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 第68章

第68章



                                    

        《黄帝内经》的科学成就:前已提及,《内经》之成书,既非成于一时,也非成于

        一人。由此可知,乃是先秦诸多医学家对其前代医学发展的一次系统的总结,是对十分

        丰富的医疗经验的高度概括,并从而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达到了历史的高水

        平,有着许许多多的科学成就和十分正确的预见。或者正因为如此,《内经》至今仍有

        其很强的生命力。

        现仅就其科学成就之重要者分述如下:

        公然宣布与巫术决裂。中国医学在商周时期仍处于鬼神观念占居统治地位,不但病

        因要寻求鬼神作用的因素,治疗也多巫术之法。到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认识逐渐发生了

        动摇,围绕着疾病诊疗是否鬼神因素在理论和实践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民间医生扁鹊

        及《内经》作者们在这场影响深远的斗争中,鲜明地反对鬼神说。《史记·扁鹊仑公传》

        明确记述了扁鹊行医的六不治,其中之一即“信巫不信医不治”。《内经》的作者在

        《素问·五脏别论》中强调:“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

        巧。”用意深刻地阐明了他们在这关系医学发展道路和方向上的立场和观点,他们的观

        点为历代医学家所遵循,从而保证了中国医学基本上一直沿着唯物的疾病观不断发展。

        人体解剖、生理研究的成就。认识人类疾病必须首先认识人类自身。《内经》的作

        者们很可能直接参与了对人体的解剖研究,并实地进行了人体体表与内脏的解剖。《灵

        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例如消化道

        解剖,《灵枢》已详述了唇口几何,唇到齿距离几何,舌形重量,齿至咽距离,会厌形

        质,口腔容量,食管长度,胃容量及体大小,贲门、幽门形质,小肠长度、如何曲屈、

        容量,大肠之升、横、降、容量、重量,肛门形质等等,其所记述之大小、长度、容量、

        形态与相互关系等,同现代人体解剖基本一致。又如关于消化系统之功能,血液环流周

        身之功能,泌尿生殖系统之功能,虽然认识多有失之于笼统,然而也有许多科学的论断。

        譬如血与脉的关系,不但对血管区分为经脉(大血管)、络脉(大血管之分支血管)和

        孙脉(细小血管),并且明确指出血脉是运行人体经过饮食消化而产生营养精气等物质

        的,特别强调这种运行在人体“如环无端”,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实际上他们对人体

        的血液循环系统提出了科学的预见。

        高明的医疗技术。《内经》是一部理论专著,但个别部分也涉及医疗技术。例如该

        书不但记述了水浴疗法、灌肠技术,而且比较正确地论述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

        的外科手术截趾术等。《内经》已设计使用了筒针(中空的针)进行穿刺放腹水的医疗

        技术,这是一次改善腹水治疗和减轻患者痛苦比较成功的尝试。筒针穿刺放腹水虽然未

        能创造出根治腹水的方法,但作为一种医疗技术在后世继续得到发展和应用。

        至今虽然在器械条件和技术上已有了极大的进步,然而其原理却是完全一致的。可

        贵的是《内经》还记述了筒针的制作技术要求,指出:“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锋其

        末”。在进针的技术要领方面也已达到与现代基本相似的步骤和方法。

        提倡疾病预防强调早期治疗。中国医学自古就十分重视促进人体健康以预防疾病的

        思想,追其原则始于《内经》。例如:反复强调的“虚邪贼风(指致病因素),避之有

        时”。又如强调,一位高明的医学家,应当治未病之病,而不是治疗已病的病。如果等

        到病已发而后才给予药物治疗,就犹如渴而穿井,战乱已成才去制造兵器的道理一样,

        不是太晚了吗?

