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科幻灵异 > 纳米崛起 > 第454页

第454页


  国内可以做到低成本,并不是因为化学工业比国外强太多,而是原材料成本低,能源生产成本也比较低,才形成了一定的优势。
  但如果按照谢清团队的电场合成效率,那化学工业中,由于复杂反应路径带来的成本、能耗,将进一步下降。
  而且电场合成路径简单,还可以摆脱重力影响,因为按照谢清团队的实验设计,活化物质后,可以通过电场或者磁场控制,让粉末状的原材料在真空反应釜内混合反应。
  这种情况下,电场和磁场在某种程度上,就代替了引力场的影响力。
  不过贺稳并没有太早下定论,因为这篇论文的内容,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该论文是真的,那才是真正的革命性发现。
  毕竟贺稳知道科学界的一些不好风气,国内也是这几年,才稍微好转一些,但是论文造假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
  他立刻发了一封邮件,给谢清三人,先让他们不要向外面说出论文具体内容,然后要了一份实验数据。
  另一边,贺稳连夜给科研部打报告,要科研部准备相关的实验设备,以及原材料和人手。
  只有成功复刻论文中的实验结果,那谢清团队的论文,才能被确认为有效。
  而他通知三人不要说出去,倒不是想将成果据为己有,毕竟燧人系内部的管理非常严酷,占据学生的科研成果,一旦被查到,那可不是通报批评就可以了事的。
  贺稳主要是担心泄密,如果这个技术是真的,那对于国内的化工行业,将是一次巨大的发展,同时可以奠定星际时代的宇宙化工基础。
  这种敏感技术,肯定不能被外国得到。
  收到导师贺稳的邮件后,谢清三人也明白这个技术的敏感性,将一份实验数据发过去后,便耐心等待燧人系科研部的实验复刻情况。
  第二天。
  起了一个大早的贺稳,急匆匆来到研究所,还见到了陆学东和黄修远俩人。
  “听说你有一个重要的发现要验证?”陆学东好奇的问道。
  贺稳点了点头,长话短说解释道:“我三个学生发现的,论文我待会共享过去,大家都可以看一下。”
  “哦!我倒是来兴趣了。”黄修远也露出一丝笑容。
  几人一边走,一边讨论着。
  当谢清团队的电场合成论文,被共享到几人的平板后,黄修远粗略看了一遍,便明白这是什么技术了。
  一种全新的技术,有未来记忆的黄修远,也没有太多这方面的信息,倒是谢清和程存武这两个名字,让他露出一丝诧异。
  他又看了看俩人的照片,终于确定了俩人的身份。
  在未来,谢清就是电场合成领域的长江学者,可惜他在四十年代的玛尔斯生化危机中,感染病毒去世了。
  而程存武倒不是因为学术出名的,而是三十年代轰动一时的技术间谍案中,他一个表亲泄露了好几项机密技术,导致他被牵连了,最后好像是跳楼自杀了。
  没有想到,在黄修远的蝴蝶翅膀下,他们竟然在这种情况下,在燧人大学风云际会。
  后事的科技发展,其实是非常不均衡的,主要是因为玛尔斯真菌造成的生化危机,导致全球人口损失惨重。
  当时国内的科学家,尽管获得了重点保护,但仍然损失了43%的人员。
  因此造成了严重的断层,出现了一部分科技很强,一部分科技又原地踏步。
  其中电场合成技术,就随着谢清等人的去世,陷入了半死不活的状态。
  黄修远不知道谢清当时的具体请看,但是从燧人大学的内部档案中,他知道了一些情况,多少可以推理出一些情况。
  单亲家庭出身,父亲身体残疾,还是一个普通环卫工,如果黄修远没有改变一切,谢清考上大学后,肯定没有那么快出头的,不熬上十几年,都没有办法获得科研资源。
  而一个科研工作者,二三十岁阶段,往往是创造力最充沛的阶段,显然谢清当时浪费了十几年时间,错过了天赋爆发的时期,最后又遇到玛尔斯真菌,只能说造化弄人。
  黄修远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谢清等人提前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上,而且是风华正茂的年龄。
