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正说明朝十六臣 > 第8章

第8章



                                    受当时吏部尚书蹇义的推荐,况钟去全国最富庶的苏州府任知府。苏州府的人口和税粮超过当时的全国任何一个府,苏州府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定,苏州府税粮的征收情况也会直接影响朝廷的财政收入。早在宣德三年(1428),宣宗就曾就苏州府知府的人选关照吏部:“苏州府是大郡,公务繁剧,赶紧物色廉洁奉公、有才能者出任知府,贪污暴虐、残害百姓的人不能任用。”可见苏州府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宣宗选况钟任苏州府知府,说明况钟的能力和才干都得到了皇帝的肯定,况钟为官的操守也让皇帝放心。在况钟等九人赴任前,皇帝亲自设宴为他们送行,并为他们颁发了敕书。在敕书中,皇帝对他们到任后的政务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并给予他们一定的权力,奏章可直达御前,也就是说可以越级直接与皇帝联系,表明了皇帝对他们施政的支持。况钟在内的九个知府奉敕书赴任,相当于钦差知府,这是前所未有的恩典。事实证明,宣宗这次直接选拔官吏非常成功。后来这九位知府大多很有政绩,况钟更是声名显赫。

            况钟于宣德五年七月到任。况钟本人就是吏员出身,深知吏治积弊。因此,他决定先从整顿吏治入手。苏州府赋役繁重,胥吏多是奸猾之徒,最为难治。况钟到任之初,不动声色,暗中对属吏进行考察。况钟处理政务的时候,这些吏员环立在他周围请判牒。况钟假装对政务不懂,询问左右,大都按照这些属吏的意思进行办理。这些属吏非常高兴,认为新来的知府愚庸无能,糊涂可欺。三天后,况钟召集群吏,责问他们:“先前有事应该做,你们不让我做;有的事不该做,你们强迫我做。你们贪赃枉法,欺上瞒下,罪当死。”同时,他还把皇帝所赐的敕书当众宣读,其中有“属下官员有作恶害民的,你可以逮起来送到京城”的话。这些属吏听了,大惊失色。况钟一一宣布他们贪赃枉法的罪行,并将情节特别严重的几个人立刻处死。这些属吏看见况钟做事坚决果断,而且很有智谋,没有人再敢冒犯他。随后,况钟又裁撤了一大批平庸无能的属官,还惩治了一批犯有贪污罪的官员。当况钟把贪污犯和赃款押解进京时,宣宗很重视,他对众臣说:“知府是一郡的表率,身体力行必定从廉洁奉公开始。况钟肯定是廉洁的人,廉洁之后才能去贪。知府能去贪,则贪官一定会有所收敛!”果然,通过况钟的整治,苏州府的坏风气得以扭转,吏治逐渐清明,百姓也大多遵纪守法了。

            况钟上任后发现,苏州府税粮过重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苏州府的税赋繁重是有历史原因的。元末,苏州府、松江府等地都是张士诚的势力范围。在太祖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张士诚以苏州府为根据地,曾与朱元璋展开过激战。所以,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后,迁怒于苏州府的百姓,加重了这一地区的田赋。当时户部有些官员也认为苏州府的土地较其他地区肥沃,所以也有意让苏州府承担更多的国家财政支出。比如,当时苏州府负担的夏税秋粮有二百八十一万石,而全国的夏税秋粮总数才为三千石左右,耕地面积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一点一的苏州府,却要承担全国税赋的百分之九点四。百姓经济负担过于沉重,便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口逃亡和土地抛荒等现象。虽然朝廷也曾下宽恤诏,减免租税,但苏州府的税粮征收已经困难重重。至况钟到任,苏州府拖欠赋税已有四年。

            在任命况钟为苏州府知府的同年,进士出身的周忱以工部左侍郎衔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周忱是江西吉水人,与况钟有同乡之谊,两人关系密切。况钟在苏州知府任上有所作为,与巡抚周忱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况钟多次上奏疏请求核减苏州府重赋,都得到了周忱的支持。一开始,周忱与况钟亲自进行调查研究和核算,提出核减官田税粮共计七十二万多石的方案。可是户部认为核减数额过大,会对朝廷的财政收支产生影响,没有批准。之后,况钟针对昆山县大面积无人耕种而抛荒的田地请求豁免秋粮;该县沿河滨海的田地已经被水淹灌、无法种植的这部分,况钟也请求豁免,两项合计近十五万石,户部仍是批驳不准。为核减本地的税粮,况钟进行了艰巨的努力。直至宣德七年(1432),宣宗亲自过问核减官田税粮的事,况钟的请求才在户部获得通过。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苏州府百姓的负担,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况钟还为杜绝税粮交纳时存在的弊端,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他制定了严格而统一的制度,从严管理作为税粮收据的凭证,各仓库用的簿子要编号,还要填明发给的日期,不许涂改,一式三份,便于查核,明确责任。他的建议被朝廷采纳,使税粮征收过程中出现的弄虚作假、侵吞税粮的现象大为减少。

