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页


        其他的太阳熔炉其实都是其他的飞船制造厂投资的,他们也看得出这种加工模式必然是未来的主流模式,因此早早的进行了投资。
        至此,太阳熔炉制造飞船计划正式展开。
        2039年7月20号,地球轨道之上,大量的飞船正在来来回回的运输着物资,可以看到这些物资是大量的金属铸成的金属腚,而比较奇怪的是,这些飞船将这些物资直接堆放到了轨道上面,任由他们在宇宙空间中漂浮。
        其实这个位置就是太阳熔炉融化点,今天就是太阳熔炉第一次开始铸造飞船外壳的好日子。
        这些金属腚将会随着太阳熔炉的启动而被融化成液态金属,然后再由场能发生器对其进行锤炼,经过长时间的锤炼之后确定液态金属混合程度达到了要求,到时候,场能发生器所组成的塑形装置会对其进行塑形,完成飞船的外壳的铸造。
        根据模拟计算,这一过程将会持续三天左右,当然飞船外科铸造完成之后到底合不合格仍然需要检测,现在打一个问号,但是这个速度的确是十分惊人了。
        随着材料的数量到达要求,原本暗沉沉的,没有发出任何光芒的太阳熔炉上面的片状物体突然开始翻转过来,瞬间大量的太阳光开始从上面反射出来,最后集中到了熔化点上。
        融化点上的金属锭开始承受着剧烈的高温影响,甚至由于光子的撞击,一些还没有完全融化的金属腚,竟然要发生位移了,当然对于这种情况,设计人员早有准备,场能发生器所组成的托举力,将其稳稳地托举在它们应该在的位置,很快,熔化点的金属锭全部被融成了液态金属。
        然后太阳熔炉的反射板迅速的翻转过去,太阳熔炉暂时关闭了。
        等所有的光亮消失之后,融化点旁边出现了好几个巨型机械,这些巨型机械以匀速的速度向着融化点而去,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巨型机械其实是以融化点为中心,慢慢的进行靠近的。
        随着这些机械的靠近,本来已经开始慢慢冷却的液态金属迅速的变红变亮,这是由于受到挤压之后内能增加,产生的状态。
        这些机械不断的进行着退出挤压,退出挤压,这样的行为,竟然让中心的液态金属比原来小了很多,这是因为这样的挤压行为,让原本结合并不紧密的各种元素,开始紧密的混合在了一起。
        这个过程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同时大量的传感器在其周围,将液态金属不断被挤压的过程进行数据传感,而控制这些巨大的机械的超算,将会根据传感器的数据来确定现在液态技术是否达到了要求,一旦确定达到了要求,那么这些机械将会被收回。
        随着传感器传回的数据来看,大约用了十个小时时间,终于液态金属周围传感器测得所有数据都符合设计要求了,此时这些机械进行最后一次施压,并保持一定时长之后缓慢的退回。
        液态金属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很快开始冷却,毕竟在太空之中,是非常低的,冷却起来也非常快。
        等到整个液态金属完全冷却之后,现在的他就如同一块巨大的铁疙瘩悬浮在地球轨道上,传感器再次确认了铁疙瘩内部的数据,发现冷却过程并没有使数据有太大的便宜,在设计标准之内,那么下一步就要开始了。
        太阳熔炉的反射板再次进行翻转反射太阳光,在这块巨大的铁疙瘩上,很快,这块铁疙瘩再次被加热,变成了液态金属。
        这个时候大量的奇形怪状的机械从旁边靠近过来,等这些奇形怪状的机械靠近的足够近的时候,太阳熔炉的反射板再次翻转回去,没有了太阳光加热的铁疙瘩立即开始进入冷却,而早就在旁边等待的这些奇形怪状的机械,迅速的靠近液态金属,甚至有的机械还分开金属液,深深的进入到了整个金属液的中心。
        这其实就是所谓的场能塑形,这一步虽然是由电脑来指挥,但其实想要精准的完成是非常困难的,要做到这一步,要求必须能够精准的把控产能发生器的各种特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精准的将其组合起来完成塑形。
