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二)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签名售书创下一天销售三千册记录。在上海成绩更好,新华书店一天售出四千册。(三)新华社及中国新闻社将有关销售发布全球,中央电视台晚间七点新闻联播即日报道梁凤仪作品新闻发布会情形。台湾、香港以至全球各地之华文报刊均热烈转载。(四)随即引起海峡两岸电视台争相开拍梁凤仪财经小说的热潮。在台湾更有电视台版权争夺战,最终由上海电视台,陕西电视台与台湾电视台率先以协拍形式合作制播梁凤仪作品系列、诚属创举。(五)1992年全国书市在四川举行,宣布梁凤仪财经小说为最畅销书籍。

              这位被中国文坛领袖人物之一的冯牧先生称为“劳动模范”的香港女作家,除了励志创作外,从没有放弃创业的念头与行动。配合她本人的写作理想,于1990年12月创办勤十缘出版社,并在两年内被SRH调查报告报道为全港三大最受欢迎的出版社之一,已出版了九十余位海内外作家共二:百余种图书,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书本再版率达百分之八十,只有两年便出现股东意料之外的溢利。

            集团辖下的黄金屋图书公司是在香港经营数十间百货连锁店的中文书总代理,成绩亦有目共睹。

            梁凤仪认为:“经营出版社是将理想与商务配合,市场永远容得下悉心经营的生意。而实际上,读者风气很值得培养,因为一个愿意在课余工余阅读的人,即使他以此为消闲节目,也可以同时增加知识,并强化他应付危机的能力。”

            在营商、写作、照顾家庭之余,梁凤仪还尽她的一份力量筹组了一个香港政府批准的勤十缘慈善基金,以捐助华人社会之文艺活动、清贫奖学金及支持各种善举为目的。成立后,参与过的慈善活动有:香港警察子弟奖学金、香港英皇学院同学会东南亚七天学术交流团赞助、香港国际经济学会学术研究赞助、华东水灾救助、香港女青年会举办青少年阅报剪报比赛赞助、工业工程师专业协会大专奖学金、老舍国际学术研讨会赞助、上海学术发展基金会赞助等,以及积极捐助学业成绩优异及能写好中文文章的年青人奖学金,并鼓励他们学成后回到自己国家来工作。

            梁凤仪在企业上的成就,当然远远不如李嘉诚、霍英东、郑裕彤等香港富豪巨子,在文学上的地位,也不是冰心、老舍、巴金等公认的文学作家。然而她笃行“勤+缘’信条,充分发挥不折不挠,不亢不卑的时代女性奋斗精神,加上她的崭新创意,以及对国家、民族、社会、时代的爱护与抱负,处处都显示出高贵的情操,且发挥到企业与写作上,自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未必单纯以企业的资产值去衡量企业家的成就,那要牵涉到若干客观条件。若以企业家的创业态度、奋斗精神以及善用手上机缘条件得出的成就而论,梁凤仪是获得相当高分数的年青企业家。

            她在北京的新闻发布会上的一席话,表达了她的内涵:

              我觉得人生除了男女之间的爱情以外,也必须面对工作、事

            业、各种人际关系、国家和民族等问题。故此,我尽我最大的努

            力,盼望通过我写的故事,对现代人的爱情人情作出描写,对工

            商界可能出现的阴险奸诈、对九七年之前出卖中国民族与香港

            利益的政治阴谋,都提出指控,也对现代女性在国际都会中的奋

            斗作一些报道,更对香港回归祖国过渡期以内应有的良知操守

            作一个交代。

            她的作品,正是她这种愿望的深沉的展示。

            能够肩负社会责任,艰苦地坚持把大时代的资料,用文字记录下来,揉合于拥有广大读者的作品之内。这样的作家,一样值得我们报以掌声。

            梁凤仪创办的慈善基金甚至与公益金所能照顾之贫苦大众、教育公益,在规模与实力上,有天渊之别。然而那种取诸社会,用诸社会,不轻视个人心力,不否定滴水累积可成江河的毅力,同样是在奉献社会、造福人群,值得人尊敬。

            梁凤仪的前半生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任何一个言必信,行必果,不畏难不怕苦,不恐惧跌倒的时代女性,只要贯彻实行梁凤仪笃信的“勤十缘”做人处事方程式,一定会获得成功。梁凤仪说:“自己从小到大,四十多年来都是将勤补拙的人,我很愿意不断地努力去做一切我能应付得来的事情。写作是我的兴趣,也可以把我的思想、意见、感受、观察,通过文字写出来,只此而已。”以“勤是人算,缘是天算;勤可以掌握,缘是天意”为人生航标的梁凤仪,她的传奇故事还在继续;在事业上,文学创作上,还有奇迹吗?梁凤仪的微笑和时间都会告诉人们: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她将出版第一百部作品——长篇小说《回归大风暴》。这就是“勤+缘”的梁凤仪……

