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科幻灵异 > 纳米崛起 > 第609页

第609页


  因为火星存在生物的事情,通过荧惑真菌的存在,就可以推理出来。
  既然已经存在微生物,那多细胞生物的存在,也是存在可能的。
  如果按照蓝星的生态圈类比,要产生碳基生物的条件,可以归纳为“液态水”、“热量”。
  没有错,就是如此简单。
  诞生碳基生物的条件,就是液态水和热量,其他的氧气、重力、辐射之类,其实并不是一定的。
  例如厌氧细菌,它们就不需要氧气;还有海底黑烟囱周围的小生态圈,地下暗河中的盲鱼之类。
  这些都是存在的特例。
  只要有液态水,有持续的稳定热量,那就有可能形成小生态圈。
  虽然火星的地面,大气浓度非常低,而且其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非常高,基本不存在富氧。
  同时火星地表也不存在液态水,太阳辐射的热量,也比蓝星这边少得太多。
  但是很多人都忘记了,在行星系统之中,热量是来源,其实是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来自恒星的照射,另一部分是本身地核的核衰变放热。
  火星接收到的太阳能,确实少得可怜,但是火星地下深处,还存在地热能。
  如果地热能,刚好遇到地下暗河,双方就有可能形成适宜生物繁衍生息的特殊环境。
  显然15号探测器的钻探结果,验证了这一猜想。
  张茂生目光炯炯的说道:“火星地下暗河和地热能的结合,形成了自己的生态圈,也就是说在相类似的星球中,同样存在这种可能性。”
  “这样一来,反倒是木星、土星的天然卫星,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比较大,例如木卫二。”黄凯旋根据自己知道的星球数据推理道。
  事实上,情况可能就如同黄凯旋猜测的那样。
  在太阳系内层的水星、金星,由于受到的太阳辐射太多,本身温度非常高,加上地质活跃,不足以形成稳定的碳基生态圈。
  反倒是太阳系中层、外层的星球除了气态行星之外,都可能存在生命。
  比如著名的木卫二,这颗天然卫星的表面,是厚度几千米的冰层,而冰层下面,是可能存在液态水海洋的。
  在近些年的观测数据中,也多次监测到木卫二有热喷泉的现象。
  这说明木卫二的冰层下,存在活跃的地热能,以及不在少数的液态水。
  两者的存在,足以构成一套初级生态系统,供养一些简单的微生物,还是绰绰有余的。
  而类似于木卫二这样的星球,其实在宇宙之中,不在少数。
  单单是太阳系内部,就存在不少这样的星球。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蓝星的生命究竟起源于何处,至今也是一个争议性极大的课题。
  毕竟联邦在捕获的一系列小行星之中,发现上面存在的微生物、有机物的概率并不小。
  这种情况,说明外星生物是有可能,随着小行星之类的天体活动,传播到其他星球的。
  而在传播过程中,又刚好遇到相对适合的环境,生命的种子,就会在那颗星球生根发芽。
第七百四十六章  异常
  距离火星15号探测器,下钻任务已经过去了两个星期,钻头也早就打到了810米的极限深度。
  对于钻探过程中,采集到的岩石样本分析,到没有什么超出意料之外的发现。
  但那436~454米之间的地下暗河,却给科学界带来非常新发现。
  在这个小生态圈中,目前一共发现了5种多细胞生物、24种微生物。
  其中的5种多细胞生物,包括一开始发现的“火星蝌蚪鱼”,其他4种分别是“热泉褐藻”、“红水母”、“透明水螅”、“吸石虫”。
  这些多细胞生物,和二十几种微生物,共同组成这个小生态圈。
  其中的热泉褐藻,可以利用地热能和水体中的矿物质进行生长,在该生态圈中,承担着生产者的生态位。
  吸石虫,形态类似于珊瑚,本身是动物,但属于自养型动物,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也生产者的生态位。
  红水母则以吸石虫的幼体为食物,透明水螅则吃热泉褐藻为生,占据初级消费者的生态位。