  实验室内。
  贺稳提前吩咐准备的设备和材料,已经全部到位,十几名研究员在他的指挥下,开始复刻谢清团队的实验过程。
  而黄修远和陆学东,则继续浏览着论文。
  时间一分一秒溜走了,而贺稳脸上的表情却越发激动,他们挑了20个元素作为代表,发现在电场合成实验中,结果和论文数据大体一致。
  这证明谢清团队的论文,并没有造假,而是真实的数据。
第五百五十七章  备忘录学者
  临近中午,忙了一上午的贺稳,终于走了出来,一脸喜色地说道:“董事长,陆总,论文的数据基本可以确定是准确的。”
  “恭喜你教了几个好学生。”黄修远笑着拍了拍对方肩膀。
  而贺稳倒是有些不好意思:“说来惭愧,我这个导师当得有些失职,也没有教他们太多东西,他们能有今天,还是自己努力。”
  倒是一旁的陆学东,开口缓解了一下贺稳的尴尬:“这件事我也挺理解的,毕竟现在科研部内部的科研项目太多,大家都挺忙的,我那几个学生也半放羊状态。”
  黄修远岔开话题:“你们对于这份论文是什么意见?”
  思考了一会,陆学东建议道:“公开发布肯定不行,毕竟这份论文中蕴含的技术,有巨大潜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世界格局,我建议内部内部发表,可观看级别设定为最高。”
  内部发表,其实就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涉密技术的通用处理方案,而这种技术通常会由科研部,设立一个保密期限。
  然后还有至少三名院士级别的内部科研工作者,给该技术写下一份技术备忘录,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学术认可。
  在燧人系内部,这种技术被纳入保密技术备忘录的情况,其实不在少数,毕竟很多技术不适合现在公开发表。
  而技术被纳入保密技术备忘录的学者,又被称为备忘录学者,级别和太平洋学者、长江学者差不多。
  拿到备忘录学者的头衔,甚至比太平洋学者和长江学者更具有含金量,想想就知道其中的差别,备忘录学者的成果,可是要被严格保密的。
  “我给他们写备忘录吧!”黄修远点了点头说道。
  在场三人达成一致,刚好他们都是院士,特别是黄修远和陆学东俩人,他俩给备忘录作保,那级别可和普通院士完全不一样。
  11月23日。
  心情忐忑的谢清三人,等待了快一个星期,才接到学校的通知,有人要见他们。
  来到教务办公楼的顶层。
  谢清多少有些紧张,一旁的程存武倒是挺淡定,而熊玲惜则一副好奇宝宝的样子,眼睛到处乱瞄。
  当他们被带到一间办公室内时。
  谢清三人才看到了来人的面貌,他们顿时脸色既激动又紧张,甚至不知道如何开口。
  还是黄修远先开口,打破了尴尬的气氛:“都坐吧!不用太紧张。”
  一旁带路的校长,也非常识趣的退出去,将空间留给众人。
  坐下来的谢清,感觉整个人都有一些飘飘然,有些语无伦次的说道:“黄先生,非常……非常高兴见到您,我……我是您的粉丝。”
  “哈哈……”黄修远笑着摇摇头,然后开玩笑道:“我还有这么年轻的粉丝,待会一定要给你留一个签名。”
  “呵呵……”谢清尴尬的挠了挠头。
  众人闲聊了几分钟,黄修远便开门见山了,只见他严肃地说道:“你们的论文已经获得了验证,我在这里先恭喜你们,取得如此耀眼的佳绩。”
  谢清三人虚心地安静等待下文。
  “我和学东,以及你们的导师,讨论之后,认为该技术的潜力巨大,可能会影响世界格局,决定将其列入保密技术备忘录中,希望你们可以理解。”
  家里面有研究所工作背景的程存武,对此已经有心理准备,他点了点头回道:“我们愿意接受这个安排。”
  谢清自然也没有反对:“我也同意这个安排。”
  “我也一样。”熊玲惜在科研小组中,处于辅助地位,见谢清和程存武同意,她自然不会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