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金瓯缺 > 第163章

第163章



                                    小人数来数去,只剩三十五髻,还有一髻哪里去也?"

        "走也!"

        "走往哪里去了?"

        "你这个蠢汉,岂不闻'三十六计(计,髻同音),走为上计.'那走掉的一个上髻随着官家往南方去也."

        当时力劝官家逃往南方的童贯固然已经明正典刑,不但发髻,这颗头颅也被砍掉了.不过逃往南方的太上皇⑧这时又回到东京,入居龙德宫.投鼠忌器,骂了童贯,岂不连带涉及太上?其实当时要逃走的不仅太上、童贯,还有许多大臣,都是要逃的.就连渊圣皇帝⑨也一度动摇,要想"西狩"⑽.就算渊圣宽厚,那些力劝渊圣"西狩"的大臣,现在仍居高位,他们直接看到或间接听到这出讽刺剧的,对两名演员,岂肯善罢甘休?要不把这两名演员问个"指斥乘舆、诋毁大臣"的非名,充军发配到沙门岛去才是怪事哩!

        其实把太上皇之南走完全归咎于童贯的劝告,那也有失公允.官家听到边境的警报后,加上金使的恐吓,早就萌生南逃之念了,童贯不过是投其所好而已,不能说完全出自他的怂恿.

        官家最早接到的噩耗是蔡靖在十一月底上报蓟州失守、傅察殉节的奏章,接着金廷派来两名使者,大言"要与赵官家说话则个".这时当朝太宰白时中、少宰李邦彦不敢引见,自己在政事堂尚书省厅事与他们厮见.刚刚就位,金使就出不逊之言,指斥南朝违盟背德,还是老一套的话头,接着大发雷霆,说"大皇帝(金太宗)煞是发怒,命太子郎君与国相两路而入,吊民伐罪,你们如何对付?"

        白、李二相一齐失色,战战兢兢,不敢回答.只听他们又说:"郎君与国相以两朝生灵为重,煞是不欲开仗,此事须得你们赵官家出来相议始得."

        白、李二相还是不敢开口,善于鉴貌辨色,投机取巧的中书台人王孝迪这时却越位而上,问金使道:

        "告大使,要如何才得请贵朝缓师?"

        "不过制地称臣尔!"

        白、李二相不敢怠慢,急趋内廷,把两名金使大闹朝堂之事,一五一十地全部奏告,然后提出建议,厚礼卑词,遣回金使,另找一员能言善辩的官员,前去斡离不军前求和,务必要把他的军队阻拦在黄河以北.

        曾在河北都转运使吕颐浩手下当过转运判官的李邺因贪污有据,被人告了一状,削职在京闲居,正图钻营复职.王孝迪透露个消息给他,他连夜上了一本,备言敌强我弱,势力不侔,决不可与敌.然后自告奋勇,丐请奉缝议和.

        李邺算是第一个出头露面的求和者,比主张割地赂敌,还没有实际行动的王云又进了一步.以后这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了,在无耻和卑鄙的道路上,有那么一大批人,都想抢做第一名.

        当下官家借李邺以给事中之职,派他出使斡离不军前求和.李邺提出条件,要带去黄金三万两犒师.这时国库如洗,哪来现成的三万两黄金?官家求和心切,从内库中取出一对大金瓮,每只重五千两,当场交内廷"书艺局"销镕了,铸为金牌,让李邺带去.

        这李邺官也复了,差使也得了,又带着一笔厚厚的见面礼,不但是这万两黄金,还有价值超过黄金千百倍的重要贽仪,自信求和必有所成,兴冲冲地走马就任渡河北上.

        不过官家对于这个名不见经传小人物李邺前去求和,心里还不大踏实.求和得成,果然是好,万一不成,金军仍然杀过河来,自己岂非陷入它的罗网之中?从这时起,他就有了避狄南方的想法.

        斡离不和粘罕两路进兵,势如雷霆万钧,同时他们在外交上也发挥了高效能.军事攻势、政治政势双管齐下.撒卢母、王介儒到宣抚司来威吓几句,童贯就"逃之夭夭".斡离不派来两名"名不见经传"的小使,在朝堂咆哮一番,竟使堂堂的南朝皇帝"遽萌退志",弃社稷而南奔,这是因为他们的先声夺人,在精神上早已打败了宋朝君臣的缘故.

        不过官家在逃走之前,还有两篇官样文章要做:一篇是下一道沉痛自责的罪己诏,一篇是表示悔过,尽罢秕政的《罢花石纲指挥》.

        《罪己诏》由官家亲自点中的试给事中幕侍读吴敏起稿.吴敏虽然出身蔡京门下,几年前,曾拒绝过蔡京要招他为孙女婿的建议,明白表示不愿做相府的"东床坦腹".这件事暂时封闭了他的仕宦腾达之路,却给他带来"远离权门、洁身自好"的好声名.官家早就赏识他,即使在蔡京第四次出任首相,蔡氏父子祖孙权倾朝野、作威作福的时期,官家还是多方保护吴敏,不让他坠入万劫不复的阿鼻地狱.现在官家正需要象他这样一个触忤权贵,同时对过去的陋政牵涉不多的文学侍从之臣来起草这道旨意.当即把他宣来,当面交代了任务.

        不象表面上看起来那么老实,吴敏的家庭生活颇有几分浪漫色彩.自从拒婚以后,他不再娶亲,有一个芳名叫做远山的绝色侍婢为他主持中馈之政.此刻他从内廷回到家里,远山已为他烧起一炉御香,磨好一砚浓墨,一切都准备得舒舒齐齐.她在书斋门口迎着吴敏嫣然一笑,吴敏不由得搂住她在她的面颊上亲了几下.

