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都市言情 > 空间之食至茗归 > 第752章 过个好年

第752章 过个好年


  沈家从镇子上回来的消息不胫而走,让村里河边的那些妇人有了讨论对象。
  其中心态最不稳定的,要数和沈家就一条河之隔的刘铁根家众人。
  乡下农村地地多,每家每户屋子盖的都宽敞,所以后来即使刘家将那些亲戚请来了家里做工。
  刘家的屋子依旧够住的。
  虽说有些挤,但只要挤一阵,就能挣来不少钱,自然都是愿意挤的。
  刘家要去镇子上做生意的决定,正是沈家离开千灯镇头一天。
  当聪外头打听到,沈家和赵家人一块去了县里,没几天回不来时。
  刘家刘徐氏就知道,他们家的机会来了。
  只不过那个时候,家里头只有刘铁根一家以及村里两个儿子一家,总共加起来也不过五个人。
  而现在刘家大大小小十几个人的场面,那都是这些天得到消息陆续来的。
  而这个消息,自然也是刘家自己托人告诉这些人的。
  毕竟他们要是想将自家的吃食卖地好,那肯定每天得卖地数量不能少了。
  但这个栗子的刺壳却着实难处理,就算将刺壳弄下来,栗子里面的那层毛也得人用手剥。
  这么些活,光靠他们几个人肯定是做不完的,每天都要起码几十斤到一百来斤的栗子,才能从早到晚没有空隙地卖,可这些栗子自己处理,却需要两天左右的时间。
  毕竟刘家没有牛车,去一趟镇子上要么得花钱租牛车,要么就得花好几个时辰在路上走。
  这一来一去的,不仅费钱还费力,当然是一次卖一天更加合算些。
  但又显然,刘家害怕他们要是等着两天处理完了栗子,一天卖,那卖不了几天,沈家就回来了。
  到时候他们也没卖几天,哪里比得上沈家在镇子上买了大半个月的?
  于是刘家自然只能退而求其次,准备多找些人来。
  当然,镇子上那些做工,少则一天几十文,多则一天一百文的工人他们是不可能会雇的,也雇不起。
  但假如不招人,那栗子不就没人处理了吗?
  好在刘徐氏很快想到了法子,那就是给他们家那些在家闲来无事的亲戚递个信,让他们帮忙来做工,并且给工钱。
  这个工钱自然不多,但也提到,壮劳力一天也起码有二十文。要是有妇女小孩来也收,但工钱给的会低些。
  刘徐氏想的好,要是到时候家里全部在卖栗子,衣裳谁洗?饭谁做?
  先将人请来,到时候给多少工钱还不是她说了算?
  刘徐氏这个想法自然没有问题,果不其然消息才托人带回去,没两天就陆陆续续来了不少亲戚。
  这里面有刘铁根在外村的三儿子,以及早早嫁出去的大女儿一家,最后愣是凑足了十几个人。
  原本刘家住的也不算太挤,蛋人一多了之后,住的地方自然就不够了,后来几个女娃男娃都挤在同一个屋子里住,睡通铺。
  大人也女的两间,男的两间,才算住下了。
  后来刘徐氏看人差不多了,就将不收人的消息又传了出去。
  也是这个时候,刘家这么多大动作,让村人开始好奇,刘家究竟在镇子上做什么生意。
  原本半月也出不了一次村的村人,就有人上了镇子上看到了刘家在镇子上做的营生。
  刘家卖的是栗子饼,对于那些没去沈家摊子买过栗子饼,但却听说过,准备某天过来尝尝的人来说。
  以为刘家的栗子饼就是传闻当中的栗子饼,又见这家摊子没有传说当中那么奇葩,每天只卖限量的数目。
  这些人见刘家一炉烧几十个并且还源源不断地烤,以为传闻有误,却没想过次栗子饼非彼栗子饼。
  见买的人多,一听叫栗子饼,价格也不贵,三文钱一个,自然也都围在这里争相购买了起来。
  这栗子饼吃着也像是那么回事,主要是甜味,面面的磨砂口感,不和番薯一个口感但却也挺好吃。
  毕竟是新鲜吃食,所以这些人子弹也觉得这就是栗子饼。
  因为他们没吃过真正的栗子饼,所以刘家的栗子饼就成了栗子饼。
  买的人多了,沈家不在的日子多了,刘家卖地也多了,吃过沈家栗子饼的人总归是少数。
  甚至这些人还没有刘家一天卖的数量十分之一多。
  于是很快镇子上盛传的栗子饼,从沈家前缀变成了刘家前缀。
  后来者不知道沈家是哪家,只认为这个吃起来新鲜的吃食,是现在镇子上那家刘家所卖的。
  不屑与大部分人争论的沈家顾客倒是闭口不谈,甚至觉得他们要吃就吃去呗,到时候没人和他们抢沈家栗子饼岂不是更好?
