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科幻灵异 > 纳米崛起 > 第399页

第399页


  对于黄修远说的问题,唐华鹏也跟着点了点头:“多谢董事长提点,我们会按照这个方向努力。”
  黄修远提醒道:“不要害怕失败,材料学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就算有璃龙,也不要一味地局限于理论,而是要有自己的想法。”
  一旁的陆学东也跟着吩咐道:“你们要牢记董事长的教诲。”
  “明白。”唐华鹏等人急忙点头。
  众人说了一会超导体的技术问题。
  然后又观看了材料的合成过程中,要形成泡沫合金状态,合金中的镧元素至关重要。
  合成的很大一部分过程,都在液氢中进行,因为镧元素也一种特性——氢海绵。
  即镧元素组成的合金,可以高效吸收氢气。
  在液氢环境中合成,可以形成类似于太空失重状态下的泡沫结构,这种泡沫结构,也是该合金出现超导体特性的核心因素之一。
  看了一会,黄修远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他转过头问道:“华鹏,你们用的液氢是纯液氢吗?”
  唐华鹏一愣,随即点了点头:“是的,这是咱们公司自己提炼的,纯度达到了12个9,影响应该不大吧?”
  但是黄修远却摇了摇头:“不,纯液氢中,不一定就是真的纯粹。”
  “修远你的意思是同位素?”陆学东已经想明白什么了。
  黄修远点了点头:“毕竟氢有三种同位素,而且其中的重水和轻水是混合在一起的。”
  “言之有理,普通情况下,两者区别不大,不会严重影响合成效果,但是我们现在需要的超精密的纳米分子结构,确实需要采用超纯净水。”陆学东赞同一个观点。
  蓝色时代的在东营市那边,就有一个重水提炼工厂,实验室立刻向那边申请了一批纯轻水、纯重水。
  三天后。
  重新改良后合成技术,利用纯氕液氢替代普通液氢,作为合成的液体环境。
  这一次合成出来的铜碘镧合金,在电子显微镜下,分子之间的纳米结构,整齐程度提升了一个量级。
  黄修远和陆学东再次过来观看实验。
  泡沫合金被浸泡在纯轻水中,两侧开始通电,当水的温度下降到273.16K附近时,电压数据瞬间归零,超导特性出现了。
  “不可思议!”
  “零度?我们竟然将超导温度提升到零度。”
  唐华鹏也浑身微微发抖起来,他们被卡在216.5K大半年,竟然一下子就突破了极限,开尔文温度273.16K就是零摄氏度。
  陆学东也兴奋不已:“太棒了!我们已经非常逼近常温超导体了。”
  “不够,至少要达到300K,才具备大规模商业化的条件。”黄修远并没有什么惊喜。
  陆学东苦笑道:“其实北方地区,已经可以投入使用了,毕竟冬天有几个月是零度。”
  对此黄修远还是摇了摇头:“不妥,几个月的自然冷却,剩下的时间要人工冷却,人工冷却的能耗,都超过了节约的电能,明显得不偿失。”
  “好吧!”陆学东也无奈,黄修远有时候就是太过于精益求精了。
  “不过托卡马克装置的超导体装置,可以改用这种合金,不仅重量可以减少63%左右,维持超导的能耗也会下降非常多。”
  “这方面,确实是目前最佳的应用领域。”陆学东话音一转,启动替身机器人的内部通信频道:
  “巴中基地的托卡马克,目前可以运行多久?”
  “一个星期之前,达到了136分钟,如果加上温差发电模块和热水交换系统,估计可以运行几个星期。”
  陆学东好奇的问道:“那岂不是说,可控核聚变指日可待了?”
  “早着呢!”黄修远解释道:“中子照射问题不解决,其他部分设计的巧夺天工都没用,最短的木板,才是决定木桶水量的关键。”
  “你也没有办法?”