  最后的火星蝌蚪鱼,则以红水母、吸石虫幼体、透明水螅为食物,是该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消费者。
  那些微生物则承担着分解者的生态位。
  不过荧惑真菌似乎不太适应这种环境,并没有在该生态系统中,发现荧惑真菌的存在。
  其实在也在意料之中,在一系列研究中,封闭的液态水环境中,荧惑真菌是不会繁殖的。
  也就是说,荧惑真菌并不喜欢海洋环境,它们喜欢的环境,是相对湿润的地表,但不能太过于湿润。
  在以往的上百次火星地表勘测中,联邦的科学家们发现,荧惑真菌的生存区域,往往是在地面的沟壑、山沟、断裂谷地等区域。
  它们通常隐藏在地表到地下35~58米的区域,等到夏季的中午,最阳光最猛烈的时候,就冒出菌丝进行光合作用。
  没有错,荧惑真菌本身是有类似于叶绿体的细胞器的,这也是它们存在的手段之一。
  荧惑真菌的繁殖,就是每年夏季,通常都是在中午阳光猛烈的时候,一边利用菌丝扎根地下深处,吸收地下深处的地下水;一边在地表,长出黄褐色的菌毯,进行光合作用。
  但是荧惑真菌的光合作用,并不会产生氧气。
  它们的光合作用模式,是吸收火星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利用微弱的太阳能,产生有机物和氧气。
  这是第一步。
  当有机物和氧气产生后,荧惑真菌并不直接释放氧气,而是继续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和甲烷,产生类似于氧化反应的行为,将氧气消耗掉。
  其实荧惑真菌,就是一种自产自销的自养型生物。
  毕竟火星地表的生态环境非常恶劣,为了生存下去,很多微生物都进化出独特的能力,来实现基因的延续。
  如果真的要像蓝星生态圈那样,那火星的微生物估计要完蛋。
  没有大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存在,火星的微生物只能选择自产自销的生产模式,成为自养型生物。
  就在黄凯旋、张茂生等人,忙碌着研究15号探测器的钻探数据时。
  隔壁负责火星33号探测器的工作组,也在水手大峡谷的中段区域,展开了钻探作业。
  火星33号探测器,是目前发射到火星的探测器中,最重的一个探测器,全部重量为58.36吨,上面搭载的各种仪器设备,也非常先进。
  这个探测器是去年八月份,才从月球专区发射过去的。
  虽然33号探测器的工作组,也想进行一次极限钻探,看一看水手大峡谷的地层中,是否存在相类似的热泉生态圈。
  但33号探测器的工作安排,好没有到最后阶段,暂时还不能进行极限钻探。
  毕竟万一钻探过程中,钻头卡在岩层中,或者电机故障之类,那这台探测器就基本半废了。
  因此33号探测器,现在只能做一些浅层地表的钻探任务。
  就在33号探测器的工作组,百般无聊的时候。
  突然探测器的散热器内,通过传感器发出了自动警报信号。
  由于火星距离蓝星太过于遥远,存在漫长的通信延迟,车载超级电脑的应急系统,在启动了备用的核电池散热器后,向火星近地轨道上的通信中继卫星,发射了一道反馈信息。
  中继卫星,又将反馈信息转发回蓝星。
  等到33号探测器的蓝星工作组,收到这道反馈信息,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分钟。
  “咦?”工作人员一愣,随即仔细翻看起这份反馈信息,然后又通知了小组长王安民。
  王安民看着页面上的反馈信息,以及二次分析出来的信息,露出不解的神情,他转过头来问道:
  “海涛,你怎么看?”
  小组中的机器工程师常海涛,也是一脸疑惑不解:“奇了个怪,为什么核电池的散热器会突然坏了?这可是高性能的热电材料制造的,按道理来说,相当于纯机械设备,是很难出现故障的。”
  正如常海滩所说的那样。
  热电材料制造的散热板,本身并没有什么精密机器零件,也没有什么电子元器件。
  在航天部统计的航天器故障之中,散热器故障一次都没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