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科幻灵异 > 纳米崛起 > 第611页

第611页


  不过与专注于高速变异的荧惑真菌不一样,这种真菌的基因序列相对稳定,而且进化出其独特的生存模式——噬热。
  噬热真菌的噬热特性非常强大,甚至可以硬抗核衰变的辐射,同时不断吸收核衰变产生的热能。
  为了研究噬热真菌,航天部紧急召集了一些专门从事荧惑真菌研究项目的科研人员。
  在这些专业的科研人员,日以继夜的研究下,噬热真菌的庐山真面目,终于一点点被揭开。
  首先被研究人员确定的,自然就是噬热真菌和荧惑真菌,存在亲缘关系。
  两者应该是拥有共同祖先的,或者噬热真菌就是荧惑真菌的一支特异变异分支。
  毕竟荧惑真菌的可怕变异速度,经过如此漫长的时光,在此期间,究竟是变异出多少种变异分支,至今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科研人员猜测,可能在过去某一个时间段,荧惑真菌遇到一处天然的放射性矿区、或者是遇到火山喷发、小行星撞击火星之类,导致地幔的放射性物质,出现在地表之中。
  荧惑真菌遇到这种特殊的热能环境,经过一系列的适应性进化之后,变异出噬热特性的噬热真菌。
  而在这种变异过程中,由于基因分化严重,导致噬热真菌和荧惑真菌,逐步分化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物种。
  同时噬热真菌也失去了高速变异的特性,取而代之的噬热特性和抗辐射特性。
  噬热真菌的抗辐射特性,是一众研究人员见过的生物中,目前已知的最强生物。
  当然,蓝星其实也有相类似的情况,那就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废弃厂区内,也进化出相类似的真菌,同样拥有超强的抗辐射能力。
  永远不要小瞧生物的适应性和进化能力,特别是那些不起眼的微生物,它们才是真正的进化大师。
  第二个被研究员们研究出来的成果,就是噬热真菌的噬热本质。
  要知道核电池失控后,此时的温度,已经维持在500~600摄氏度之间,足以融化很多化合物了。
  普通的蓝星生物遇到这种高温,内部的分子结合键,都会出现崩解和变质。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烧糊了”,就是生物体的蛋白质不耐高温,出现分解的情况。
  但是噬热真菌却可以承受500~600摄氏度高温,从核电池上摄取需要的热能。
  这其中必然有秘密。
  经过研究后,噬热真菌的耐高温特性,其根本原因终于水落石出。
  原因在于噬热真菌是一种拥有“拟态”的生物,它们每一个真菌之间,看似是独立的个体,实际上它们却有分工协作的社会性。
  遇到高温环境时,噬热真菌会随机应变,如果环境温度适宜,它们会直接进入繁衍模式。
  如果高温环境的高温,超过了本身的承受极限,它们会做出另一个改变。
  根据研究获得的数据,噬热真菌的极限承受温度,是183.6摄氏度,超过就会出现有机体变质、分解。
  那噬热真菌是如何承受500~600摄氏度的核电池高温?