  黄修远摇了摇头开玩笑道:“你真当我无所不能?我也是人。”
  俩人通过内部加密通信频道说话的时候,唐华鹏等人也冷静下来,对改良后的铜碘镧合金进行全面检测。
  虽然黄修远看不上这种冰点超导体,当唐华鹏等人却非常兴奋。
  当然,这种冰点超导体还是可以应用的,比如冰箱、冻库之类,就可以利用本身冷冻环境,在维持功能的同时,又可以保证电线和电机中的超导特性。
  不过铜碘镧合金的造价不便宜,铜和碘还好,凭借国内目前的超强提炼技术,并不缺少铜和碘。
  但镧元素是稀土元素,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稀有的元素,要大规模量产,需要消耗的镧元素非常大。
  而实验室中,还有另一种元素,可以替代镧元素,那就是钯元素,可是钯元素同样是稀有金属,储量比镧高不了多少。
  按照目前的实验室配方,每公斤铜碘镧合金的成本高达1680元,估计只能用在高端领域之中。
  黄修远虽然知道其他几个便宜的配方,却没有继续透露出来的意思。
  他是希望这些科研人员,可以在研发中,逐渐成长起来,变成可以独当一面的行业领军人物。
  看完了超导体的研发,黄修远和陆学东返回汕美总部,准备另外一个新的项目。
第四百九十一章  压力素
  汕美的第一科研区。
  188纳米机器人实验室。
  黄修远看着眼前设备,露出一丝笑容,这是一台利用仿生学设计出来的超级声呐设备。
  包裹在机器核心的声敏器内,密布着一种特殊的纳米颗粒,这种纳米颗粒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生物体耳朵中的压力素。
  人类耳朵中的压力素,在自然界中,只能算弱鸡一个,有些动物可以分辨出几千公里之外的特定声波频率,这是自然造物的神奇。
  在去年七月份,黄修远就向陆学东布置了一个科研项目,从自然生物身上,寻找超级仿生技术。
  这个代号“顺风耳”的项目,经过三代改进,目前已经可以初步应用了。
  项目负责人高觉,向俩人介绍道:“董事长、陆总,顺风耳1的人工纳米压力素,我们一共采用了5种动物的压力素仿生结构。”
  一旁的电脑上,显示出5种动物,分别是大象、蝙蝠、海豚、猫头鹰、大蜡螟,这些动物的听觉异常敏锐。
  然后高觉调出这5种动物的特殊压力素,压力素可以通过电致收缩效应,将声音探测的灵敏度放大上千倍以上。
  这种如此细微的声音灵敏特性,可以通过超算辅助分析,迅速锁定周围600公里之内的海底目标,160公里之内的对流层目标,1900公里之内的地下目标。
  “这是我们和军方合作的南海之耳项目。”高觉打开连接了超算分析系统的探测系统,系统形成的三维立体模拟地图上,可以看到大量颜色各异的标注目标。
  布置在各个岛礁的顺风耳声呐设备,直接锁定了所有在南海活动的船只。
  只要半径大于1米的活动物体,就会被超算单独罗列出来,然后通过各个声呐探测点活动的数据,经过超算的分析,形成具体的目标。
  这套系统投入使用了一个星期,就发现了上千个无人声呐设备,包括拿着无人太阳能船,在南海发现了一大堆。
  被准确锁定目标后,这些东西目前正被拉网清理。
  看着三维立体模拟地图上,隐藏在北部湾和西沙附近的六艘基洛夫,以及其他标注出来的潜艇,简直就像对方在实时汇报着位置一样。
  而秘密布置在滇省、桂省、高棉的顺风耳1—2陆基地下声呐,同样将整个中南半岛的地下活动,检测得清清楚楚。
  别说什么地下核爆实验之类,就算是在地下空间内打一个喷嚏,都会被探测系统检测出来。
  显然这一套系统,对于海底、地下目标,有非常强大的监控能力。
  不过黄修远看完相关的调研数据后,也发现这套系统造价不菲,顺风耳系统中的声呐设备,一旦大规模量产,成本倒是没有太高。
  真正占据成本大头的地方,其实是配套的超算,因为超灵敏的声敏器,时刻带来巨量的声音数据,要在这浩如烟海的数据中,找出有用的特定频率,需要消耗的运算力,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单单是南海之耳项目,就动用了两台12万兆级的超算,如果要将南海之耳开展成为亚太之耳,甚至蓝星之耳,需要的运算力太多了,简直是天文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