  但也有许多看不过这个事的人,时常在那些买了刘家栗子饼于是沾沾自喜引以为傲时,站出来提起沈家。
  但沈家的名头,也不过持续了半个多月,并且更多是烧烤和卤味的名声传扬在外,一个每天限量卖的栗子饼,这些人自然是没怎么听说过的。
  原本是人都有仇富心里,尤其是比自己富的,在沈家什么都没做,仅仅是有人站出来打抱不平的情况下,反而出现了许多说沈家贪心不足蛇吞象,谁家新出的吃食,都要往自己身上揽的传闻。
  这样一来,刘家的客流量一时间更大了些,而沈家因为一去就是好些天,自然不知道这些事。
  但沈家不知道这些,镇子上的人却或多或少地都知道。
  毕竟沈家在镇子上买了半个多月的吃食,镇子上住的人自然都认识了。
  但千灯镇周边起码还有三四个临近的村落,就连内青村上河村都算较为远的了,这些村里面的村民,平时自然不会每天都逛镇子上。
  大多和上河村内青村的人一样,每隔一段时间,十天半个月地才回去镇子上逛逛,采买些生活必需品。
  农村里以物换物较多,不到一些东西用完了,也不会去镇子上乱花钱。
  随意这也就造成了,当初沈家摆摊地时候,队伍不太好排,东西又不好买,老是卖完人还剩不少。
  这种现象是在后期才有所改善,但这段时间能知道沈家的人估计也不会时常上镇子上,所以灯沈家这回刚好去了县里。
  天气入冬,临近过年,这些周边的村子里的人椰大多为了过冬准备起来了,大家都涌入千灯镇采买时。
  就发现了刘家摆的摊子,卖的是他们最近时常听人说起的镇子上新鲜吃食,栗子饼,当然就都愿意品尝。
  时值降温,每天都有不少人流到镇子上,将刘家栗子饼带回家,或者将栗子饼是刘家卖的这个概念待会村子。
  可以说,镇子上每一天舆论的变化,都要比之前天气还不算冷时,几天的变化剧烈地多。
  这一切都是因为恰好赶上了那个时间。
  甭管沈家是不是最先卖栗子饼的,也不提沈家卖了半个月之久,镇子上的人都知道。
  但这些知情的人,有些人会为了私心,有些人不愿争辩,而更多的原住民却是因为自家也有生意,不太好陷入争端,免得殃及自家的生意,于是没有多说。
  而沈家在缺失的这些天气降温的日子里,也逐渐被刘家的“栗子饼”取而代之。
  不过话虽如此,换做其他人或许还会争个一争,但对于沈家,对于林茗本人而言,学去了也就学去了,无论此刻情况如何,沈家心里却并不着急。
  于沈母而言,沈家还有别的吃食生意,学去了一个也学不走所有,再说那学去的也只学了个形没学得神。
  而对于林茗来说,这栗子饼,在现代时,是其他人觉得不过如此的吃食。
  在她眼里却觉得美味异常,甚至长大之后再买却变了个味道觉得遗憾的小吃。
  所以才会在到了陌生的古代时,愿意第一个卖她喜欢的东西给这些古代人尝尝。
  而现在,如果这些古代人更喜欢刘家卖的那种栗子饼,她自然不会觉得遗憾。
  因为证明这些人和前世那些本就不怎么喜欢吃栗子饼,所以如此味道也喜欢的那些人一样。
  却不能证明其他任何一件事,不能证明她记忆中的栗子饼就是刘家那个样子,也不能证明她会喜欢刘家做的栗子饼,只能证明这世上大多数人吃不出来,也并不挑剔而已。
  也不存在劣币驱逐良币一说,即使有心算无心的的现象,充斥在商场上人与人的交往当中,但她此刻却是不怕的。
