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2堂哲学课已经接近了尾声,我们今天要谈的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关于死亡。

死亡一直都是哲学研究的命题,为了缓解人们对于死亡的焦虑,千百年来,人们除了迷信或者神秘主义以外,就是向宗教与哲学寻求答案。
  
你可能只剩一天,或者还有十年,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离开,但你确定会在某个时刻离开。欧文?亚龙说:只有充分地活过,才不惧怕死亡。

所以,我们可能需要反复思考,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活成了我想要的样子吗?我真正为自己活过吗?如果生命的余额只剩三个月,你会如何安排你的生活?

苏格拉底说:研究哲学就是“练习死亡”。塞内加认为,“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如何死亡”。

他们认为死亡是一种精神练习,其他的生命课题,比如亲人的丧失、孤独、濒死体验、疾病都是死亡练习,都是为了死亡做准备。
  
宗教中的坐化,是得道高僧已经预知到自己时日无多,以打坐的姿势端坐安然而命终。

这是一种平静而坦然接纳死亡的过程,功德圆满。

柏拉图描述苏格拉底在行刑前,他的学生与妻子围在他的身边哭泣,他没有丝毫的畏惧,抬起头看着芸芸众生,平静中还带着喜悦。

实际上,苏格拉底本来是可能逃脱死亡的,但他却用自己的死来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死亡课。
  
庄子在妻子死后击缶而歌,别人很不理解。妻子操持家庭多年,如今离世,你不哭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鼓盆而歌,真的太过分了。

而庄子认为人的生老病死就如一年中的四季,是一种自然规律。

生与死就和万物的消长一样,是一种必然,所以他才能够以超然的态度面对生死。
  
伊壁鸠鲁派则认为,死亡不是坏事,因为死亡不会给我们带来痛苦,人们死去后,就再也感受不到任何东西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死亡也是一种解脱,不用再理会此生的困难与烦恼,安然地去向另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