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我是宇文泰 > 第689页

第689页


        这时,他想着的是,萧察你特么侮辱我,我就找宇文泰最亲近的人告你的状。
        这时他逮了一个机会,悄悄对长孙俭说,我在城里某处某处埋了几千斤金子,我带你去取,他是一个帝王,之前萧纪在战前悬赏的那些金子后来大部分都落到了他的手上。
        所以,这个事情,长孙俭相信,长孙俭当然并不是自己贪图那些金子,而是这些金子他想得了献给宇文泰。
        长孙俭是宇文泰的最好的一个朋友。
        当下,他押着萧绎到了城里,到了城里之后,萧绎这才期期艾艾的说:“长孙将军,我其实是骗你的,我把你骗来此地是希望你给我伸冤。”
        当下,就在长孙俭面前告了萧察一状,这一状涉及的内容不少。
        第一,当然是萧察侮辱自己云云。
        第二,则是状告萧察意图谋反。
        说萧察聚集了一帮将领,准备借摆宴会邀请讨伐江陵的重要将领包括于谨、杨忠等人全部出席,然后搞一个鸿门宴一锅端。
        他的这个计策本来还是不错的。
        但是你先摆了人家长孙俭一道,骗人家说有几千斤黄金,随后到了一毛没有,别人能帮你复仇才怪。
        他还狡辩:“我骗你也要你信啊,哪里有天子自己挖坑埋黄金的道理?”
        这个时候,讨伐江陵的大军于谨、杨忠等人也还有重要的问题需要考虑,需不需要顺便顺流而下,继续讨伐王僧辩,拿下南京?
        彻底颠覆梁朝。
        但是,长孙俭通过萧绎之口得到的情报还是令于谨、杨忠等人有些错愕。
        于是,于谨迅速派人尾随萧察仔细观察,查看萧察是否有反意。
        萧绎所言倒也不是完全没有凭据,萧察的麾下这个时候确实有些人从中看到了机会,于谨、杨忠的魏军进入江陵城之后,军纪也不算是特别好,老百姓有些怨言。
        很多人对于萧察是反感的。
        江陵此前,也有很多很多年都没有爆发过战乱,老百姓中有不少人都认为萧察是个卖国贼,是萧察这个卖国贼引来魏军颠覆了梁朝。
        所以,萧察的处境也是有些狼狈的。
        毕竟,按照协议,这些老百姓日后都还是萧察的子民,如果不消除这些老百姓心上卖国贼的嫌疑,他的统治可能不稳。
        所以,这个时候,萧察就有部下开始给萧察献计。
        这个献计的部下所献出的计谋还真的与萧绎所言差不离,那就是劝萧察摆一个鸿门宴,把魏军的首脑一网打尽,如果把魏军的首脑一网打尽,魏军就不足为惧了。
        然后,各个击破就好了。
        如此,一战之后,不但可平息江陵百姓的怨气,也可以打出自己的威风。
        战争,本来就是兵不厌诈。
        萧察陷入了沉思,良久,良久。
        最终,他还是拒绝了这个建议,客观而言,他这次能报仇,能成功复仇萧绎,几乎完全可以说是魏军的功劳,没有魏朝,他基本不可能做到完美复仇。
        当然,考虑到自己的统治问题,确实要消除梁人对魏人的愤怒,自己确实不应该和魏朝穿一条裤子,这个时候反水是比较好的时机。
        此时,魏军对自己并不防备。
        这个时候,他作为梁朝的地主,请魏军将领大快朵颐一番,也还是比较合情合理的。
        他的麾下建议不妨就趁这个时候,将魏军将领一锅端。
        萧察长叹,做人不能忘本。
        他多次亲眼见过宇文泰,感觉宇文泰是个好人,而且也算开诚布公,其实他的麾下这时在图谋魏军,魏军的麾下这时候说不定也在图谋他也未可知。
        他是知道的,宇文泰如果现在要灭他也还是一句话。
        但他和宇文泰聊过,宇文泰说过立他为梁王,他相信宇文泰说的不是一句空话。
        所以,他还是拒绝了,最后说了一句话:“人家对我好,我反而偷袭人家,不祥。”
        这句话,当然很快就传到了于谨的耳朵里,于谨笑笑,一笑置之。
        这个小小的风波就到此为止。
        此时,王僧辩的增援部队已经靠近,听闻江陵城破,萧绎被擒,增援部队于是驻扎停住了。
        于谨传召萧绎,请他为书召王僧辩降,萧绎拒绝。
        于谨冷笑:“阁下如今岂得自由?“
        萧绎长叹:“你也知道我今天不自由,我今天不自由,王僧辩又岂能不知?又岂能由我?“
        于谨哈哈一笑。
        萧绎这时又从长孙俭求宫人王氏、苟氏及幼子犀首,俭并还之。对于将死之人,魏朝也还算是仁至义尽,让这个坏皇帝临终之前还能有一点人伦之乐。
        有人曾经问过萧绎:“你为什么要烧书呢?“
        萧绎长叹:“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
        此后不久,萧绎既为魏军所杀,萧绎还想去长安面见宇文泰质辩一番,他自以为自己皇帝身份贵重,要死也要死得有尊严,这里的魏朝诸人,不配杀之。
        但宇文泰对萧绎,几乎是等闲视之,觉得他简直不知天高地厚,听闻于谨汇报萧绎不肯招降王僧辩,立刻下书处死。
        既不肯召王僧辩来降,那么萧绎已经没有什么用,养着他还耗费粮食。
        于是,大陈士众,杀之。
        不过,还是尊重了一下他的帝王身份,没有斩杀,首级分离。
        而是采取用土袋压死的办法,一堆土一堆土装袋,压在萧绎身上,这个方法其实对于帝王来说,当然也不好受,最终屎尿屁都压出来。
        萧绎死后,萧察以布帕缠尸,敛以蒲席,束以白茅,葬于津阳门外。
        萧绎诸子愍怀太子萧元良、始安王萧方略、桂阳王萧大成等,皆死。
        萧绎这一生,如果没有野心,其实是一个好书生,他性好书,常令左右读书,昼夜不绝,虽熟睡,卷犹不释,或差误及欺之,辄惊寤。
        他写作文章,也能援笔立就。常言:“我韬于文士,愧于武夫。“
        萧绎之后,魏军开始讨论新的动向

