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有的华人女性好像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父母、亲友或熟人而交友和结婚。在择偶问题上,大多数人都很计较别人对自己预选对象的评头品足。在现代社会里,一个独立的人决不应因为旧式的思想观念或亲友的干涉,而放弃自己对幸福的选择。其实,只有当事人才能真正体会双方在一起的感觉,谁也不能代庖。

            有一位姓丁的小姐,32岁,离过婚,没有孩子,经过第一次的婚姻失败,她盼望能找到一个忠诚可靠的丈夫。经介绍,与一位工程师相识,不久便热恋而准备成婚。丁小姐的父母来美参加婚礼,但一向很敬业的未来女婿,却照常上班,没有请假相陪。未来的岳父岳母观念极为守旧,认为这是无敬无孝,坚决拆散了这门婚事。丁小姐为了显示自己是一个孝女,竟把个人的幸福断送在父母手里。

            “娜氏学”的真谛(2)

            克瑞斯婷娜是一位从来没结过婚的华人小姐,虽然34岁了,却像二十五六岁,长得年轻可爱。有不少美国医生、律师、工程师一类的白领白种人士对她很是追慕,但一概被她拒绝。有人问她为什么,她回答说,她妈不准她与美国人交友。

            五、文化宽容说

            由于文化的不同,就会带来某些价值观、思维方式或处事态度方面的差异。许多事情在一种文化里是理所当然,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莫名其妙。因此,在黄白两性关系上应尽量学会宽容甚至包容。

            对一位想交白人男友的华人女性来说,首先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美国文化,尤其是白人主流文化,与此同时,也应尽量让对方很自然地多了解中国文化,从而造成双向交流的良性互动,将有可能促成和谐亲近的浪漫气氛。

            许多华人女士不敢与白人男士交往,认为他们太开放、对爱情不专一、不稳定。此外,她们还担心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带来交友和婚姻的失败。其实,衡量某一个人的个性,不应以种族或地域来决定,而是其本人的教养和素质。

            一位女会员经介绍去见一位美国小伙子,吃完饭后,两人各付了自己的钱。事后,女方断定男方一定很吝啬,便决定不再来往。其实,在美国,这是很平常的事,因为这只是普通的会面,并非恋人的约会。不少华人女性在自己的文化圈子里,习惯了吃男人的请,而忘记了男女双方本来是平等的,为什么一定得男方破费。在一定意义上,华人女性的这种观念是自我看低的心态表现。

            六、长远考量说

            两性交往大多数不一定会一见钟情。有的会员过于强调“来电说”,觉得第一次见面没有产生激情,就怀疑双方是否合适。其实,摩擦才会生电,接触就是摩擦。只有在多接触后,才能多了解,即所谓中国人常说的日久生情。还有的会员虽知道对方人品等各方面都不错,但过于看重对方目前暂时事业还未有成,而不从发展的眼光,看到其潜力,结果错过很好的人选。

            一股黄白交合的大流

            “米酒”加“咖啡”

            米酒加咖啡?多奇怪的喝法!

            米酒者,中国土产饮料,其味香醇,功在养身;咖啡者,西方主要饮料,其味浓郁,功在提神。将两种饮料搀和在一起,其味及功效可想而知。喜之者赞之为妙上加妙,恶之者斥之为怪上加怪。

            海外的华人有一个很生动的说法,用来形容黄白交合或中美之间的异族通婚,这就是“米酒”加“咖啡”。

            近20年来,有谁料到“米酒”加“咖啡”竟然逐渐成了一条混合融一的“大流”,而且气势愈来愈猛。

            根据1990年美国人口普查,已有200万儿童生自异族通婚,比1980年多了1倍,更比1970年多了4倍。

            在这种逐年增长的异族通婚中,尤以亚裔与白人之间的通婚最显著,甚至几乎到了爆炸性的地步。很显然,亚裔中又以华人与白人的通婚为主。

            原因何在?是时,是空,是人,还是三大因素为一?

