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 第66章

第66章



                                    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其均非其他古代技术专著可以比拟。三是重

        视实践,以实带虚。全书以描写生产过程、介绍技术要点为主,绝少空发议论。间有议

        论时,也是言简意骇,精辟之至。四是重视各种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及其所引起的质量

        变化。作者在书中经常使用一些数字比例来说明问题。五是坚持从客观事物的内部去寻

        找事物变化的客观规律。六是具有批判精神,对一些不正确看法,能依据自己的调查研

        究,重新作出判断。七是重视人的自然属性,较好地阐述个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认为

        人是不能永远活着的,在这短暂的一生中,要靠五谷来维持生命,但五谷不能自生,要

        靠人去种植。

        《天工开物》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优秀成就,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的研究成

        果。它的主要技术成就是:第一,在作物分类学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标准,且与今

        人之分类法十分接近。如它把古代农业归纳成了乃粒、乃服、彰施、粹精、甘嗜、膏液、

        曲蘖7个大类,这在先世或者同时代的其他农书以及本草类书中是不曾见过的。该书还

        把水稻排到了五谷之首,稻下又分出了水稻、旱稻,麦下又分出了大麦、小麦,并指出

        了荞麦非麦。这些分类方法,给人一种眉目清秀之感。

        第二,在水稻栽培技术上,较早地阐明了秧龄和早穗的关系。它首次记述了再生秧

        技术,以及冷浆田中以骨灰、石灰包秧根的技术,这对于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它还最先记述了早稻在干旱条件下变异为旱稻的问题,从而在世界生物变

        异理论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第三,在麦类栽培管理技术方面,最先指出了以砒霜拌豆麦种子以作防虫杀虫之法,

        最先指出了荞麦的吸肥性。

        第四,在养蚕技术上,最先记述了利用“早雄配晚雌”的杂交优势来培育新品种的

        方法,并指出了家蚕“软化病”的传染性,指出“需急择而去之,勿使败群”的处理方

        法。

        第五,较早记述了山羊绒可用于织造之事。

        第六,在金属冶炼方面,空前绝后地记述了串联式炒炼法,较好地记述了明代灌钢

        工艺的发展,首次记述了今俗称为“焖钢”的箱式渗碳制钢工艺,最早记述了火法炼锌

        的操作方法。

        第七,在铸造技术上,最早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记述了大型器物的铸造工艺,较早图

        示了活塞式鼓风箱的使用情况。

        第八,在金属加工方面,最早明确地记述了响铜的合金成分以及有关响器的成型工

        艺,最先记述了铁锚锻造工艺、钢铁拉拔工艺以及一种叫做生铁淋口的特殊化学热处理

        工艺,较早地详述了金属复合材料技术的基本操作。

        第九,煤炭技术方面,较早对煤进行了分类,较早记述了煤井排除瓦斯的方法。

        第十,化工技术方面,最早记述了银朱生产过程中的质量互变关系,可认为这是

        “化合物”观念和“质量守恒”观念的萌芽。……

        《天工开物》一书在崇祯十年初版发行后,很快就引起了学术界和刻书界的注意。

        明末方以智《物理小识》较早地引用了《天工开物》的有关论述。还在明代末年,就有

        人刻了第二版,准备刊行。大约17世纪末年,它就传到了日本,日本学术界对它的引用

        一直没有间断过,早在1771年就出版了一个汉籍和刻本,之后又刻印了多种版本。19世

        纪30年代,有人把它摘译成了法文之后,不同文版的摘译本便在欧洲流行开来,对欧洲

        的社会生产和科学研究都产生过许多重要的影响。如1837年时,法国汉学家儒莲把《授

        时通考》的“蚕桑篇”,《天工开物·乃服》的蚕桑部分译成了法文,并以《蚕桑辑要》

        的书名刊载出去,马上就轰动了整个欧洲,当年就译成了意大利文和德文,分别在都灵、

        斯图加特和杜宾根出版,第二年又转译成了英文和俄文。当时欧洲的蚕桑技术已有了一

        定发展,但因防治疾病的经验不足等而引起了生丝之大量减产。《天工开物》和《授时

        通考》则为之提供了一整套关于养蚕、防治蚕病的完整经验,对欧洲蚕业产生了很大的

        影响。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亦阅读了儒莲的译著,并称之为权威性著作。他还把中国养

