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一滴水里藏着整个大海,五分钟里藏着你的一生。
  我们的生命是捡来的,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也都是捡来的。对于偶然捡来的一切,我们应该达观对待:拥有时自当加倍珍爱,失去时亦不必过于痛苦。
  水从悬崖上跌落,从悬崖跌落的水并未死亡。有人在那儿建起了发电站,而电流通过电缆到达了比悬崖更高的地方。落差就是力量,你也可以建一座自己的发电站。
  知道自己有多么伟大、多么独特、多么独一无二,这是最起码的自知之明,可惜人们往往把“自知之明”这个成语的意思理解反了。
  连上帝都会违背诺言,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反而寄托在别人身上呢?
  也许我们遇到的苦难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当苦难超过我们能够忍受的极限时,它可能反而会成为引导我们向上的动力,帮助我们渡过那条命运之河。所以身处逆境的时候,你大可不必灰心丧气,只需要静静地等待、静静地体验、静静地等待命运的启示就行了。
  你拥有的永远是有限的,但利用有限的条件却可以创造出无限的奇迹来。
  对于你来说,成功不仅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一种明智的选择、一个难得的机会,更是你义不容辞的义务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你必须像记住自己的名字一样,记住这些!
  生命既在于运动,也在于宁静。一朵悄悄开放的花,是一种美丽;一只匆匆飞过的鸟,也是一种美丽。  
  祝你好运  

  从天而降的叔叔
  一位从贫困山区走出来的作家朋友想出了这样一个过年的办法:开上新买的吉普车,在后备箱里塞满装着铅笔的铅笔盒,还有一打一打的作业本,到贫困地区去转一趟。他要在自己经过的沿途,把铅笔和本子发给路上遇到的穷苦孩子们。
  一个月后他回来了。谈起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他感慨系之。
  我问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个想法?
  他告诉我,他从小就经常幻想自己能遇到这样一个从天而降的叔叔,然而一直没有遇到过。现在日子好过了,他推己及人,就萌生了这样一个念头。
  自己希望得到什么,别人可能也希望得到什么,这是最基本的人性前提。
  还有什么,比一个孩子的希望更真实、更纯真呢?
  在孩子幼小的心目中,一个从天而降然后飘然而去的叔叔,难道不是天使的化身吗?  
  你也能写一本书
  教育系本科班的学生要毕业了。
  离校前夕,教授给同学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国外有一家出版公司要出一本超级畅销书。为了让这本书一炮打响,他们请来策划专家出谋划策。专家出了这样一个主意:出一本书,书的名字就叫《你也能写一本书》。这本书除了封面扉页之外,里面既不印字,也不印图,全是白纸。凡是购书者只要把自己想写的书写在上面,然后寄回公司,公司将会派专人认真审阅,并从中选出几部最佳作品出版。  
  此举一出,举国轰动。几十万册“书”很快销售一空,为公司赢得了丰厚的利润。
  记者采访专家为什么会有这样出奇制胜的创意,专家微笑着说:“只有不把书当书卖才能卖得比书更好。”
  “那你把这本书当什么卖呢?”
  “我把它当本子卖。”
  讲完故事,教授让大家各抒已见。绝大多数同学都赞叹商务专家超凡脱俗的想象力,他出奇制胜的怪招令人不得不叹为观止!
