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页



        虽说兄长考了第三,自己考了个倒二,谢叔南没觉得有什么难为情,他很清楚自己的斤两,能考中就已经很满意了,若真要与那拔尖的去比,还不得把自己累死?

        “都是祖宗保佑,儿子才没给父母亲丢人。”他起身朝晋国公一拜,眼角眉梢都是笑意,这下好了,再也不用偷偷烧香拜佛担心被落下,可以跟着云妹妹他们一道去长安了!

        双喜临门,谢伯缙很是温和的褒奖鼓励了两位弟弟一番。

        云黛也笑着祝贺,“恭喜两位哥哥魁星高中,以后你们都是举人老爷了。”

        “云妹妹可别拿我们打趣了。”谢仲宣轻笑道,“还是抓紧收拾箱笼,准备好去长安游玩了。”

        他说笑时让人如沐春风,云黛很是自然地与他笑道,“我一早笃定二哥哥会中,该收拾的早已盘算好了。”

        谢仲宣抚了抚胸口,一副长松口气的释然模样,“幸好幸好,可算没辜负云妹妹厚望。”

        云黛被他这一逗,白皙脸颊染上淡淡的菡萏色,“二哥哥倒来打趣我了。”

        堂上气氛一片融洽,乔氏言笑晏晏地吩咐丫鬟安排宴席,晋国公也道,“正好我新得了些河东道酿的贡品葡萄酒,今夜咱们得好好庆贺一番。”

        座下众人皆应下。

        是夜,晋国公带着三个儿子喝得尽兴,云黛她们也饮了好几杯,被扶回院子时整个人都晕乎乎的,一沾上枕头就睡了个天昏地暗。

        翌日醒来时,她脑袋还有些隐隐作疼,用过一顿清淡的早膳,临窗静坐了许久才稍稍打起精神来。

        谢仲宣与谢叔南中了举,自有许多事要忙,酬谢师长,宴请同窗,除却巡抚与刺史共同主持的鹿鸣宴,还有各种大宴小宴。

        这等双喜临门的大事,乔氏自然也要张罗起来,设宴摆席,广邀亲朋好友来府上吃喜酒。

        晋国公府着实热闹了好几日。

        等这阵子热闹过去,谢伯缙等人便开始收拾行囊,准备往长安去了。

        八月秋闱,次年春日便是会试,从肃州赶去长安寻常速度也要月余左右,等到了长安,走亲访友,寻访名师,备战春闱,有一堆的事可做,这会儿出发也不算太早。

        云黛打从呱呱落地起,便就在肃州城里,哪儿都没去过。

        此次是她头回出远门,而且一去好几个月,可能等明年春闱结束才归来,是以清夏轩的奴仆们收拾行囊时分外仔细,生怕漏了东西。

        看着屋子里忙忙碌碌的丫鬟们,奶娘拉着云黛的手到里间榻边,念叨着,“姑娘能去长安见识是好事,可你自小就没去过那样远的地方。你这一走,老奴心里就跟缺了一块似的,总是放心不下。”

        午后的光从糊了轻纱的窗照进来,能看清空气中慢慢悠悠漂浮的尘埃。

        云黛坐在铺着软垫的长榻上,目光淡淡扫过奶娘鬓边的白发,柔声道,“您别担心,我已不是小孩子了。而且此番出去跟着三位兄长一起,身边还有琥珀和翠柳跟着,一切都很妥当。”

        奶娘叹息,“都是老奴不中用,这把身子坐不了船,不然老奴跟在姑娘身边伺候也好。”

        云黛知道奶娘一片牵挂,与她细细说了好一会子的话。

        不多时,外头有人来报,说是郑嬷嬷来了。

        自三年前郑嬷嬷害了一场风寒,她家侄子便将接她回家中养病,不再住在国公府,只每隔一两月上门请安,与云黛见上一见,检查她的规矩礼仪有无懈怠。

        在云黛心里,郑嬷嬷是宽厚的长辈,亦是严厉的师长,她很是敬重。

        现下听到郑嬷嬷来了,她从榻上直起身子,朝外吩咐着,“快请嬷嬷进来坐。”

        奶娘这边也起身,“郑嬷嬷来的正好,她在长安待了那么多年,一定很了解长安。姑娘您多问问她,尤其是端王府的事,天子脚下规矩多,有什么忌讳的,您都问清楚些。老奴就不妨碍你们说话了。”

