使者的意思,认为战局已发生不利于我方的逆转.战局顺利时,他还想观望观望,战局逆转后,他又怎敢冒险上去接应?为了遮盖耳目,他率军在附近兜了一个圈子,借口迷途,就在当地驻扎下来,后来听听前方来的消息更加不利,他索性率部循原途逃回去了.谁也不会相信要找到近在咫尺的燕京城还会迷途,谁也不能原谅前方如此吃紧,负有接应重责的后军竟然丢下友军可耻地逃走.他冒着军队里的大不韪,竟然干出别人决不会干的事情.

        一切胆小鬼干起可耻的事情来并不胆小,他有恃无恐的一条是父亲是都统制,无论怎样失机,父亲总要替他掩饰.刘延庆所谓"让儿子阅历阅历,长些见识",儿子的见识就是这样"长"起来的.在利害关系上越见得分明,在行动上就格外卑鄙和无耻.

        十多年后,由于种种条件凑合,刘光世居然也成为"中兴名将"之一,与韩岳二吴并称.但他的这个"将"不是以善于打仗、善于战胜敌人,而是以善于见风使舵,善于从战场上滑脱出"名",这在当时也有了定评.

        (九)

        巳末时分,也就是宋军夺得迎春门的四个时展以后,宋军基本上肃清了奚、契丹人在外城的抵抗,它使一、两万名持械来斗以及徒手受戮的奚、契丹人流尽了鲜血或者连皮带骨都化为灰烬,使得几千户的房屋成为瓦砾堆,同时也使自己付出了将近一千人的代价.在外城的奚、契丹人并没有被斩尽杀绝,他们挣扎得性命出来,都逃往王城.耶律思轸堵塞了宋军前进的通衢,同时却畅开了供自己人撤退的渠道.这样就使王城的守御力量增加到几倍以上.

        在宋军方面,除了战死者以外,又发生最糟糕的情况.一部分常胜军,甚至也有个别泾原军闯入奚、契丹人的家里,或者借口搜查隐匿逃亡,随意闯入汉儿的家里,干尽了盗劫、奸淫、杀人、放火等勾当.在军队里有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只要口袋里装满别人的财物,手里沾满以发泄虐待狂为目的的鲜血,这部分军队就再也无法集合起来,听候调集再上战场去作战了.杨可世听到这项情报,虽然发狠抓住几个犯罪者正法,仍不能制止这些罪行的继续发生.此外,分守各城门的一千六百名士兵不能调动.现在,杨可世手里可以机动使用的兵力,只剩得半数左右了.

        街垒上浴血苦战的情景还在眼前,手里的人马,有减无增,后军的消息杳然,派去的军使不是找不到传达的对象,空手而归,就是军使的本人也像石沉大海,一去后再也找不到踪影.这时杨可世所处的地位并不佳妙.他踌躇一回,回过头去问郭药师道:

        "今日之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