        《罪己诏》虽可痛斥权奸误国,但仍要为官家留个余地,既要感情沉痛,又要措词得体,写起来并不容易.吴敏一面写,一面涂,稿纸上都是一个个大墨团.大半夜过去了,统共还写不到十联文字.这时窗外卷起一阵阵的西北风,呼呀呼呀地吹得他的心头冰凉.

        不知道什么时候走出去的远山,又悄悄地进来,把一件半臂轻轻掖在他身上.吴敏一转身就握着她的双手,问她冷不冷,怪她深更半夜,还不去睡.远山把手指从他的手掌中挣扎出来,又是嫣然一笑,指着桌上的草稿说:"你呀,且把心放在那上面,别的都不要管了."吴敏没法抵抗她这一笑,把她拥入怀中,连连亲吻.

        在哪个旮旯角落里被堵塞住的文思忽然象一股山泉那样顺利地畅通了.吴敏自己不动手,却让怀里的远山代他执笔,他口占一句,远山就笔录一句,不到半个时辰就把全文草成.吴敏自己读了一遍,又让远山读一遍,十分得意.第二天一早,他又拿去给用乡畏友、见为太常少卿的李纲看,请他点定.李纲十分赞叹,只替他改定几个字,然后郑重其事地说:

        "元中(吴敏字).代天立言,说得何等沉痛!多年来祸国病民的稗政,已尽于此一纸之中."即使处于危亡之秋,对万事仍抱着乐观态度的李纲忽然流下几点激动的眼泪,高兴地说,"此诏一下,朝野震动,只恐天下事从此就有了转机了!"他尽管心里高兴,说到最后一句时,自己也感动得流下泪来.

        谁知道吴敏就是为了这个善于嫣然一笑的远山才拒绝蔡府的亲事,成全他不慕权势的美名.谁知道官家这篇透澈沉痛的《罪已诏》就是在这样旖旎风光中写成的,竟被李纲看成为天下事转机的枢纽,这对吴敏说来,真所谓是"不虞之誉"了.

        当然《罪己诏》还是写得十分透彻沉痛的:

        "朕获承祖宗庥德,托身士民之上,二纪于兹.虽兢业存于心中,而过咎形于天下……言路壅蔽,导谀日闻,恩幸持权,贪饕得志……赋敛竭生民之财,戍役困军伍之力.多作无益,侈糜成风.利源商榷已尽,而谋利者尚肆殊求;诸军衣粮不得,而冗食者坐享富贵.灾异屡见而朕不语,众庶怨怼而朕不知,追惟已愆,悔之何及!"

        《罪已诏》与《罢花石纲指挥》是一正一副的文章.《罪己诏》从理论上谴责自己的失德.《罢花石纲指挥》则从行政上保证知过必改,从此与天下更新.在这道指挥中,提出了要罢花石纲、罢应奉局诸路岁贡、罢都茶场、罢河防非紧急泛料、罢免伕钱、罢请御笔断遣⑾、罢大晟府、罢学乐所等,一共"罢"了二三十项事目,其中多数是导致朝廷败坏天下事的陋政,为士民所丛垢.大晟府、学乐所等研究音乐的机构,也遭到池鱼之殃,被一起罢掉了,这说明官家个人的嗜好,无论宫室园林、声色犬马,都是不得人心的.

        现在是到了人民要向他算总帐的时候,他聪明地自己先承担起一切罪过,然后表示一定要改过.这就是李纲认为"天下事已有转机"的根据.

        下《罪己诏》比顽固到底,至死不悟,把错误坚持到最后一天当然要高明一些,但它毕竟不过是一种表态而已,并不是一服起死回生的良药.

        (八)

        下《罪己诏》,降《罢花石纲指挥》,这两件事都不费官家吹灰之力,他只消在已经办好了的诏书上盖一方御玺就好.现在官家要认真考虑"避狄"之计了,这里还要解决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官家毕竟与童贯不同,童贯逃离太原,可与张孝纯打笔墨官司,安抚守土有责,宣抚守土无责,在有无的字面上做文章.官家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主人公,无论逃到哪里去,都逃不了轻弃社稷的责任.虽然历史上有过不少做逃皇帝的先例,还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受到后世谴责.现在是涉及到他要继续做皇帝就不能轻离京师,轻弃社稷宗庙而逃,他要为避狄之计就不能继续再当皇帝这样一个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

        他心里正在犹豫不决的是否要把皇位让给太子赵桓,自己退居太上皇之位然后南逃.那皇位的确已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又鸟)肋.食之还是弃之?他自己委决不下来.这件事与皇太子赵桓有关,他不能在事前与他商量.至于白时中、李邦彦之为人,他知道得很清楚,如果告诉他们,他们奇货可居,一定马上跑到太子那里去请功了,他不愿与他们商量.童贯与王黼的关系密切,王黼曾主张废太子而立郓工,如今王黼虽在京邸待罪,政治上还有一定潜势力,因此他不可与童贯商量.

        官家是个刚愎而不自用的人,他的每一个愿望都非要实现不可,但最好有人商量商量,帮他作出决定来,好象以他名义颁发的谕旨都要有宰相的副署一样,事情是他做,责任则要别人帮他分担.现在他能够与之商量的人,或则不能、或则不愿、或则不可,想来想去,最后还是想到了起草《罪已诏》深合自己心意的吴敏,当时就派内监去把吴敏找来.

        即使近来颇走好运,连连受到官家青睐的吴敏也只把自己放在文学侍从之列,没有想到官家竟会把这样一件大事与他商议,吓得他冷汗直淋.当场也只说得一句,兹事体大,容臣回家细想后,明日再作回奏.

        吴敏回到家里,脸色红一阵、白一阵,心头小鹿儿乱撞,不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