        又说:一位高明的医学家,治疗疾病必须“救其萌芽”。并批评了医学家中对一些

        久病轻易作出“不可治”的结论,指出:

        “疾虽久,犹可毕也(是可以治愈的),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本也。”其思想都是

        很先进的。

        《内经》虽有不少待研究、商议的内容,但其科学的内容、积极探求的思想等,是

        其2000多年来富有旺盛的生命力的源泉。

        《内经》不单在中国医学的发展上创造了2000多年医学家们不断研究、不断运用以

        解决医疗理论和技术的有效记录,而且为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医学家所研究和运用,

        以为指导,也有千余年的历史。同时,《内经》也早已为欧美汉学家、私人收藏家、国

        家图书馆所广泛收藏和流传,而且有被部分节译或全译为英、法、德等文本出版者。在

        当代科学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内经》也更加为人类所重视。

        ------------------

        北极星书库||http://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http://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77  《伤寒杂病论》

        中国临床医学之祖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论述传染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典籍,东汉张仲景约撰

        成于公元2世纪末3世纪初。该书编成后不久,晋王叔和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

        二书,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刊,历代刻印数10次而流传至今,对中医学治疗急慢性

        传染病、流行病以及内科杂病等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曾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历代医

        学家围绕着张仲景于该书内所阐发的理论问题和医疗技术问题展开热烈的争论,特别是

        围绕着防治急性温热病的病因、辨症和治疗思想、选方用药等,有时甚至是十分激烈的,

        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学派。例如:经方派与时方派之争,伤寒派与温病学派之争,促成了

        时方与温病学说得到独立与发展壮大。随着时间流逝,经方派之继承发扬虽然有些衰退,

        但直至现代却并未退出历史舞台,相反在近些年来随着中成药生产的扩大,在国内外大

        有复苏和再发展的明显趋势。

        《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一书中综合论述传染病、流行病理论与治疗规律性的

        重要部分,共10卷,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校正医书局孙兆、林億校勘刻印后通行于

        国内外。

        流传后世而影响巨大者,现存有明赵开美的影宋刻本和金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

        本。宋校正《伤寒论》,或称宋本《伤寒论》,以及金成无已《注解伤寒论》,在宋、

        金以后,历代及日本刻本之现存于国内者,有60多个版本。若计其节录、别本、发挥、

        集注、方论等,目前国内各图书馆收藏之国内外版本有近700种,1990多次刊印。由此

        即可见其历代流传影响之大了。

        《伤寒论》在大量治疗传染病、流行病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其发病因素、临床症

        状病候表现、治疗过程与预后等等之共性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综合分析,从

        而创造性提出了六经辨症的理论学说。即将当时几乎年年常发的许多热性病,按其发病

        初期、中期、末期不同的临床表现,以及不同治疗的反应与结果,分为辨太阳病、辨阳

        明病、辨少阳病、辨太阴病、辨少阴病、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此即历代所称的“辨伤寒

        六经病”,由此构成了该书的主体内容。有的学者视六经病为六个症候群以帮助学者学

        习理解。实际上,太阳病所论基本上是综合论述了许多传染性或流行性疾病初发的症状、

        征候表现,以及切脉等四诊之要点和治疗之原则方法等。如果未经治疗或治疗失当,疾

        病继续发展,则依次出现少阳、阳明……等征候,以上是三阳经。如果治疗得当或及时,

        尚属易治或能获得良好结果,否则,该病就传至三阴经,即太阴病而少阴病而厥阴病,

        其治疗的难度也就随之而增加,甚至不能治愈而死亡。在这些辨症论治的过程中,张仲

        景以其渊博的学识,以及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随着各种传染病、流行病与不同病人体

        质等不同反应所表现的千变万化的征候,作出了颇富科学思想的综合、分析、论述和预

        见性结论。与此同时,张氏还以“平脉法”、“辨脉法”、“伤寒例”(一说为王叔和

        整理时所加),集中论述了伤寒的切脉与切脉诊断等问题。

        《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即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体系。它以六经辨症为纲,方剂辨症

        为法,对六经传变过程中之征候、脉象等各阶段的审证、辨脉、论治的结果,给予遣方、

        用药等,进行了有规律性的论述。世称《伤寒论》113方、397法,虽不尽确,但其逐条

        评述传染病、流行病不同发展时期不同表现的因素、病理、症状、体征以及据以诊断的

        依据,治疗处方用药的原则与具体方法,无不条分缕析。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总结

        和创造的医疗处方如: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青龙汤、承气汤、柴胡汤、四逆汤、

        真武汤、乌梅汤、理中汤等等,至今仍是国内外医学家临床治疗所常用,也是中外制药

        厂家据以生产中成药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