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我是宇文泰 > 第441页

第441页


        蔡俊微笑:“天子诏书?丞相可曾阅过?”
        贾显智道:“丞相已阅!
        蔡俊仰天哈哈大笑,道:“贾显智,你这话也就骗骗三岁小孩儿,济州兵马要地,岂能以你一纸诏书我便受代!没有丞相亲笔书函恕难从命!”
        贾显智大喝:“蔡俊,你是想谋反么?天子诏书尔敢不遵?”
        蔡俊:“我怕我出城接诏,你的那些手下一拥而上,将我当场拿下,立时格杀!还请回禀天子,蔡俊无罪,济州上下协和,不须另派刺史!
        贾显智脸现无奈之色,欲待强攻,麾下人手不足。
        他无强攻之意,蔡俊倒是有动手之心,蔡骏一挥手,弓箭手引满!一波箭雨,直射到贾显智等人马前!
        贾显智胯下马受惊,放声长嘶,不停尥蹶子,险些将他颠覆下马。
        贾显智身后,见城楼蔡骏动手,数百将士尽皆惊慌!
        蔡俊见状大笑:“阁下勿惊,老子不会射杀你们,射杀了你们,谁回去向陛下复命?不过,济州不欢迎尔等,再若不退,那可就是弓箭无眼了!”
        贾显智面有不甘之色,望了望紧闭的城门和城楼上戒备的弓箭手们!
        他怔了片刻,然后叹了口气,无奈下令:“撤!
        太极殿内。
        贾显智匍匐在地,元修来来回回不停的踱着步子,怒形于色,蔡俊不受朝廷诏命,形同反叛,他几乎无可奈何,他之诏命,尚不及高欢一纸书函,是可忍孰不可忍?
        元修几乎想杀了贾显智,但想想这也不算他的责任,这分明是高欢的跋扈不臣,当下挥挥手令他退下,贾显智爬起来,弯腰躬身而退。
        待贾显智退下后,元修随手取出一坛酒,他扬起脖子,一酒坛子一酒坛子的往口里灌。
        他几乎只能借酒浇愁,高欢显然已经有了动作,他就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如果高欢大军四面围城,强行迁都,那他估计想去依附宇文泰都依附不了。
        此后的数日,高欢的军事动作开始越来越频繁,而且基本都是对着洛阳而来。
        当然了,高欢明目张胆的向洛阳,但是口中却大义凛然,他的军队甚至已经推进到了洛阳旁边黄河的对岸,元修不由得大惧。
        他没什么办法,唯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募兵增兵,确保洛阳安全。
        按照元修的诏命,如今王思政已经开始在洛阳城郊附近村寨都已经开始募兵了,王思政对此略有些异议,之前,其实元修已经一直募兵,但是总体力度还算与财政等相符。
        财力还可负担。
        但随着高欢的逐步逼近,以及他为了迁都进行的极限施压政策,洛阳的收入已经入不敷出,财政捉襟见肘,元修却要征兵。
        王思政对此颇不同意,他是带过兵的,也有实际的军旅经验,和元修从无军旅经验是两回事。
        他考虑问题颇从实际出发,情知兵不在多而在于精,本来洛阳六坊之众,加上禁军,亦有数万众,兵自足用,但是元修却犹觉不足。
        于是诏令四方继续增兵,务与高欢军队人数相持对等。
        但是双方财源却并不相等,此举不但增加地方负担,而且这次征兵扩大了范围,下至十一二岁的少年,上至六十白首,都在招募之列。
        民间已经颇有怨言。
        但王思政进言也并不管用。如今各营都新增了不少新面孔,前前后后人数已经达到了十几万,人数越多,王思政心头越慌。
        元修知王思政对增兵意见不甚满意,于是征兵之事也不令他主责,由元毗主责。
        王思政只能坐看兵马越来越多,情况越来越糟。
        兵马越来越多在很多情况下并非绝对的好事,世上的事总是有利有弊,这些新兵的素质王思政一看就知道怎么样,有些不能弯弓也罢了,有些甚至不能骑马。
        还有些军士站起来还不及马鞭高。
        不足治事,只能增乱。
        但是,更令王思政担忧的反而不是这些即战力都算不上的新募军士,而是那些精壮的应募将士,这次的募兵的蹊跷之处便在于此。
        他去信和宇文泰探讨过这种问题。
        宇文泰劝他,一定要提防高欢的掺沙子之计,所谓掺沙子,就是鱼目混珠,宇文泰觉得,高欢很有可能会将自己麾下的精兵伪装成投军的汉子,混入朝廷的征兵之中。
        如此一来,这些精兵混入朝廷各营,到时候,只要双方对战,这些第五纵队忽然一跃而起,背后捅刀,那时候,局面便会不可收拾。
        但下面的那些马屁臣子,以及宗室却并不知高欢的诡计,多半都对招募到的这些精壮军士大喜过望,人人编入自己的营盘之中。
        目下禁军之中都已有不少这样的“精壮”将士。
        这些受了鱼目混珠之计蒙混进来的将士人数之多已经不可稽查。
        王思政曾经找过元毗,反映过这个情况,元毗也颇有些担忧,下令彻查。
        彻查的结果是这些招募来的精兵,有可能是高欢的奸细者为零。
        但实际情况当然不是零,一些将领这时都各怀鬼胎,在彻查的时候都谎报自己早已发现有异,已经早已驱除。
        但实际上,这些军士仍旧藏于各军之中,他们贿赂长官,继续潜藏,有些甚至把主官都已经拉下了水,京城这时本来就人心纷乱,有不少人甚至把高欢派来潜伏的军士当做脚踏两条船之中的另一条

