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金瓯缺 > 第112章

第112章



                                    

        两人商量定当后,耶律大石分兵二万,当即转向侧翼去对付王禀(还有他不知道的刘锜也在军中)的那支牵制之师了.

        这里萧干、萧斡里剌带了大军,当夜就回到芦沟河畔,点起万把明火,敲响万面鼙鼓,撂开长达十多里地的大阵势,高声叫喊,要脓包货刘延庆出营来答话应战.

        事实上辽军的攻势并非廿五当夜才开始的,廿四傍晚,萧干率领大军驰援京师以后,留下的奚军就发动一次佯攻,以分散宋军的注意力.本来杨可世率军出发后,芦沟河的宋军应当发动一次大攻势以掩护奇袭,无奈刘延庆见不及此,反而让辽军先动手,成为反客为主的局面,这足以证明在奚军中也很有些能人,足以辅助萧干之不足.

        可是廿五晚上的攻势,规模宏大,气势雄壮,运远超过廿四傍晚的佯攻.这是一次挟着战胜余威,决心把宋军全部搞垮的攻击.

        这时萧干手里提着两张王牌:

        第一,奚军在燕京城内和城根等处找到杨可世,郭药师等人丢下的铁甲、马具等.这些还可以冒充,最重要的是杨可世的一对铁锏也被找到了,这对铁锏在西军中人人认识,比他的"杨"字认旗更加可以证明他本人的所在、或者证明他确属阵亡了.这些战利品,连同大批军旗,还有一丈雪的遗体等都被萧干带到前线来充分利用,大肆宣传"燕京大捷","宋军片甲不留"以及"杨可世被杀"等等的捷音.

        第二,除了死的战利品外,辽军还俘获得两件活的战利品.他们是宣抚司随军文字机宜贾评和护粮将王渊.在萧干的宣传攻势中,这一对文武活宝起了比铁甲、马具更有效的作用.

        贾评是宣抚司的重要僚属,童贯的亲信,童贯特派他随军前来燕京,原来就含有监护诸将和文字联络宣传的双重任务.既经宣抚使指名派遣,贾评说不得也只好出来辛苦一趟了.在夺得迎春门后,他倒确实忙碌一番,写了捷告,派人驰往大营.接着在街市的激战中,他又献上一条毒计.在活捉到的契丹贵族妇女中,挑选一名年龄相仿,体态丰腴的,把她披头散发,张开两臂,捆绑在一只十字木架上,然后连人带架,装进一辆拆去车篷、车壁的露天大奚车上.车后挂一幅白布,写着斗大的字"捉拿得逃犯逆妇辽皇后萧氏一日巡行徇众".贾评亲自带着几付锣鼓,数十名亲随士兵,簇拥着这一口绑在露车上的假皇后,推到几条重要的街道上往来示众.萧皇后平日威重,莅朝听政,只与几个亲信大臣接触,普通臣僚,天颜咫尺,也看不清楚圣容.如今变成这副狼狈相,一般契丹战士和汉儿的富室大姓中,真伪莫辨,一时受到朦欺,也起了摇惑人心的作用.贾评自以为立了不世之功,得意非凡,杨-可世率部进攻王城时,他讨个差使,留在外城,负责恢复秩序.杨可世的马蹄声刚过去,他就带些亲随穿门踏户地去干一项破坏秩序的非文字的"机宜"工作,那就是当初他在陈州府答应过胜捷军的官兵们一旦攻入燕京城就可以放手大干的快活勾当.他自己首先实践了诺言,过得好不写意的大半天!不想奚军一个反攻,杨可世落荒逃走,亲随们也一哄而散,只剩得他孤家寡人,早已吓得手颤脚软,刺不动马,被奚军手到拿去.

        王渊也是童贯的亲信,他在琉璃河一带为刘光世的后军催粮,刘光世的军队忽然转得无影无踪,反而碰到萧干的大军,一阵赶杀,也把他顺手提来.

        在俘虏之中,萧干单单看中这一对活宝.他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派了一队铁骑押了他两个,沿着河沿阵地往来巡徇.要他两个自报姓名,官衔,并说奇袭之师已全军覆灭,杨可世、郭药师等将领死的死,降的降,现随大石林牙前去奇取涿州城.这里南岸宋朝大军,面临四军大王的追击,后路又被切断,进退无门,不如早早投降,最为上策.这两条软骨虫,要保牢自己的狗命,对萧干的吩咐,一一照办.在河岸一带,喊得声嘶力漏,喉咙喑哑,不辜负萧干的巨眼赏识.

