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刻意合群的社交,大都是无效的

很多人以为,合群就等同于人脉,就是去钻研人际关系。但其实,很多刻意的合群,大都是无效的社交。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阵,长辈们总是教导我,一定要多认识一些人,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敌人就少堵墙。

我谨遵教诲,一改学生时代内向的形象,开始参加大大小小的聚会,只要有机会,我都应邀参加,主动和人家“认识一下”。

后来我逐渐发现,这样的曲意迎合,失去的其实比得到的要多得多。

就像那个樵夫和牧羊人的故事:

樵夫和牧羊人在野外相遇,牧羊人手里牵着的羊在吃草,于是拉住樵夫要和他聊天,樵夫停下来和牧羊人唠嗑唠了一整天,羊吃饱后牧羊人回家了,樵夫却空手而归。

本来樵夫一句“不好意思,我还有柴要砍”就可以拒绝牧羊人,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为了迎合,浪费了一整天的“工作”时间。

刚刚工作的时候,正好是学习充电的绝佳时期,为了所谓的“人脉”参加一些可有可无的饭局同样是浪费时间,因为这些无效的社交,大多不会转化为真正的人脉。

你花时间用真心投入你所有精力,除了感到没那么孤独以外,别无所获。

就像作家杨奇函所说: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学生,上午围观了成龙的新片发布会现场,下午旁听了马斯金的制度经济学,晚上买票参加了李泽楷的慈善晚宴,这些能说明什么呢?

即便是你在朋友圈或微博上向世界人民描述你和成龙、马斯金、李泽楷等等多么多么熟悉,但又有什么意义呢?

你向成龙要签名成龙保安依旧会拦住你,马斯金不会给你写推荐信,李泽楷也不会跟你合伙做生意。

并不是你参加了一个饭局,就拥有了所谓的人脉,如果你自身的价值得不到认可,对他人“无用”,别人也不会慷慨地把自己的资源分享给你。

社交性的饭局说白了就是一种资源交互,你没有可以提供的资源,对方的资源也不会倾斜到你的身上。

所以,与其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无效社交上,不如多投入一点时间在自己身上,用暂时没有真正朋友的时间,去完善自己的能力,待到时机成熟,圈子不请自来。

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和心意吸引来的朋友才能长久。

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有力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