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 第20页

第20页




他仿佛在哪儿听过这句话,于是,记忆的思绪将他带回到了那个他曾辛勤工作的果园,他猛然想起了自己在修剪完那簇腊栗树丛后自言自语说的一番话,那簇腊栗树丛现在肯定已经结过很多遍美味的果实了。他的心情顿时开朗起来,是啊,老领导的话是对的。


于是,他又像自己刚来时那样积极地投入到了每天的工作中。不过,他的生活一下子变得孤独和冷清了许多,同事们都围绕着那个新来的领导转悠,整天打得一片火热,而他则很少去巴结新领导,而是埋头于自己手中的事情,他要把工作再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寂寞常常让他深感工作和生活的艰辛,但他从没有想过怎么去摆脱这难熬的寂寞。他利用寂寞带给自己的冷静,反思自己为何会经常感到心酸,为何又经常郁郁寡欢。后来,他终于走出了心灵中的阴霾,不再将新领导看成是自己失败的象征,不再将他看成是自己的敌人,他与同事们的距离也拉近了。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就工作上的事情请教新来的领导,他发现新领导确实有很多东西是自己所没有的,他从这种谦虚中学到了许多新本事。


最后,他不仅超越了这个新领导,而且在他的带领下,单位的事业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就这样,他在寂寞的反思中学会了将苦楚化为力量,进而成就了自己。


挪威戏剧家易卜生曾这样说:“这个世界上最坚强的人是孤独的、只靠自己站着的人。”只有那些在挫折面前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收获心灵的坚强,坚强是命运送给我们的礼物,而那个来送礼的人正是寂寞。你拒绝了寂寞,就等于拒绝了坚强,剩下的只有你的自怜自艾。


在荷兰的拍卖市场上有一艘船,这艘船从1894年下水那一刻起,在大西洋上遭遇冰山108次,触礁96次,起火12次,被风暴扭断桅杆205次,但却每次都能顺利地回到港湾。


这艘船被英国劳埃德保险公司拍下后献给英国的国家船舶博物馆。虽然这只是一艘普通的船,但它的传奇经历值得每一个人去回味。劳埃德保险公司认为这艘船值得购买并收藏,而博物馆收藏的与其说是船,还不如说是关于这艘船的故事。


这艘船有了更高的知名度,还要归功于一位英国律师。这位律师在以往的诉讼代理中,总会碰到因自己代理的官司失败而让被代理人痛苦不堪的情况。有一些被代理人甚至难以接受失败的结局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常常让他内心产生沉重的负罪感。他在想,如何才能激励那些官司失败的人,让他们鼓起生存的勇气,好好活下去呢?在他参观了博物馆里的这艘船后,他突然意识到,这艘船的经历可以激起人们心目中那不屈的生命意志。于是,他就把这艘船的照片挂在自己的律师事务所里。每当前来委托他打官司的人打量这张照片时,他都会主动告知他们关于这艘船的故事。并建议他们亲自到博物馆里看看这艘船。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艘船的故事,它激励了许多在生活中遭遇到无情风暴打击的人,这艘船仿佛在告诉人们不管碰到多少次暗礁和冰山,不屈的生命意志都会指引你走出当前那令人绝望的寂寞。
灵魂因寂寞而轻盈,生命因寂寞而厚重
    
人的一生是短暂而匆忙的,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命运之神就按下了他的生命倒数计时器,每个人都逃脱不了时间的限制,不管你是王侯将相,还是布衣百姓,命运之神用来度量你生命长度的那把时间之尺都是一样的刻度。每个人的生命都在时间滴滴答答地流逝中走向终点,没有人能够逆转这个过程,即便认为自己功劳盖过三皇五帝、自称始皇帝的秦始皇也不例外。他曾命徐福到东海去寻长生不老之药,结果徐福带领五百童男童女出海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后来,名震寰宇,文治武功都成绩辉煌的汉武帝也曾让道士为自己炼不老金丹,结果却让后世之人耻笑。即便是在科学如此发达的现代,也没有人能够改变自身的这种命运倒计时。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这正是自然最公正的地方。任凭你再大声喊“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也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日渐微弱的回音。每个人在人生得意之时,纵情于他人的歌功颂德、阿谀奉承之中,人生似乎如此美好和永恒,都想永远沉醉其中,不愿醒来。但人生总不是尽如人意的,接踵而来的灾祸又让他们要死要活,痛不欲生,沉浸在绝望的泥潭中不能自拔。这样的生命是肤浅的,只能体会到那种简单的刺激和醉生梦死,而不能领悟到生命的厚重和广博。