        萧干攻心之计,在一时惶乱中,果然产生奇效.刘延庆听到一系列的败讯,吓得心胆俱裂,躲在营垒中,闭门不出.

        十一廿四日午后,在几乎接到刘光世派人送来的一个简单报告,报称前军已夺门而入燕京城的同时,童贯、刘延庆也接到杨可世送来的一份告捷书,这篇文章骈四俪六,对仗工整,辞藻华丽,在语气之间把胜利夸大了十倍.原来贾评虽然身为文字机宜,平常也喜欢绕笔头,写些告示,议状等类的小块文章,如果要他写一篇能够上告宗庙、下垂万世的黼黻文章,却是力不从心,只好望洋兴叹了.他随军出发之前,早就未雨绸缪地托人代笔捉刀,预先拟好一篇收复全燕的告捷稿.夺得迎春门后,他认为大局已定,不暇细细推敲,只加上"萧氏尚待搜获"一句,就照抄发出.文章讲得如此肯定,连王城尚未进入的话也没有说明白,这就不能怪宣抚司、统帅部诸人接到这份捷报后,得出燕京已经收复了迄,只留下些残敌正在继续扫荡中的印象.天大功劳,已经唾手而得,童贯怎敢怠慢,连忙请当代大手笔、当时正在宣抚司当差的宇文虚中拟了一道贺表,连同这份捷报,一齐用六百里加速急脚递递送东京.

        廿六日半夜里,东京人已传遍全燕收复的喜讯.廿七日黎明,王黼率领百官群僚奉表申贺,官家正式在紫宸殿受贺,御笔亲自赐名燕京城为燕山府,其余已收复和尚待收复的州县也一律赐名改称,又下诏曲赦新复州县,奖励前线将士,君臣们欢天喜地地要筹备一场规模空前的"普天同庆"的大典来庆祝这个前所未有的军事大捷.

        东京君臣兴高采烈之日正是前线将吏如坐针毡之时.

        童贯、刘延庆快活得还不到十二个时辰,廿五日中午,刘光世就带着杨可世前军已全军覆灭,杨可世、郭药师等将领下落不明的坏消息,率部匆忙逃回.其实刘光世带来的消息纯属臆断,他只听说萧干已全师回援,就断定杨可世必败无疑,在他拔脚往回转的时候,正是杨可世在王城门下蹀血苦战,迫切需要后军前去接应的时候.如果刘光世的接应之师先萧干的援军到达,战局的结果可能就会大不相同了.童贯、刘延庆当下听了这个消息,又不见杨可世那里有人派来,就信以为真,吓得魂飞魄散.童贯一看大局不妙,一面痛斥刘光世擅自逃回,贻误戎机,一面借口善后,自己带着僚属们急忙逃回雄州,把前方军事完全责成刘延庆,要他戴罪立功.

        刘延庆如何挑得起这副千斤重担?廿五日夜萧干耀武扬威的挑战,完全证实刘光世带来的噩耗.他如在水火之中,一心只想步童贯之后尘,立刻离开这块是非之地.

        廿六日刘延庆才得到确息,杨可世、郭药师等少数人既未阵亡,也未投降,已取道固次、三家店逃回涿州.这个消息也不能使他安心一点.这时萧干派人潜入芦河南岸宋军的后方,到处纵火,把宋军的军需、粮食焚烧一空,有些驻军的营寨也焚烧起来,白天黑夜,不是烟焰迷目,就是火光烛天.再加上萧干到处相度水势,搭架浮桥,扬言要大举渡河,围歼宋军.又说涿州、易州都已收复,包围圈日益缩小,宋军再不逸走,唯有死路一条.萧干的谣言攻势,宣传攻势,水攻、火攻纷至沓来,前后相继.宋军前阻无定之河④,后有漫天之火,左右两翼又受到作势要渡过浮桥来的辽军的威胁,真是个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了.

        十月二十七、二十八两天,刘延庆连续给宣抚司申了十二道文书,要求立刻"那回"⑤.

        童贯也乱了主张,自己不出面,却叫"摩睺罗"以宣抚副使的名义,给刘延庆一个书面答复:

        "仰相度事势,若可以那回,量可那回,不可有误余事."

