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科幻灵异 > 纳米崛起 > 第71页

第71页


  参与会议的众人,看到这些图片后,开始交头接耳起来。
  “安静。”张镜鉴指着幕布的图片:“我布置一下任务,现在需要大家设计的东西,是这几种结的纺织设备。”
  夏求真有些不以为意:“张工,这非常简单。”
  “别那么快打包票,我说一下要求。”张镜鉴点开下一页内容,赫然写着一系列的要求。
  纺织用的线条,横截面直径为0.5纳米~2纳米;纺织精度最小不低于20纳米,结构数量不低于100亿个……
  看到这些要求后,夏求真直接傻眼了,转过头来:“张工,确定没有开玩笑?”
  “你说呢?公司难道会花钱请你们来,就是为了开玩笑?”张镜鉴反问道。
  夏求真挠了挠头:“额……我不是这个意思,只是觉得设计这种设备完全不能用,因为根本没有0.5~2纳米的线。”
  “别的地方有没有,我不知道,但是公司真有这种线。”张镜鉴简单解释了一下。
  “有0.5~2纳米的线?”夏求真非常惊讶。
  张镜鉴没有在这方面深入解释,而是询问道:“如果要实现编织,和精细化控制,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一众工程师开始讨论起来,很快他们就陆续说了一些问题。
  其中一个工程师问道:“请问这些纳米线强度如何?”
  张镜鉴拿出一份文件递过去,上面是硅纳米线、磷纳米线、铜纳米线、硼纳米线的横截面直径,以及相关的强度。
  “普通棉线和钢丝都有。”
  “这个强度还可以,高强度的硅纳米线、铜纳米,可以操作性比较好。”
  “如果是这个强度,应该可以通过编织。”
  紧接着夏求真,也提了一个问题:“由于精度要非常高,可能需要超强的平衡系统,和非常良好的伺服电机,以及控制软件。”
  “用国产的零件,可以到达吗?”张镜鉴也问了一个关键问题。
  夏求真和其他工程师讨论了一会,才给出一个答案:“如果用国产的零件,又要保证精度,只能靠慢工出细活。”
  “按照单块面积,加工100亿个结构计算,估计需要多少时间?”
  拿出钢笔的夏求真,在草稿纸上粗略计算了几分钟,给出了一个回答:“如果是六线针织,根据图案的复杂程度,一小时可以编织20~40万个结构,完成100亿个结构,需要2.5~5万个小时。”
  停到这里,张镜鉴直接摇了摇头:“太慢了。”
  夏求真想了想,说出了另一个方案:“如果采用经纬线,加上跳针,效率倒是可以提高到每小时上千万个结构,就是需要设定好图案。”
  每小时上千万个结构,倒是勉强够用,编织100亿个结构,大概需要一千个小时左右,也就是42天左右。
  “如果增加针道,可以再提升效率吗?”
  夏求真摇了摇头:“除非采用更加先进的控制系统,不然会影响精度,毕竟20纳米左右的精度,甚至是太高了。”
  面对这个现实问题,张镜鉴也只能暂时作罢,毕竟要一口气吃成胖子,难度相当的大。
  他继续和夏求真等人讨论,争取将做到最优状态。
  纳米线纺织设备的设计工作,开始进入实质阶段,先从市面上,采购了一批零部件,又通过蜗牛工业,定制了一些特制零件。
  他们先组装了一台两针道的针织机,又从实验室要来了硅纳米线等,初步尝试了编织,硅纳米线和磷纳米线、硅纳米线和硼纳米线、硅纳米线和硅纳米线等。
  获得了不少实测数据,而半导体实验室也在行动,张镜鉴一边和夏求真这边交流合作,一边检测了这种编织出来的微型晶体管。
  发现这些晶体管,确实可以实现电路开关。
  黄修远和陆学东也在关注着这些研究,尽管大规模量产的设备,以及芯片电路设计,需要时间来积累。
  但是燧人公司的半导体研发路线,成功绕开了发达国家的很多障碍。
  至少纳米线纺织设备的研发,比光刻机、蚀刻机简单得多,而纳米线本身,又绕开了高纯度硅片、光刻胶。
  同时编织法的半导体设计,也和光刻法的半导体设计,有着明显的区别。光刻法是自上而下的制造,而编织法是自下而上的制造。
  在真空环境下,由于纳米线本身没有杂质,编织后的晶体管,出现缺陷的概率,可能低于百亿分之一。
  唯一可能出现的问题,反而可能出现在芯片电路设计上,只有设计没有问题,编织法生产的晶体管,缺陷率会非常低,甚至几乎是接近于零。
  黄修远吩咐林百杰,加大了芯片设计人才的挖掘,加大对于芯片设计专利的申请。
  对于专利方面,燧人公司向来都是未雨绸缪,避免被西方卡脖子。
  半导体实验室的休息区。
  黄修远看着各项进度的推进,疲惫的揉了揉太阳穴:“学东,你估计多久可以实现量产?”