        蚕技术中的有关内容作为人工选择、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例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1989年止,《天工开物》一书在全世界发行了16个版本,印刷了38次之多。其中,国内

        (包括大陆和台湾)发行11版,印刷17次;日本发行了4版,印刷20次;欧美发行1版,

        印刷1次。这些国外的版本包括两个汉籍和刻本,两个日文全译本,以及两个英文本。

        而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等的摘译本尚未统计入内。《天工开物》一书在一些地

        方长时期畅销不滞,这在古代科技著作中并不是经常看到的。

        ------------------

        北极星书库||http://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http://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75  《农政全书》

        杂采众家,兼出独见

        《农政全书》的作者是徐光启。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生于明嘉靖四

        十一年(1562年),卒于崇祯六年(1633年),明末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的科学成就

        是多方面的。他曾同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等人一起共同翻译了许多科学著作,如《几何

        原本》、《泰西水法》等,成为介绍西方近代科学的先驱;同时他自己也写了不少关于

        历算、测量方面的著作,如《测量异同》、《勾股义》;他还会通当时的中西历法,主

        持了一部130多卷的《崇祯历书》的编写工作。除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工作以外,

        他还亲自练兵,负责制造火器,并成功地击退了后金的进攻。著有《徐氏庖言》、《兵

        事或问》等军事方面的著作。但徐光启一生用力最勤、收集最广、影响最深远的还要数

        农业与水利方面的研究。

        徐光启出生的松江府是个农业发达之区。早年他曾从事过农业生产,取得功名以后,

        虽忙于各种政事,但一刻也没有忘怀农本。眼见明朝统治江河日下,屡次陈说根本之至

        计在于农。自号“玄扈先生”,以明重农之志。玄扈原指一种与农时季节有关的候鸟,

        古时曾将管理农业生产的官称为“九扈”。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至三十八年(1610年),徐光启在为他父亲居丧的3年期

        间,就在他家乡开辟双园、农庄别墅,进行农业试验,总结出许多农作物种植、引种、

        耕作的经验,写了《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

        图说》等农业著作。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秋至四十六年(1618年)闰四月,徐光启

        又来到天津垦殖,进行第二次农业试验。天启元年(1621年)又两次到天津,进行更大

        规模的农业试验,写出了《北耕录》、《宜垦令》和《农遗杂疏》等著作。这两段比较

        集中的时间里从事的农事试验与写作,为他日后编撰大型农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天启二年(1622年),徐光启告病返乡,冠带闲住。此时他不顾年事已高,继续试

        种农作物,同时开始搜集、整理资料,撰写农书,以实现他毕生的心愿。崇祯元年

        (1628年),徐光启官复原职,此时农书写作已初具规模,但由于上任后忙于负责修订

        历书,农书的最后定稿工作无暇顾及,直到死于任上。以后这部农书便由他的门人陈子

        龙等人负责修订,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亦即徐光启死后的6年,刻板付印,并定

        名为《农政全书》。

        整理之后的《农政全书》,“大约删者十之三,增者十之二”,全书分为12目,共

        60卷,50余万字。12目中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

        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

        《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

        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彻这一思想正是本书不同于前

        代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前代农书,无论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还是元代王

        祯的《农书》,虽然也都是以农本观念为中心思想,但重点在生产技术和知识,可以说

        是纯技术性的农书。《农政全书》按内容大致上可分为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两部分。但

        前者是全书的纲,后者是实现纲领的技术措施。于是在书中我们看到了开垦、水利、荒

        政这样一些不同寻常的内容,并且占了全书将近一半的篇幅,这是前代农书所鲜见的。

        以“荒政”为类,前代农书,如汉《氾胜之书》、北魏《齐民要术》,虽然亦偶尔谈及

        一二种备荒作物,甚至在元王祯《农书》“百谷谱”之末开始出现“备荒论”,然不足

        2000字,比之《农政全书》实在是少得堪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