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 第19章

第19章



                                    

        黄氏在《原君》篇中,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帝王的罪恶,指出帝王是唯一的害民之贼。

        他说:“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

        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

        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

        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这些话在300年前,是没有人敢说的,

        黄宗羲却大声疾呼:皇帝是“天下之大害者”、“敲剥者”。因此有人称赞《明夷待访

        录》是“人权宣言”。

        他对封建专制进行猛烈的批评,说它是公私不分,权利义务不平,没有公法可言。

        因此他反对“一家之法”,主张“天下之法”,“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原法》)。

        他为了求得人权平等,主张非废除秦汉以来的“非法之法”不可;要求得天下太平,非

        废除专制的君本制度,而改为民本制度不可。

        他理直气壮地呼吁,现今应当是“天下(人民)为主,君为客”(《原君》)。他

        同时也提醒封建时代的臣僚,不要再是皇帝“敲剥”百姓的服役者,而应该是“为天下,

        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

        乐”。他得出这样的结论:做官的人如果“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

        则君之师友也。”(《原臣》)

        黄宗羲的思想意识中已有责任内阁制的因素,他认为宰相,一是贤人,二是有职有

        权的人;而君主的职位不过是虚名罢了。他在《置相》篇中阐述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宰

        相既当责任内阁之权,“四方上书言利弊者……皆集焉,凡事无不得达”。

        黄氏也有近代代议制的意识,他在《学校》篇中,已流露出议会政治的萌芽思想。

        他把东汉的太学清议的历史意义理解为近代的议会政治,这是托古改制。黄宗羲的理想

        是,在中央政府,天子以至公卿都要在太学祭酒的面前就弟子之列,祭酒(类似议长)

        有权批评政治的得失。在地方政府,郡县官都要在地方学官的面前就弟子之列,学官对

        于地方政事缺失,“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

        明、清之际,随着都市经济的成长,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反映到意识形

        态上,产生了黄宗羲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思想的市民政治学说。我国封建社会,一向是

        “重农抑商”的。而黄宗羲鉴于社会的变动,面对现实,却提出“工商皆本”的学说。

        他说:“今夫通都之市肆,十室而九,……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

        盖皆本也。”(《财计三》)在经济学说上,黄氏也反映市民的要求,主张废止金银货

        币,使用“宝钞”,而以金银作为宝钞的基金。他这种经济思想,有利于商品流通,有

        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并启发了近代的经济政策。在黄氏看来,明朝末年是封建制度崩溃

        的前夜,此时,“土力日竭”了,市场停顿了,人民生活的条件被皇帝夺去了,加税加

        饷永没有限制了。他站在市民的立场,还呼吁减轻军费负担,主张实行征兵制度;反对

        募兵制。

        当时农民无地可耕,而土地都被皇室、外戚、阉宦和地方的豪强所霸占,赋税苛役

        特重,就拿江南一带来说,“一困于赋,再困于役,盖已皮尽而骨存矣”(《复社纪

        略》)。黄氏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主张减赋税。为了使人民能生活下去,他又提出

        “天下大公”的制度。在黄宗羲看来,土地制度的改革,其理想是恢复井田制度。所以

        他主张“齐之均之”,认为土地应收回为国家所有,然后再平均分配给农民耕种。他还

        主张“授田于民,以什一为则。未授之田,以二十一为则。

        其户口则以为出兵养兵之赋,国用自无不足。”(《田制三》)

        宗羲“齐之”而“均之”的改革论,是在土地制度上的民主主义。他所憧憬的前途

        是“富民”的世界。他认为,如果按他的想法去做,这就可以取消封建土地的占有,给

        农民以土地,使之成为自由人。

        《明夷待访录》文字的特点是,他对于封建的现状,批判很尖锐,而且是披着夏、

        商、周三代外衣的理想,托古改制。

        宗羲以勇敢的“异端”精神,批判旧的,设计将来的新世界,是值得称赞颂扬的。

        他不愧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蒙者、思想家。

        ------------------

        北极星书库||http://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http://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19  《定庵文集》、《续集》

        “但开风气不为师”