四九0、元修与高欢的对决
        高欢的鱼目混珠之计如今几乎已经是半公开的秘密,王思政清楚的这一切,但是却只能独自痛苦,人生就是这样,知道的越多的人越痛苦。
        因为,知道了也无法改变,这些情况,他根本报告不到孝武帝元修那儿,元修拒绝听见这些不妙的声音,这只是原因之一。
        第二个原因是,元明月这时候基本上成为了负责元修看那些折子的那道阀门。
        她一手控制了将哪些消息传递给元修。
        当然,客观来说,元明月并不是主动要做高欢的奸细,但是她对宇文泰的恨意颇深,她是有意报复宇文泰,高欢是宇文泰的敌人,敌人的敌人是朋友。
        这是最简单的逻辑,所以她与高欢便结盟,要让宇文泰一生不好过。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她确实觉得元修现在压力很大,一个皇帝压力如此之大,是她寻常很难看见的,她怕他再听到不利的消息会崩溃
        毕竟,高欢这鱼目混珠之计实在是老辣,已经渗透到元修军中的每一个细胞核内,彻底清除已经不可能,如果让元修知道,只能增加元修的心理压力。
        她随着元修,知道元修对自己很好很好很好,所以她也不忍心看到元修总是闷闷不乐。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元修几乎是必败,既然是必败,那么还不如迎接一个快乐的必败,总比在压力下的必败过程要容易熬过去一点点。
        这个时候,形势已经危如累卵。
        高欢遣恒州刺史库狄干、瀛州刺史郭琼、汾州刺史斛律金、前武卫将军彭乐拟兵四万,直抵河东;只要越过黄河,到洛阳便是弹指之间。
        遣领军将军娄昭、相州刺史窦泰、前瀛州刺史尧雄、并州刺史高隆之拟兵五万,号称征讨荆州;实际上是阻断了元修与荆襄的一切联系,从西南方面困住了洛阳。
        遣冀州刺史尉景、前冀州刺史高敖曹、济州刺史蔡俊、前侍中封隆之拟山东兵七万、突骑五万,号称征讨大梁,实际上是迂回到洛阳背面,将洛阳几乎团团围住。
        这次,高欢动用了整整二十一万的兵力(见北齐书高帝记第二卷),打着征讨大梁和宇文泰的名义,并且发表了一篇讨伐宇文泰的檄文,但实际上已经做好准备,强行迁都。
        形势之恶劣,已经是朝野共知,元修这时对高欢重兵压境,也采取了几套对策。
        第一套对策:立即下诏给宇文泰,令宇文泰出兵关中支援;
        第二套对策:立即下诏给贺拔胜,令贺拔胜率大军由荆襄出发奔袭高欢,解洛阳之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