            一些性心理学家和性社会学家对这种现象做了初步分析。

            一、世界的潮流

            本来,所有的人类都属于生物学上的同一物种。一方面,人的群体由于遗传基因和居住环境的两大不同,在渐进的演化中,形成若干不同的人种;另一方面,原不同人种经过不断的迁徙和混血,又继续产生了新的人种。这种人种的演变过程在数千年中无休无止地进行。因此,要想划分种族,就必须考察某一个种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地域内,如何与另一个或另几个种族混血的历史。

            美国人类学家亨利·夏皮诺在他的《种族融合》一文中指出:种族融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现象”,它差不多与“人类本身一样古老”。就连《圣经·旧约》上都记载了如摩西与不同种族米甸牧师的女儿易泼拉的婚姻、所罗门王与许多不同种族和肤色女子的婚姻等。

            历史上,一个部族的被征服,就意味它的女人的被蹂躏,从而产生新的混血。世界上所有的文明,不论古希腊、古罗马,还是古中国、印度和阿拉伯文明的扩张、迁徙和移民,都伴随着种族和民族的接触与融合。

            在一定意义上说,种族的历史就是种族不断混血的历史。

            当代,种族之间的混血以更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而加剧。

            在这个星球上,各种异族的通婚都在暴长。黑白、黄白、红白等各种肤色人种之间的交合,使人种的演化更趋多元性,其中包括拉丁西语裔与非拉丁西语裔的白人、犹太人与白人、犹太人与亚洲人等族裔的混融。例如,犹太教会的宗教领袖和社会学家们,都惊呼这种通婚比二次大战希特勒的大屠杀更多地失去纯种的犹太人,因而对保存犹太特有的文化是最大的威胁。在这种世界性的通婚大潮流中,占全球总人口五分之一的华人不可能不卷于其中。

            二、经济的发展

            亚太地区,尤其是东亚地区,近二三十年来,经济的起飞和繁荣,使之日益融入世界性的整体格局,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华人因经济发展、社会转型、政治变迁等综合因素,有更多的机会到世界各地移民、留学、投资、工作、出差、访问或观光,自然打破了传统的闭关锁国,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地球村的一员。随着一方面隔阂、偏见、歧视与敌意的减少,另一方面自身国力的增强与经济地位的提高,华人与外界的平等接触也就愈来愈多。

            三、接触的深化

            华人到了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立即由原来的多数民族变为少数民族,原来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其中尤其是华裔年轻人,在教育上,在职业上,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远离原属的故土和文化,愈来愈少地接触自己的同胞,而愈来愈多、愈来愈深地接触占主体的族裔,也就是白种人士。

            四、个人的同化

            移民必须使自己适应新的环境,主要是与当地文化的融合。现代移民再不像前辈移民那样靠群体的同化,而是主要靠个体的同化,也就是说是否与当地文化融合成功,取决于个人的个性、文化素养、生活习惯、价值取向、迁徙动机和预期结果,同时也取决于其对当地社会的价值和生活方式的接受度。一般说来,年轻人比老年人、女性比男性,在个人同化的能力上要强。

            五、异性的相吸

            不同人种或族裔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性新鲜感,现代影视等传媒使人们对“俊男美女”有了不同口味的欲求。美籍华裔性心理学家卓以定博士,在《异族融合》一文中认为,洋人从猎奇的角度,认为中国人很带有“异国情调”(Exotic),很“独特”(Unique)。随着华人经济地位的提高,教养、打扮等包装也随之跟上摩登世界的潮流,这也对洋人非常吸引,华人也对性的多元化有了更多的要求。例如,中国男人原来欣赏的“樱桃小嘴,柳枝细腰”的传统女性美,可能改为洋妞的“性感健美”。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异性相吸主要表现在中国女人与白种男人之间:中国女人喜欢白种男人的英俊、高大,白种男人喜欢中国女人的细嫩、水灵。

            白人媳妇与华人女婿(1)

            美国的华人把下嫁给白种男士的华人女性叫“白人媳妇”,而把那些娶了华人女性的白种男士叫“华人女婿”。这两个专用名词,在严格意义上恐怕有语病,也许应该说是“白人的媳妇”和“华人的女婿”。

            当然,能得到这种“光荣称号”的男男女女,绝非等闲之辈,大都是常见诸于媒体、出入于上流社会、来往无白丁的人物。

            不少受世人仰慕的“白人媳妇”们,或是出身于显赫的世家,或是家族有雄厚的财力,或是受过贵族式的教育,或是本人即拥有事业的建树和响亮的声名。

            总之,她们成功的“黄白结合”是“米酒”加“咖啡”妙上加妙的范例。它造成了积极的良性互动,反过来使这些女人的世家更显赫,财力更雄厚,事业更有建树,声名更响亮。

            这些“白人媳妇”的联姻大致分为政界型、学界型、艺界型、商界型四类。属于政界型的有陈香梅、包柏漪、赵小兰等;属于学界型的有聂华苓、李惠英等;属于艺界型的有靳羽西、宗毓华等;属于商界型的有甄素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