        刘延庆的申文和蔡攸的复文都不愧为文牍主义的杰作,刘延庆明明是自己希望"那回",为推卸责任计,要宣抚司给他一个书面答复,同意那回.童贯乖巧,推给蔡攸复文.蔡攸说了模棱两可的话,"若可以那回,量可那回",还要刘延庆自己斟酌裁度,把责任推回去,然后再官样文章地责成他"不可有误余事".仑猝那回,岂得不误余事.其实误不误事都不在他们考虑之中,他们只要求自己不负责任,少负责任就好.但是这件复文的确救了刘延庆一命.后来朝廷追究起战败的责任,刘延庆出示复文,童贯、蔡攸不能够把全部责任一古脑儿地都推在他一个人头上,才得了较轻的处分.由此可见这条糊涂虫,在保护自己安全一点上,倒也不算太糊涂.

        二十九这天,野火四发,风声越紧.刘延庆早已急得六神无主,一见宣抚司的复文已到,如获大赦.不暇和诸将商量撤退的步骤,带着刘光国、刘光世,父子三人撒腿就跑.诸将僚属找不到主将,又见中军的粮台燃烧起来,顿时秩序大乱.一向具有逃跑优先权的宣抚司的幕僚们,岂甘落后,也抢着乱跑.人多门挤,有的人等不得挤出营门,竟然推倒短墙,毁墙出去逃命.各营的将领们听说中军大乱,粮台被焚,也就弃军而走.士兵们得不到上级的命令,找不到统将,也乱成一团,东奔西窜,刹时间形成土崩瓦解之势.萧斡里剌趁势驱军追赶上来,未经一战,就把芦沟河南岸的宋朝大军全部杀散.败兵们自惊自扰,自相践踏,有的被战马踏死,有的被车辆压死,有的挤在河里淹死,有的从山崖上滚下来摔死.从芦沟到白沟,一百多里之间,到处都有这些不是战死、而是逃死,不是死于敌人的锋镝下,而是死于长官的荒谬措施中的尸体.军需粮食,一半被焚,一半丢掉,损失殆尽.

        从九月底以来,好不容易取得的军事成果,一夕之间.全部丢失,还贴上数万名官兵和伕子的本钱.这才是一次彻底的失败,彻底的崩溃.

        (十一)

        差强人意的只有王禀在无定河侧翼的这支军队与劲敌耶律大石相持了数天.宋军欲退故进,欲前故却,虚虚实实,弄得耶律大石一时也摸不清头脑.最后刘锜、王禀听说芦沟河大军溃败了,这才整师徐徐而退.这就是耶律大石没有能分享芦沟战役胜利果实的原因.

        耶律大石的部队还曾被击败一次.

        他们五千多骑追到滹沱河边时遭到宋朝一员裨将韩世忠和他的伴当苏格等五人的逆击,折了便宜而归.

        这员裨将早在西北战场上就以勇悍出名.他的骁勇的名声和他的卑微的军职对照起来,简直是一种讽刺,可是这是出于他的自愿,不能怨天尤人.

        军队里奖励立功的官兵们有两种物质刺激的办法,可以自由选择.一是升官,二是领赏.前者迂回曲折,拖泥带水,往往立了一功要候补六个月到一年之久才转得一官,后者现买现卖,首功上去,奖银立颁,银货两迄,泼辣爽利,比较合韩世忠的脾胃.

        在部队里,韩世忠是一群逾规越矩、不中绳墨的椎埋恶少的领袖.无论在哪个团体里,有那么一群人聚在一起总难免要闯点小祸,何况他们又有这样一个"泼韩五"做他们的头儿.譬如,有一天他们从城外夜饮归来,城门已闭,泼韩五一时怒起,凭一对赤手空拳,就把城关的铁锁拧断了,不怕明天要受到开革的处分.还有,偷一扇门板劈成柴片,把居民养的狗子哄出来宰了,深夜煮狗肉吃,又去偷条破被絮把瓦罐蒙住,不让香味透出去,免得惊动长官.这样不伤脾胃的事故,已是习以为常了.

        其实他们最大的恶德,也只是口腹之罪,身边不带几个大钱,又没法抵抗蜜汁似的老白酒和花糕似的白切羊肉的诱惑——特别当他们与这两件已经暌离三日,嘴里淡出鸟来的日子里,这是很可能构成犯罪的动机的.可是他们采取了一种合法化的解决办法,那就是与酒家主人成立一项信用借款——赊帐.偿付的办法是喝醉了酒,带着兄弟们或者单枪匹马地撞进敌占区去闯些小祸,顺手捞两个俘虏回来,以奖金抵充债务.由于他的信用不错,酒家主人也愿意让他赊帐.

        说来奇怪,他还的债越多,债台反而筑得更高,到敌占区去闯的祸也越来越大了.迫使他去闯祸的原因不是为了立功显名,而是为了偿还永远还不清的债务.这笔糊涂帐,凡是和酒店主人打过交道的,都很有体会.