        可以看到,液态技术在场能发生器的作用下,不断发生着变化,最后,液态金属在这些机械的作用下不断的伸长变宽,大量的机械进入到液态金属的中心,在相互的作用下拓展了整个飞船内部的空间。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液态基础也会迅速的冷却,为了能够完成塑形,太阳熔炉的加热过程将会持续好几次,就这样,一团巨大的液态技术迅速的被加工成为了一艘宇宙飞船的外壳,到了后期甚至都可以在飞船的外壳上进行开孔,这种精细的操作,当然使用的并不是塑形,而是激光打孔。
        三天过后,整个飞船的外壳全部铸造完成,远远看去还以为一条长达400米的飞船正横搁在宇宙之中呢,但其实这不过是一个空壳。
        为了确保这个壳子是没有问题的,大量的工程人员开始在上面进行测试,对飞船的外壳各个地方进行扫描,通过多种方式确定飞船外壳内部没有暗伤,材料均匀,只有这样,这个壳子才算是完成了。
        经过接近一个月的时间数次测试,4小组确认这艘飞船的外壳没有问题,拿到了最初的设计标准,这代表着往后的飞船制造,将会进入非常快速且便捷的时代,同时也意味着以后的飞船制造,将会进入大批量时代!
        而后这个壳子被飞船拖拽到船坞之内,大量的设备已经再次待命,等将这艘飞船的外壳固定好之后,大量的工作人员,工人工程师们开始在飞船内部安装各种设备,同时巨大的飞船内部也意味着安装的方便,甚至可以通过小型飞船直接拖拽进来。
        就在这种情况下,这艘长达400米的飞船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进行建设……

二八七、虚拟头盔横空出世
        如此好用的飞船制造方式,四海集团当然不会落后,其实就在国家完成第一个太阳熔炉之后,四海集团旗下多个公司进行联合,利用自己生产的飞船开始进行第二个太阳熔炉的建设,距离国家建设的太阳熔炉不远。
        特别是见识过太阳熔炉对于大飞船的外壳的制作的便捷性,四海集团的太阳熔炉的建设速度大大加快,甚至比国家还要快一些,这其实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很大一部分技术都是出自于四海集团,而且有了国家建设的经验,四海集团这边建设就可以省去很多弯路。
        根据四海集团所做出的评估来看,太阳熔炉很有可能会在明年年中就全面建设完成,这比国家的建设周期要快了半年多,当然同样的也是因为太阳熔炉的建设难度比较低的原因。
        为了保证地球的安全性,国家这边虽然并不禁止太阳熔炉的建设,但对于太阳熔炉所能够聚焦的角度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绝不允许对准地球方向或者有着人工造物的地方,并且也不允许将太阳熔炉建设到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光照的位置上,因为这样对于地球的环境会造成影响,而违反这两条的,国家这边将会对其进行强制销毁。
        而这两条规定不光在国内使用同样的也在人类宇宙联合共同体上面提出了,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将其通过,其实这也代表着一种限制,想要达到规定的这个角度,最好的方向是在哪呢?就是向着太阳的哪一个方向,但是国家这边又限制了地球与太阳中间的熔炉的建设,因为大量的熔炉再次建设的话,那么太阳光将会被大量的反射走,对于地球来说,这不是一件好事。
        因此最好的地方其实是在地球的两端以及赤道的两端,这样既不遮挡太阳光对地球的光照又能够将聚焦的角度朝向太阳,不会有违反共同体上的决议。
        而地球的这些位置看起来挺大,但是为了安全这些熔炉不可能靠得很近,这就代表着位置其实是有限的,因此抢占熔炉位置成了最近所有国家热门的话题。
        当然现在已经进入可控核聚变引擎时代,如果实在抢不到位置,也可以利用核聚变引擎维持整个设施,在想要的角度和位置上,只不过如果能够少费点事,谁还愿意多费事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