        《定庵文集》及《续集》的作者是清代的龚自珍。龚自珍(1792—1841年)原名巩

        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他自幼学习汉学,曾跟从外祖父、著名

        汉学家段玉裁学习文字学,后转而研究经世学问和今文经学,擅长诗词文章。1829年中

        进士,历官内阁中书、礼部主事、宗人府主事等。1839年辞官南下。1841年暴病逝于丹

        阳云阳书院。

        龚自珍一生著述丰富。他在22岁时就自编了一部文集,题名《佇泣亭文集》,后又

        编成《定庵古文》两卷,均是稿本。

        1828年编刻《定庵文集》,世称自刻本。1839年编刻《已亥杂诗》,世称羽琌别墅

        本。以上各本,今或已不存,或不易觅得。

        龚自珍死后,魏源根据其子龚橙的存稿,选编《定庵文录》13卷,并为之序,但未

        刊刻。龚自珍的另一好友曹籀也获得龚氏遗文抄本,请吴煦出资,于1868年刊刻《定庵

        文集》上中下3卷和《续集》4卷。1886年汤伯述从龚橙处得到一批残稿,编成《定庵文

        集补编》4卷,请朱之榛出资刊刻。

        吴煦和朱之榛的两种刻本收录了龚自珍大部分学术著作、政论、散文、诗、词,流

        传广远。此后各种刊本,如“时中版”、“世界版”、“扶轮社本”等,都是以这两种

        刻本为根据增补而成。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龚自珍全集》上下卷,是根据以往各种刻

        本、稿本、抄本、各书引载和公私诸家旧藏佚文等整理编辑而成,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本

        子。

        龚自珍生活在清嘉庆、道光年间,他的诗文在当时就很有名气。他曾在一首小诗中

        颇有几分自诩地写道:“一事平生无齮龁,但开风气不为师。”(《乙亥杂诗》)他的

        确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开创了一代新风。而在他死后刊刻的《定庵文集》、《续编》和

        《补编》使他的诗文得以广泛流传,对于近代思想、学术、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巨的影

        响。

        嘉庆、道光年间,清朝统治急速衰败,社会问题丛生,士林风气转变,开始挣脱繁

        琐考据的汉学和空谈性理的宋学,转向经世致用。龚自珍是经世派的代表人物,他发表

        了大量的联系现实的政论文字,开一代政论之风。

        他以形象、生动、尖锐的文字描画和揭露了嘉道时一派衰世景象和腐败风气,严厉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他曾这样形容衰世景象:“日之将夕,悲风骤至,人思灯烛,惨惨

        目光,吸饮暮气,与梦为邻。”(《尊隐》)他这样来描述腐败的社会风气:自乾隆末

        年以来,官吏士民,狼艰狈蹶,十人中有五、六个人不读书、不务农、不做工、不经商,

        他们或者吸食鸦片,加入“邪教”,自取杀戮,或者冻馁而死,却始终不肯“治一寸之

        丝、一粒之饭”以有益于世人。结果从京师到各地,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作为四

        民之首的读书人也奔走下贱,弄得各省大局岌岌可危(《西域置行省议》)。他尤其痛

        恨吏治的腐败,他指斥三公六卿以及士大夫都是一些醉心利禄之徒,他们毫无责任感,

        官当得越长久,就越苟且,名望越崇高,就越谄谀,离皇帝越近,就越善于阿媚(《明

        良论二》)。他对于社会上弥漫的庸俗气氛感到痛心疾首,指出:朝廷中没有富于才干

        的将相,书院中没有富于才气的读书人,农、工、商,甚至小偷、强盗也都是庸庸碌碌

        之辈;而一旦出现有才能的人,就要想方设法地束缚他,扼杀他(《乙丙之际著议第

        九》)。他并且分析了造成社会衰败和腐败的经济原因和政治原因。他认为经济上的贫

        富不均是世道衰败的根本原因,他写道:贫者越来越穷困,富者越来越富有,结果就导

        致兵乱、疫疠,致使“生民噍类,靡有孑遗,人畜悲痛,鬼神思变置”(《平均篇》)。

        他认为皇权专制主义是造成平庸、腐败风气的根本原因,他指出:历代的圣主仁宗“未

        尝不仇天下之士;去人之廉,以快号令;去人之耻,以嵩高立身;一人为刚,万夫为柔,

        以大便其有力强武”(《古史沉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