我们虽然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开拓生命的宽度和深度,这才是一个人一生最珍贵的收获。我们最终都将死去,但不要在贫乏和肤浅中死去,那样你将带着失望和痛苦离开人世。只有在寂寞中体会到生命的丰富和深刻,才能带着满意和欢愉离开。这才是生命最好的结局。


明朝时,一个叫董京的人在京城做官。某年,山东大旱,朝廷派他去山东抗旱赈灾。到达山东地界后,他发现灾情比自己想象中还要严重得多,人们夜不闭户,因为家中所有能换粮食的值钱东西都已悉数用尽。他在巡视灾情时发现,由于粮食耗尽,许多人家竟一起枯坐家中等死。惨烈的灾情让他震惊不已,他来不及安歇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抗旱赈灾的工作。严重的灾情不停地催促着他,让他不敢有半点懈怠。他常常天没亮就开始了救灾工作,晚上则非把当天做的事总结一遍并安排好明天应该重点去做的事才肯休息。在他的全力投入和拼命工作下,灾情得到了有效遏制和缓解,一场大的社会动荡就这样被成功地消除了。


回到京城,许多了解他办理赈灾事务的朝廷大臣们主动为他请赏,他的功劳很快传遍了朝野上下。然而,当朝廷给他加官晋爵之时,他却向皇帝呈上了一道揭发自己的奏折,称自己曾截留过朝廷下发的救灾银两。虽然这批银两仍然用在公事上,但他还是表示,愿意向朝廷偿还这批银两,并希望朝廷将这次的赏赐收回,以便自己将功赎罪。这件事很快就成为满朝文武议论的焦点,许多官员都觉得不可思议,认为本该受功得赏却主动去揭自己的伤疤,真是难以理解。对此,董京这样解释道:“山东大旱下,民间的惨状让我为自己过去曾截留救灾银两而悔恨不已。我当时清楚地认识到,这些银两都是救命钱,少一两银子都可能夺去一个人的生命,让一户家庭生离死别,因而深感自己的罪恶。如果我不把这件事说出来,我的良心一辈子都不会安宁。”


董京最终得到朝廷的宽恕。他日后更加勤于政事,时刻把黎民百姓的生活疾苦挂在心上,成了一个有名的清官,他的事迹也因此被传诵。


董京的生命因此而变得厚重。我们可以想象,在要不要揭发自己截留救灾银两这件事上,董京肯定在无数个寂寞的黑夜里辗转反侧、备受煎熬。他很清楚,如果自己揭发这件事,不仅自己的功劳将被朝廷一笔抹去,而且很有可能因此获罪,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这样一来,本来是求得宽恕之举却可能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这个考虑让自己本来就负罪的心变得更加疼痛。夜越来越深沉,他的心也变得越来越孤独和寂寞。在这寂寞中种种思绪一起折磨着自己,让他的灵魂仿佛在烈火中煎熬一般。最终,在独自面对灵魂进行自我拷问下,他选择了公开一切。如果朝廷能原谅他最好,如果朝廷不能原谅他,他也愿意勇敢地去接受一切惩罚,哪怕是死。


董京的选择是难能可贵的,而帮他做出这一正确选择的就是寂寞。如果他的心腹得知他有揭发自己的念头,很可能会百般劝他不要做傻事,那他的意志将因此而动摇,也许他就选择了逃避,但他的余生都将生活在自责和悔恨中,难以从这种痛苦中解脱。


张玲报名参加了到偏远山区支教。在报名时,她就了解到要去支教的地方非常落后和闭塞,但她坚持去体验一下支教生活,为山区的孩子们带去他们渴望的知识,并相信自己能够挺过3年的支教时间。


当她来到支教地点时,才意识到这里的环境比她做思想准备时的猜测还要差。她刚来到学校时,竟一时无法让自己相信眼前的这个破旧民宅就是教室,而她的寝室则是附近的一个小阁楼。更让她没有料到的是,不同年级的孩子们都挤在这个狭小的破旧屋子里听课,无论她现在是在给谁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