  同样满眼血丝的陆学东,亢奋地回道:“如果一切顺利,明年可以初步实现量产,我是指简单的芯片,至于CPU之类,估计要技术沉淀一段时间,具体看芯片设计部门。”
  “我们太需要芯片了。”黄修远无奈的说道。
  陆学东当然知道,燧人公司虽然现在用芯片的地方不多,但是随着安卓系的崛起,燧人公司需要面对的敌人,将是无比强大的存在。
  没有自己的硬件系统,子公司时光信息,就如同无根之萍。
第八十八章  淡化厂
  黄修远刚刚从实验室出来。
  来到自己的办公室,萧英男急忙向他汇报了近期的公司事务。
  “……黄总,日照、岛城、东营的三座海水淡化工厂,目前已经通过试运行测试,进入正式投产。”
  “蜗牛工业收购的工程机械加工厂,目前已经整合完毕,开始量产脱盐车。”
  “丰民农业在东营奶牛养殖基地的牧草场,已经初步改造完成,正在尝试种植苜蓿。”
  黄修远点了点头:“不错,继续跟进这些事,还有其他事情吗?”
  “刺槐蚁的方总,上报了联合水务的整合方案,目前联合水务,已经完成了32个城市的水务整合,其中7个自来水厂初步改造完毕。”
  ……
  东营的海边滩涂旁,这里是著名的黄河三角洲滩涂区。
  而蓝色时代投资建设的海水淡化工厂,就设立在这边。
  刚刚解冻的土地,并不影响工厂的生产,源源不断的海水从渤海中抽上来,注入钾盐提炼车间中。
  完全密闭的钾盐提炼车间,被注入六锥球氧,然后迅速将钾盐从中提炼出来,一排排机械臂、龙门吊,通过电磁铁的电磁吸引,将六锥球氧—硫酸钾,从海水中吸出来。
  龙门吊整体平移,带机械臂离开海水池,到一侧的储盐池,解除电磁铁通电。
  顿时储盐池上方飘落起了淡红色“雪花”,在飘落过程中,由于失去通电加持,六锥球氧和硫酸钾解除结合。
  当机械臂的电磁铁头部,再次贴近储盐池底部时,系统检测到盐层与电磁铁距离在5厘米左右,便停止贴近,通电吸引盐层中的六锥球氧。
  表面淡红色的盐层,那些六锥球氧迅速被吸上去,盐层只剩下洁白无瑕的硫酸钾粉末。
  这样的车间,一共有12个之多。
  在钾盐提炼车间后面,是黄金提炼车间,海水的含金量非常低,但是提炼的黄金,却是稳赚不赔的方案。
  平均每提炼一克黄金,消耗的电能,才10~12千瓦时。
  比起去开金矿,又是矿井,又是工程设备,还要矿工冒着生命危险,加上提炼的一大堆化学试剂,要是遇到品位低的矿区,可能出现亏本。
  渤海是近陆地海洋,元素富集度高于深海,平均每吨海水中,含金量大概在0.5~0.8毫克左右。
  而海水中含金量最高的海洋,是中美洲附近的加勒比海,平均每吨海水的含金量,达到了15~18毫克。
  在东营的海水淡化工厂,每提炼一亿立方海水,就可以获得50~80千克黄金。
  每年单单是黄金,就可以获得1200~2000万的收入。
  经过连续提炼后,海水进入净水区,直接通过净水薄膜后,纯净水进入净水储备区,而被过滤出来的粗盐,进入粗盐储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