        一天,他喝得醉了,把上半身衣服脱剥得干干净净,单骑闯入敌城,敌人来不及关上城门,他已马到人到,一刀斩下守将的首级,掷到陴外.以后谁也不知道他是怎样脱身逃回来的,伙伴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已经涂着满身的血迹污泥,烂醉如泥地倒身在营房门口睡着了.这段冒险史也许值得痛饮一个月的酒资,可惜他自己在醉中完全忘掉,别人又不能替他证明.这段功劳只好被抹去了.

        还有一天,他在一场突然袭击中居然俘获了西夏国主的女婿,十军监军兀移郎君.驸马爷是条硬汉子,被俘后不愿报出姓名来辱没自己,一路上被押解回来时,口中直嚷"兀擦"⑥.可是要证明这样一个高级俘虏的身分并非难事.这一行货整整值得一纸统制官的告身.统制官非同小可,在十万大军中混到这个位分的也不过屈指可数的二、三十个人.这次他又选择了羊羔美酒,他宁可把这个统制官分拆开来,零敲碎打地与兄弟们一起享用,也不愿冠带齐楚.走马上任,呵背哈腰地去伺候上司的颜色.

        到了三十四岁的年纪,他仍然是个偏裨,既没有升官,也没有发财.债台犹如夏天的青草,一块刚刚芟除,新的一块又繁密地茁长起来.可是他终于厌倦了过去的生活,希望有所转变了.

        在滹沱河边,他发现有一支敌军的骑兵部队涌上来,后面征尘滚滚,估计不下五千骑之多.他检阅了一下自己的力量,他、韩世忠,他、苏格,还有四名伙伴,都是西北战场上的老搭挡,一共是六个大人,四匹战马,其中还有一匹跛了一条腿.六与五千,实力相差悬殊,可是现在不是打算盘、锱铢必较的时候.他让伴当们埋伏在山冈里.自己稍作安排.这时恰巧有一艘装运伤员的船经过,要逃走是来不及了,他吩咐他们舣舟河湾,等到接战时,鸣鼓鼓噪助威,不用真上岸来助战.

        这里分拨刚定,契丹骑兵已经驰到.敌军还没排开行列,他就跃马横戈,大呼突入,刺杀了两名排在队伍前面的旗头.山冈上的五名伴当,也趁势冲下,犹如疾风骤雨.六人四马,一起搅入敌阵,进出自如.这时船上的鼓声大作,伤员们狂呼乱喊,好像千军万马从山腰、河曲中冲杀出来.契丹军不测虚实,还以为中了埋伏之计,匆忙撤退.韩世忠毫不示弱,又追上去赶杀一阵,杀伤了几十名敌军,染得他的战袍上血斑殷殷.

        这是第二次伐辽战争,也是宋辽一百余年对立以来的最后一战.对韩世忠来说,却揭开了他生命中新的一页,他第一次不是为了羊羔美酒,也不是为了偿还欠债,而是意识到民族斗争的意义而作战.

        好像十月初在燕京城下巡哨的姓岳的小军官一样,在今后的民族战争中,他们将受到更多的锻炼,作出更大的贡献,他们的名字也将更加响亮起来.

        ①辽皇后称可敦、忒里蹇,尊称耨斡麽,见《辽史·后妃传》.

        ②耶律思轸、耶律沙都是契丹军队的统帅,在北宋初年对宋朝的战争中,取得重大的胜利.

        ③从平地通往城头的斜坡形的退路

        ④在清朝前.由于那里的水势涨落不定,古人称永定河为无定河.唐诗:"可怜无定河边骨",即指此河.无定河靠近今芦河桥的一段,宋、金时称为芦沟河.

        ⑤"那回"即"挪回".

        ⑥西夏人呼"斩"为"兀擦",见东坡《志林》.

        第二十二章

        (一)

        赵良嗣、马扩等一行使节离开代州,来到已被金军占领的应州边防线上,受到女真边防军的留难.一个猛安①粗暴地对他们说:关于他们的来临,他既没有接到南朝的文书,也没有得到上级任何指示,他必须请示大太子后才能按指示办事.就此把他们在一个营房里羁留了十多天.

        然后是大金皇帝完颜阿骨打亲自派来的宗室大员兀室,专职外交人员撒卢母②充当接伴使副赶到边境线上来迎接他们.兀室再三抱歉说:敝皇帝连日在各处视察军情,昨天刚回奉圣州,得知贵大使莅临的消息,立即打发我们连夜赶来恭迎大驾.女真人进步得好快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