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 第9页

第9页


    
佛曰:幸福本来就在身边,何须抓住,只要时时刻刻享用就好。


儒家说:幸福在儒家,其实就是幸福在自己,并非有所倚也。


道家讲:合于道或自然,顺从人和物的天性才是真正的幸福。


禅家论:幸福像一丛竹,它清高、虚心、雅致、实用,最主要的是平淡和虚无。


对于每个人来说,幸福意味着美好,但很难有人能在瞬间说出幸福具体的样子。


也许你会认为自己不幸福,因为你觉得自己没有钱,有了钱你才幸福。


也许他会认为自己不幸福,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权,有了权他才幸福。


也许还有人认为自己不幸福,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名,有了名他才幸福。


拥有金钱可以使人们住好房、开好车,生活优越,但有钱不代表拥有幸福;有权可以使人们对别人指手画脚、让人顺从,但有权不代表拥有幸福;有名可以让人们被人尊敬、羡慕,但有名不等于拥有幸福。


的确,至高无上的权力和人人崇尚的荣誉能给人带来满足,而这种满足在一定程度上也许会让人感到幸福,但这种幸福只是短暂的感受,因为人性的贪欲是无法满足的。


很多人在没有钱的时候希望拥有金钱,一旦这个愿望实现,他们只能获得短暂的快乐,在短暂快乐过后就会有更大的贪欲,希望拥有更多的钱;很多人在没权力的时候希望拥有权力,然而在得到权力之后,他们同样只会获得暂时的满足,之后便希望拥有更大的权力;很多人在没出名的时候希望将来能出名,然而在出了名之后,往往希望名声更大、更响。这就是人性中的贪欲。其实,幸福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感受,是金钱、权力、荣耀无法衡量的,它与权力和金钱无关。


实际上,正常的物质需要和理性的生活追求是人们必须具备的,但一定不要贪。其实,拥有正常的权力和荣耀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但任何人都不能过于执著,否则最终会害了自己。一些人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认为满足欲望就是幸福,这种人永远也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知足常乐的人才会感觉到幸福的存在。


曾经有一对乞丐夫妻,面对面地坐在桥下。男乞丐手里捧着一个盒饭,一人一口分着吃,女乞丐手里拿着一瓶矿泉水,一人喝一口,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种互依互靠、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情景永远刻在路人的心中。也许人们会忘记在何时看到,但是那情景恐怕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人们在感动之余,更多的是敬佩和羡慕。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寻求幸福,其实幸福就是一种感觉,与名利无关。像那对乞丐夫妻,连容身之所也没有,更别说可口的饭菜。他们在物质上穷得身无分文,在感情上却是富翁,谁说他们不幸福呢?


世人都渴望幸福,不断地追求幸福,而最终得到幸福的人又有多少?其实,幸福很简单,与相爱的人共进晚餐,在夜风中漫步谈心,和老公一起陪孩子玩耍,为父母拔掉一根根白发,做一桌可口的饭菜……这些都是幸福,幸福原本源自平凡,与名利无关。


有两个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他们的身份截然不同:一个是富翁,经营着大公司,住着高档别墅,开着名牌跑车,天天吃大餐,年收入超过百万元;另一个家里很穷,是环卫工人,每月只有六百元钱的工资,他们一家三口住在四十平方米的出租屋里,有一辆二手的脚蹬三轮,一周只能吃上一顿便宜的五花肉。


他们处于社会的最上层和最底层,对生活的态度也完全不同。富有的朋友天天都在不停地忙碌,日夜奔波。周围的人都说自从他成为富翁,就很少见他真正笑过。在他身上,除了工作就是应酬,没有值得高兴的事,即使笑也是在应付他人、应付生活。


而贫穷的朋友却天天快乐,脸上总像开着的花朵。每天早上,他都会吻别温柔的妻子,送走上学的儿子,然后高高兴兴地来到马路上,习惯性地打开随身带的,已掉了漆的收音机,听着自己喜欢的戏曲,一边哼着,一边开始干活。


富有的人每次遇到贫穷的朋友,都向他倾诉无尽的烦恼和忧愁:事业发展得不顺利,生意又赔了,买的股票在下跌,老婆和他吵架等等。他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陪老婆、孩子吃顿饭,去海边漫步,去旅游散心。而贫穷的朋友每次和富有的朋友分享的都是无尽的快乐和幸福:儿子又考了全班第一名,一年的学费又免了;妻子申请到低保了;自己这个月拣了多少饮料瓶……


一次,一位哲人问富有的人:“你有车有房,要什么有什么,别人有的你全有,别人没有的你也有,你为什么还这么辛苦?何不好好享受这一切呢?”富有的朋友一脸愁云地说道:“你有所不知,铺的摊子越大,身上的压力就越大。我也想好好玩玩,美美睡上一觉。我的亲戚朋友们,他们混得都比我强,我这点财富在他们面前简直是九牛一毛,不值一提。所以,我必须拼命把生意做大做强,争取胜过他们。那时候,我才可以完全放松,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哲人又问贫穷的朋友:“你是否认为目前的日子有些艰难?工资不够一家人开销,你怎么还能如此快乐幸福呢?”他笑着说:“昨天我看到报纸上说了,新时期的幸福就是‘农妇,山泉,有点田’,这些我都有:贤淑能干的老婆,聪明可爱的儿子,不体面但让我开心的工作。我觉得,有这些就足够了,我心中的幸福就是这样的。对于现在的生活状态,我很满足。虽然我没有多少钱,但我拥有的这些是有钱人无论花多少也买不到的。”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幸福与名利和金钱无关,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富有的人一直和那些生活更优越的人相比较,因此始终无法得到满足。他所谓的幸福就是更富裕的生活。但他的标准太高,难以实现,所以他始终没有拥有幸福生活。而贫穷的朋友一直保持着乐观与满足,没有追名逐利,所以很容易得到幸福。


书中记载:“真正的幸福来自内心,不能以金钱、权力以及征服来衡量,如果以强迫等非法手段获取或误用,甚至以执著的态度对待这些世间之物,它们就会成为占有者痛苦和悲伤的根源。”富人有高贵的烦恼和忧愁,穷人有通俗的快乐和幸福。经验告诉人们,把名利和金钱看得太重的人注定会被名利所困扰、被金钱所诱惑。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为了追逐名利费尽心思,把名利当成生命的支柱而苦苦追求。在目标实现后,他们还要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生活,唯恐把名利弄丢。这种人既不会明白“功名乃瓦上之霜,利禄如花尖之露”的道理,也不会拥有淡泊名利、笑看人生的做人心态,更不会拥有真正的幸福。只有淡泊名利才能快乐、幸福,笑看人生的人才能心情舒畅,因为他们懂得,幸福与名利无关。
找寻寂寞的幸福状态
    
著名作家梁实秋先生曾说:“寂寞是一种清福。”能把寂寞当作幸福来享受的必定是大胸怀大智慧之人,常人不会把寂寞当作一种享受。那么寂寞怎样成为一种清福?梁实秋在书中写道:“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不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人们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境界中,人们可以在想像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作家梁实秋的著名散文《寂寞》给人很多启迪。他把在寂寞中产生的幸福定名为“清福”,即清闲安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