        云黛也觉得郑嬷嬷这会子来的正好,朝奶娘点头示意,“我知道的。”

        奶娘那边先行退下,在门口碰到郑嬷嬷,互相问了声好。

        不一会儿,郑嬷嬷缓步走了进来,她今日穿着一袭姜黄色襦裙,一丝不苟的圆髻间插着两根简朴又低调的银玉簪子,相较于五年前初见时又老了些,但精神依旧矍铄,一见到云黛立刻请了安,“姑娘万福。”

        云黛赶紧将郑嬷嬷扶起,“嬷嬷来的巧,您老今儿个不来,我还打算派人去请呢。”

        说罢,她扶着郑嬷嬷在榻边坐下,又命丫鬟赶紧端糕点,沏好茶。

        “我一听闻姑娘要出远门,想着姑娘可能有话要问,这才来了。”

        郑嬷嬷浑浊略显灰色的眸子上下打量了云黛一番,像是欣赏一件杰出的作品般,欣慰夸道,“夏日里见着姑娘还稍显消瘦,今日再见,姑娘脸颊挂了些肉,容色越发娇艳,瞧得我这老婆子都舍不得挪眼了。”

        “嬷嬷每次见我,都夸得我不好意思。”云黛垂眸轻笑,又关怀询问了郑嬷嬷的近况,身子骨可还硬朗。

        寒暄一阵,丫鬟捧着鎏金鹦鹉纹托盘上前,将糕点果子和茶水一一端上榻边的案几上。

        “你们先退下吧。”云黛这般说着,又指着那翠色茶盏,“嬷嬷喝茶,是你惯常喝的君山银针。”

        “难为姑娘还记着。”郑嬷嬷笑着,动作斯文地端起茶杯,优雅地浅啜一口,赞道,“香气清高,味醇甘爽,这茶是极好的。”

        吃过两口茶,她放下茶盏,悠悠看向云黛,“姑娘有什么想问的尽管问,我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云黛也不扭捏,先挑了她关心的问,“有三位兄长陪着,其他的我倒不担心。就是到了长安后,应当会入住端王府。我虽未见过那位大姑奶奶,却听说她是个爽利干练的性子……求嬷嬷教我,到了王府后,有何需要避讳的,王府众人的性情又如何……”

        郑嬷嬷微微笑了下,不紧不慢道,“那我先与姑娘说说端王府的人口。”

        端王裴瑞安乃是先帝第七子,其母闵太妃是先帝后宫一个平平无奇的妃嫔。只因少年时,端王与还是太子的圣上亲近,后来圣上登基,待端王这个弟弟也很是优待,将他留在长安城里常伴左右。

        多年前谢老夫人带着两位女儿去洛阳探亲,正巧端王在洛阳出公差,机缘巧合下与谢家大姑娘结识。端王求了皇帝赐婚,皇帝欣然应诺,谢家大姑娘就这样带着一百八十抬的嫁妆嫁去了长安,成了端王妃。

        婚后俩人先后育有一子二女,长子裴君浩,长女裴月苒,次女裴临嫣。

        “此次要出阁的便是大姑娘庆宁郡主,许的是英国公府。小王爷也已订了婚事,是御史家的姑娘,估摸着这两年也要完婚。嘉宁郡主与姑娘您差不多年纪,我离开王府多年,也不知王爷王妃有没有给嘉宁郡主定亲……”

        说到这,郑嬷嬷垂了垂眼皮,压低声音道,“不过我看府上的意思,是想将嘉宁郡主嫁来陇西的。”

        云黛眉心一动,低低道,“是许给大哥哥么?”

        郑嬷嬷颔首,“郡主那样的身份,若是要嫁,自然是要嫁给嫡长子。裴家女儿谢家郎,亲上加亲,国公府也能更稳妥些……”

        云黛自是明白贵族世家结亲,不像小老百姓那般简单,这不单单是一对男女的婚姻,更是两个家族背后千丝万缕的利益结合。

        乔氏与祖母虽然未曾与她说过政治上的事,她却也不是浑然不知事的,国公府煊赫百年,想要永葆荣耀辉煌,背后付出的努力与牺牲不容小觑。

        “如果是未来的嫂嫂,我会与她好好相处,尽量撮合她和大哥哥的。”云黛将郑嬷嬷的话谨记在心。

        看着她单纯的脸,郑嬷嬷忍不住轻笑,“他们的事自有人撮合,倒是姑娘你啊,你也为自己打算打算吧。”

        云黛诧异,“我打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