  只有一个大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理解:“我觉得这是一则关于教育的寓言:教师只有放下僵化的书本,变成一个能够让学生充分自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本子,让学生自己去写,而不是强行灌输,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教授颔首微笑。
  这一课,从此成为大家大学时代最难忘的一堂课。  
  一张纸条
  从前有个非常残暴的国王,由于他的王后被一位外国来的博士拐走了,他从此非常仇恨有知识的人,时间一长,他连知识也恨之入骨。
  这一天,他颁布了一项命令:收缴全国的所有书籍,谁敢私藏半张纸,一律格杀勿论。
  那些从全国各地收缴来的书籍被集中在首都最大的广场上当众销毁。
  望着熊熊烈焰冲天而起,那如山的珍贵典籍葬身火海,人们无比痛心。然而慑于暴君的淫威,他们敢怒不敢言。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才完全熄灭。一名负责清理灰烬的士兵发现里面有半张纸还没完全烧坏。
  趁大家不注意,他把这半张纸偷偷藏在口袋里。
  回到家他都不敢把它拿出来,直到夜里,他才悄悄到院子里,把那半张纸拿出来。  借着朦胧的月光,他仔细看了起来,他看到上面有一行模模糊糊的字。
  可惜他不识字,根本不知道这行字是什么意思。
  直到那个残暴的国王死后,他才得以拿出那张纸条请教别人。
  那行字平淡无奇却让他终身受益。
  那行字是:“一切靠自己!”  
  伟大的教育方法
  记者去采访一位曾经教出无数杰出人物的老师。
  “我是这样理解您的成功秘诀的,您是一位伟大的老师,而您恰好又遇上了那么多伟大的学生,所以您才拥有了今天的辉煌。”
  记者以这番恭维话作为开场白。  
  “你说错了!”这位老师打断了他的话:“世界上没有伟大的老师,也没有伟大的学生,只有伟大的教育方法。”
  “伟大的教育方法?”记者大惑不解。
  “这种伟大的教育方法就是激励、激励、再激励,永远激励!”老师说道。  
  扫去身上的雪花
  偶然之间听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一位年轻的母亲正在地里干活儿,突然彤云密布,北风大作。不一会儿功夫,鹅毛大雪就纷纷扬扬从天上落了下来。她急急忙忙往家里赶。
  在雪地里疾走了半个小时,她才回到家里。
  未进家门,她就听见里面传出了孩子的哭声。
  她急忙进屋,走到坑前,听见母亲的脚步,孩子向她怀里扑了过来。
  但是这位母亲并没有把他抱在怀里,而是拿起了扫炕的笤帚。
  故事结束了:她拿起笤帚并不是要打孩子,而是要扫掉自己身上厚厚的雪花。
  她怕孩子从她身上感觉到哪怕一点点寒冷!
  我们以为母爱神圣、母爱伟大,以母爱的名义,我们就可以随便去爱孩子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由于不合格的母亲、不合格的爱,有多少孩子成了母爱的牺牲品?
  在爱孩子之前,最好还是先检查一下自己身上,是不是带着冰冷的雪花?  
  自己与别人
  村里住着一个农夫,他的名字叫作自己。
  自己有个邻居,名叫别人。
  自己矮小,别人高大;自己贫穷,别人富有;自己低贱,别人高贵。
  这两个邻居的关系一直十分紧张。
  自己有事的时候,总喜欢去找别人。
  别人不好意思拒绝,只得帮他。忙是帮了,但别人并不心甘情愿,他为什么老喜欢给我添麻烦?
  久而久之,别人心里的怨言就表现了出来。
  当自己求助的时候,别人不是推辞就是应付,偶尔帮一次忙,最后却总是事与愿违,他给自己帮了倒忙。
  与此相反,别人对自己不想让他插手的事情倒是非常热心,简直达到了乐此不疲的程度。
  自己想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想种什么庄稼、想讨什么样的老婆,想盖多大面积的房子,  别人都喜欢指手划脚。不仅如此,别人还喜欢在村子里发布对自己看法。自己有针尖大的小事,都会让别人搞得满城风雨。
  开始自己还默默忍受,但是时间一长,他就忍无可忍了。
  他决定去法院起诉,让法官给他们断这份官司。
  自己指控别人干涉他人的私事,别人指控自己给别人增添麻烦。自己和别人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听了原、被告双方的详细陈述后,法官做了如此判决:把自己和别人各打五十大板判决书上还有如下条文:从此以后,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绝对不要求别人;别人对自己的生活,该关心的一定要关心,不该关心的绝对不要关心,更不能横加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