七九二、宇文泰和大魏的斗争开始了
        长安,已经在开始争论,接下来该怎么办?
        侯景之乱,到此宣告终止,一切乱局几乎渐定,就像是浑浊的石灰水终于沉淀,露出清晰的本来面目,这时整个中原的局势已经很明白。
        北齐与魏朝之间,干戈不动,烽烟暂熄,基本就属于井水不犯河水。
        高洋自然是很聪明,聪明的能看到宇文泰现在其实已经占据了很大优势,但是这没办法,有些东西是命中注定的,宇文泰得关陇之地,所以占据巴蜀和荆州。
        如果易地而处,高洋也能占据巴蜀和荆州。
        但是,现在,占据这两个地方的都是宇文泰,现在的形势也已经很明白,宇文泰不再被关陇所限,他开始占据秦始皇兼并前所具有的优势了。
        有了巴蜀这个天赋之国的后勤保障和荆州这个可以顺江而下的战略重地,北齐对于魏朝已经没有什么优势。
        他们唯一的优势大概在于华北平原的土地平旷以及人口规模优势。
        北齐终高洋之世,没和宇文泰发生过一场战争,甚至哪怕是小规模的战争,都没有发生过。
        两国很和谐,各安本分,宇文泰在吃侯景之乱的红利,专心的谋取中原上游优势。
        高洋这时候当然也有担心的,他担心的,其实和王僧辩、陈霸先等人担心的差不多,担心宇文泰会顺流之下,直取南京。
        前线的将领这时候也在考虑这件事情。
        到底需不需要再度进取?要不要把皇帝已经被灭了的梁朝给挂了,这个时候的梁朝已经是群龙无首,要不要趁着这个机会把梁朝给挂了。
        长安当然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前线传来的消息,当然是想一鼓作气,顺流而下。
        但是这牵涉的问题不是一点点,这里面需要牵涉战略的重新部署,需要牵涉的是战争规模的扩大,以及部队的人马配备,粮草给养,牵涉的问题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