            苏州府是个富庶的地方,但苏州府的百姓也因此比别处的百姓承担了更多的苛捐杂税。其中尤以“备倭船只”、“粮运船只”和“借马”三项贻害最大。苏州府距海岸不远,易受倭寇骚扰,附近的卫所就准备了四十多只的备倭船只来防倭。实际上,这些船只已经多年不用了。可是,官军们却以此为由,以修造费用为名,对当地百姓故意刁难,多方勒索。况钟在详细研究之后,上疏朝廷,揭发了官兵的敲诈勒索行为,并请求朝廷停止这种科派。朝廷准许了况钟的请求,苏州府的百姓又得以减去一项沉重的负担。“粮运船只”就是由苏州府七县每年抽调一批船只以供粮运,原本只是个临时性的措施,后来却一直沿袭下来。抽调的船只数目大概是每年五百多艘,实际上抽调不出这么多,于是折成造船费用缴纳,需要粮食十五万余石。况钟上疏指出,原本“不为常例”的事情是不应该每年都有的,应该停止,朝廷批准了。至于“借马”,更是多年前的老问题。洪武、永乐年间,江北诸驿马匹短缺,朝廷下令苏州府暂借马匹给江北饲养,前后有四百多匹,说好三年为期归还,没想到过了三十多年,不但没有还马,马匹如有死亡的,原出借者还要再购买补齐。况钟上奏朝廷要求江北驿站归还苏州府的马匹。直到两年后的宣德七年,这段拖了三十年的差事才算完结。苏州府不仅收回了借出的马匹,也使苏州府的百姓减去了一项沉重的负担。此外,工部曾经征派三梭布八百匹,分配的标准很不公平,浙江省十一府只派布一百匹,而苏州一府却要负担七百匹。况钟对于这些不公平的摊派,都上疏据理力争,为苏州府的百姓讨还公道。

        ------------

        三任苏州府(2)

        ------------

            明代在军事要塞上都设有卫所,在苏州府范围内就有多个,每个卫所辖士兵数千人。按照规定,这些士兵都是世籍,子孙相袭。这种做法很不得人心,因此,早在洪武年间就已经出现了士兵陆续逃亡的现象,军籍非常混乱。宣德三年,朝廷派御史李立到苏州府等四府来清理军籍。李立为向朝廷邀功,将很多无辜的百姓定为军籍,甚至闹出了人命。苏州府同知张徽迎合李立,助纣为虐。他们的所作所为激起很大的民怨。况钟到任后,就有一千多人因被枉断军籍而请求况钟伸冤。况钟仔细核查,认真清理,随后将李立、张徽等人的罪行上报给朝廷。宣宗很震动,特命人复查,免除了苏州府内一百六十多人的军籍,并核定一千二百四十人充任军籍只限于自身,其子孙复归民籍。况钟也采取措施,杜绝清理军籍过程中存在的欺瞒现象,使这项工作走上正轨。

            况钟任苏州知府尚未满一年,就整顿吏治,核减税粮,废止多项苛捐杂税,为民伸冤,很得民心。苏州府百姓都很爱戴他,称他为“况青天”。面对很多历史难题,况钟没有回避,选择了直接面对和解决。况钟为民请愿的奏疏大多得到了皇帝的准许。这一方面表明了况钟杰出的政治才干和爱护百姓的作为,另一方面,宣宗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对况钟施政给予了支持,也间接地体现了宣宗还算得上是个有道明君。就在况钟将纷繁复杂的府务刚刚理出头绪,正想大有作为的时候,他的继母何氏在原籍靖安去世。宣德六年(1431)三月,况钟回原籍守制。况钟走后,苏州的百姓怀念他,曾作歌谣唱道:

            况太守,民父母。

            愿复来,养童叟。

            二任苏州府。况钟离开后,苏州府百姓都舍不得他。长洲县三万多人联名向朝廷上书,请求朝廷让况钟回到苏州任职。宣宗朱瞻基应百姓的请求,决定对况钟夺情(指官员服丧未满而被朝廷强命任职),让他回任苏州府知府。他对吏部的官员说:“老百姓的请求,就满足了他们吧。让况钟再任苏州府知府,直接赴任就行了,不必来京谢恩。”这是况钟二任苏州府知府。况钟奉旨再任,很感谢皇帝的特殊恩宠,更加鞠躬尽瘁,兢兢业业做个好知府。

            况钟是在宣德七年(1432)再任的。就在这一年的四月,苏州府连降暴雨,七千多顷良田被淹,大片的房屋、堤岸倒塌。况钟一面和各县官员组织救灾,一面向朝廷上报苏州府的灾情,同时也要求朝廷派人对苏州地区的水利进行调研疏浚工作。朝廷命令江南巡抚周忱同况钟一起对苏州地区的水利进行疏浚。况钟认真负责,经常亲自到工地察看。他通过细致的调查,提出了解决办法。苏州府区域内,河港湖泊密布,滨河滨湖的圩田地势低洼,而且面积太大,每个圩差不多都有三四千亩到六七千亩的面积,车水灌田十分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