  原因在于高温变质上,一旦遇到超过极限的高温,它们会不断通过自杀式的方式,逼近高温区域。
  然后那些被高温杀死的噬热真菌,会因为高温变质,变成一种特殊的纳米结构,这种纳米结构可以阻挡高温,同时将高温区的热量,定向转移到外面,形成热能传递通道。
  这就是之前,在核电池周围看到的灰暗蜘蛛丝状物质,那些蜘蛛丝状的物质,就是热能转移通道。
  至于为什么,噬热真菌要用这种方式,牺牲一部分个体,用于搭建热能转移通道,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研究员们猜测,这应该和火星的环境有关系,对于火星地表而言,热能的主要来源有三个。
  一是太阳能,二是局部地热能,三是天然高浓度的放射性矿物。
  由于火星距离太阳相对比较远,每天可以获得的热能,是非常有限的。
  因此局部的地热能、高浓度放射性矿物,就成为非常宝贵的热源。
  噬热真菌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这种热源,必须采用特殊的方式,最大限度的“保温”。
  这也是为什么,33号探测器会出现散热失灵的原因。
  因为噬热真菌将33号探测器当成了一个热源,然后激活了保温功能,它们在阻止热能向空气散热,然后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其中的热能。
  正是因为这种保温功能,让33号探测器的散热板,出现了无法正常散热的情况。
  同时也因为33号,会不断的移动,导致噬热真菌无法构筑出热能转移通道,没有出现明显的丝状物,让常海涛等人没有发现其中的问题。
  而33号探测器扔下核电池后,噬热真菌在没有热源的情况下,很快就自然脱落,让散热板重新恢复正常。
  同时被丢弃的核电池,也成为噬热真菌的新目标,在周围迅速繁殖,然后用保温层包裹住核电池,实现保温功能。
  在搭建了热能转移通道后,核电池周围就变成了噬热真菌繁衍生息的栖息地。
  这才有了常海涛等人,看到的那一幕,黑灰色丝状物覆盖了核电池。
  临时组建的研究团队,利用电场合成技术,经过一个多月的尝试,终于成功复刻了噬热真菌构造出来的那种耐高温纳米结构。
  几名研究员兴奋不已的测试着,在化验室内,这种特殊纳米材料,其神奇的特性,让众人露出不可思议的神情。
  “竟然可以抵抗中子照射,它们利用了锂和碳,加上火星地表丰富的铁和硅,打造出这种神奇的材料。”一名研究员赞叹不已的说道。
  某种程度上,噬热真菌的这种行为,是在人造放射性物质,然后实现热能的可持续发展。
  毕竟碳和锂被中子照射后,有可能会衰变成为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然后噬热真菌就会利用这些人造的放射性物质,再次形成新的核电池。
  对于热能稀少的火星而言,噬热真菌的生存模式,就是超出了人类的想象力。
  一名研究员无奈的笑道:“没有想到,我们人类竟然不是太阳系中,最先利用核能的生物。”
  “是呀!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
  虽然噬热真菌的这种纳米结构,对于人类的借鉴意义不大,但是这何尝不是另一种生存模式。
  为人类进一步了解外星生物,提供了一些全新的方向。
第七百四十九章  危险的火星
  另一边,航天部下属的火星探索局,对于新发现的噬热真菌,也专门召开了一次座谈会。
  很多参与研究的研究员,以及宇宙生态学的学者,还可以社会发展研究的相关学者,都参与到这一次座谈会之中。
  作为火星33号探测器的负责人,王安全向众人介绍了噬热真菌的发现,以及相关的研究。
  众人听完之后,表情都略带一丝凝重。
  显然火星地表发现的噬热真菌,让所有人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火星生态圈的危险性,比之前评估的还要危险很多。
  之前发现的荧惑真菌,加上近期发现的噬热真菌,两者都是危险性极大的微生物。
  荧惑真菌对于碳基生物的威胁非常大,而噬热真菌则对于发电站、核电池之类的高发热设备,具有致命的威胁。
  “先不说噬热真菌的衍生物,具备的一些科研价值,现在就说一下它的威胁性吧!”主持座谈会的一名新晋院士,表情凝重的说道。
  火星载人登陆项目的负责人任经略,此时也是一脸头疼的表情:“噬热真菌对于在火星地表建立基地,确实有非常严重的威胁。”
  毕竟噬热真菌对于热能非常敏感,基本的习性,就是追逐热量而生的生物。
  而联邦要在火星地表建立永久性的基地,就必须采用核电池,甚至要布置核电站。
  这样一来,两者就存在相互矛盾。
  毕竟噬热真菌喜欢高热环境,而核电池核电站又必须散热,这也是当前发电技术的无奈之处。
  现在的发电技术,热效率最高才78.63%,仍然有21.37%以上的热能,会以废热的形式,被释放到周围环境之中。
  也就是说,发电站或者核电池,本身必须散热,不然一旦出现严重的热堆积,会损坏、甚至摧毁发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