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倔强的好奇心

访谈中,周鸿祎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就是:好奇。

一个人做事,往往会有很多的驱动力。虚荣心的驱动,利益的驱动,还有一种,就是好奇心的驱动。

周鸿祎在初中阶段,是出了名的“学渣学霸”混合体。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不屑一顾,而对自己喜欢的食物,却充满了好奇。

他是个出了名的“好奇宝宝”,从他知道计算机开始,世界仿佛打开了另一扇神奇的大门。初中阶段他就自学了专为计算机初学者设计的Basic语言,他还求家人为他订了《少儿计算机报》。

从那时起,他就明确了自己的理想:做一辈子的电脑软件开发,做一款可以改变世界的产品。

少年时代养成的习惯往往受用终生。而少年时代被启蒙的好奇心,以及由好奇心驱动的远大理想,最有希望变成一生的追求。

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周鸿祎分享了一个经验:

“培养孩子不仅是在小的时候,而且是长大以后能保持好奇心。大家谈创业的激情,对新事物的热情,我认为都是基于好奇心,正因为小孩的这个好奇心,所以小孩才能成长,但是我们很多人到成年人以后反而失去了好奇心,就是失去了这种激情和热情。”

无独有偶,另一位卓越的终身学习者,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他称自己是“永远好奇的老男孩”:“好奇心是一个让人类走得更远的重要驱动力,自由与创造则是生命不竭的动力。”

划时代的发明创造、颠覆性的商业模式,这些在诞生之初,往往被人视为异想天开。而这些“异想天开”的背后,都有一颗倔强的好奇心:我一定要试试,这么做,会怎么样?

于是就有了亨利福特的汽车、莱特兄弟的飞机、盛田昭夫的索尼随身听、乔布斯的苹果、马斯克的特斯拉……

如果你的“熊孩子”依然对世界保持着强烈的好奇,那他应该感谢作为父母的你,一直保护着他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