                                                        1995年3月27日

        张抗抗

                                          李杨杨

            和所有的同龄人一样,张抗抗沐浴过灿烂的阳光,遭遇过文革的苦痛,人人都是中国生活舞台中的一个角色。然而张抗抗能成为一个作家,达到思想与艺术的辉煌,却有着大背景下属于她自己的生动故事。

                                            一

            张抗抗在建国后的第二年即1950年7月3日出生于杭州。她家原籍广东新会。关于名字,张抗抗说:“按照我父母后来的解释,‘抗抗’这两个字,不仅因为他们相识于抗战时期,也不仅因为我在抗美援朝这一年夏天‘呱呱’落地,而是希望我因此只有一种顽强的抗争精神。由于我的名字注定要同抵抗、抗御、反抗等相联系,我想我的一生大概将会永远不得安宁。”果真如是,抗抗两岁那年,就跟着父母进了审干学习班。爸爸妈妈这对抗战后期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因受到政治上的误解,被迫离开《浙江日报》。她的爸爸,为革命做过多年记者、编辑,不得不改行当了车工、泥水工、搬运工。几十年的逆境,他下气馁,也不向任何人诉苦,这对女儿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张抗抗说,“我从小看到他那种对党、对革命的真诚和豁达开朗的性格,常常使我深深感动和难过。这对于我这个有志于文学创作的女儿来说,个仅在心灵上打下深刻的烙印,也对我的世界观、意志、道德观发生了极大的影响。”

            她的母亲,单纯、善良、富于同情心和幻想。青年时代曾写过儿童文学作品,1948年辑成小册子出版,取名《幼小的灵魂》。这位有志于文学的青年,由于受到丈夫的株连。也改行当了中学语文教员。在逆境中,她把对生活的爱、对文学的爱,全部倾注在女儿身上。抗抗刚会说话就开始背诗,听妈妈讲故事、唱歌。到了上学的年龄,便跟妈妈一起上学校,每天步行,早出晚归,在路上听妈妈讲故事、念诗、学普通话。

            妈妈过生日,她写诗送给妈妈,第一句是:“我不知道妈妈为什么那样爱诗?”

            大概从那时起,她对文学就发生了兴趣。

            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她突然问妈妈:“你和爸爸常常讲到的‘点心’(典型)为什么不给我吃呢?”妈妈吃惊而又好笑地看着女儿说:“点心(典型)是在书本里的,你长大就可以吃到了。”

            十岁那年,她从客人那里得到一个漂亮的日记本,就用歪歪扭扭的字把每天做的事情记下来,整整记了四大本。

            家庭经济不宽裕,母亲不能打扮女儿,平时连冰棍都很少给她买,但女儿的学习用品却无论如何也要保证。北京、上海来了好剧团,一定要买甲级票,带着女儿去看;回来后,要求女儿复述故事。

            西湖的群峰和岩洞给了小抗抗许多美好的幻想。玉泉植物园是他们全家星期天最爱去的地方,在松软的草坪上铺一块塑料布,吃着从家里带来的便餐,接受爸爸关于草木常识的严格考试,然后给妈妈朗诵一首新准备的将参加电台录音的儿童诗……

              每到暑假,母女便去乡下外婆家。那江南水乡的拱形石桥,两岸

            的桑林,绿色河道两岸开着紫色的小花,游到淘米箩里的小鱼……都

            使小姑娘充满了对生活的爱。

              妈妈常从学校借口许多书:《灰姑娘》、《丘克和盖克》、《鲁滨逊漂

            流记》,都是小姑娘非常喜爱的书。有一天,她生病在家休息,儿童书

            都看完了,便从妈妈枕边摸出一本刚出版的《苦菜花》,这个三年级的

            小学生,就似懂非懂地看起来。小说中广阔的世界使她惊奇和神往,她觉得文学家真可爱,能告诉人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从那以后,她读了大量的小说和散文,凡是出版的新书,只要能够弄到的,她几乎全读了。她最喜欢《青春之歌》、《红岩》、《欧阳海之歌》和《青年近卫军》、《卓姬和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她说:“这些充满革命英雄主义的作品,对我世界观的奠定和文艺观的形成,发生了积极的影响,古丽娘的第四高度,对于启发我不畏艰险攀登文学高峰是一种巨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