  原因既骄傲又遗憾,因为空间地存在,她才不用觉得坚持下来,是个痛苦。
  所以那些没有持续消耗的能力资本,也没有空间能够保证产量质量成本的商家,会随波逐流成为墙头草,其实林茗丝毫不意外。
  因为还想赚钱,就不能被被人积压出市场之外,还想养着手底下的员工,就必将损失什么。
  所以就因为如此,上一世不打算成为商人的林茗,这一世有了空间,她特别想看看,没有被劣币驱逐的良币,会成为什么模样。
  现在看来,结果不出所料,在刘家有心算计之下,沈家迅速败退。
  起码表面上看是如此。
  但她不是在现代,因为他人放弃灵魂底线制造劣币,就无反击之力的良币。
  她是一个作弊者,不用丧良心的作弊者。
  显然,她是不会放着空间这么好用的作弊器不用的,只不过她一直以来都等着一个机会,让她心安理得使用空间的机会。
  实话说,林茗早已急不可耐,毕竟空间对她而言就是一个诱惑十足的金矿,她这么爱银子的人,很难在空间的诱惑下保持着不动如山的耐力。
  现在刘家有了些苗头,她不仅不怪刘家,还希望刘家更加多做些,沈家什么都不做,看看刘家能做到什么地步,她也不算只拿着空间用来敛财不是?
  所以林茗心态平稳,对于那些此刻正高举刘家栗子饼大旗的人,她无所谓鄙夷还是轻视,当然对依旧喜爱沈家栗子饼的客人,她除了报以感谢,但却没到感激不尽的地步。
  毕竟她卖东西,是看自己心情,而不是看别人心情。
  不过这句话她在前世是不会说的,这一世不是有空间吗?有空间的人,腰杆子就应该是直挺挺的。
  “林氏,一会回去你看这个事怎么说?”
  去了周边几个村里上私塾的人家通知了复学的消息,见马上到家了,沈母终于还是问道。
  林茗闻言却道:
  “实话实说吧,反正这些事早晚也会知道,再说对咱们也没影响。”
  沈母闻言也点头,她也是这样想的。
  就是不知道家里人会不会担心而已,毕竟刘家摊子人那么多,万一明日沈家去摆摊的时候起冲突....
  见沈母还是有些隐忧,林茗却笑着拍了拍沈母的手道:
  “放心吧娘,咱们在醉仙楼门口,没人敢来惹事的。”
  沈母闻言想了想,也宽了心:
  “希望如此把,明日将家里头那几个一块叫镇子上去看看情况。”
  林茗听了也没反驳,毕竟做娘的要思考全面些,她就觉得刘家指定不敢得罪醉仙楼的。
  要不然沈家的摊子早就被刘家占领了。
  当然,还有那句话,靠人不如靠自己,在用到醉仙楼出面之前,自家多去几个人撑场面也不是不可以。
  如此,一行人就到了沈家门口。
  本就在院子里习字的许慎以及沈子胥,一下子就听到了牛车的声音,知道是沈母他们回来了。
  随后沈父沈清几个也出来迎接归家的几人,大家其实还是有些担心镇子上的情况的。
  不过沈父二人却不是怕生意受到什么影响,而是怕刘家的人和自家起冲突,沈母四人敌不过吃亏了。
  回来一看,看起来还好,没发生什么事的模样,于是就帮着将东西搬下了牛车,一行人才边走边交代起了镇子上的事。
  而于此同时,赵家赵高父子俩却也正好回到了赵家。
  看到赵李氏没怀疑他们在外这么久的事,就知道刘素梅应该照着他说的说辞告诉了赵李氏。
  赵高见赵李氏面上兴致不多高,道:
  “这不是想顺道去镇子上找些活做?这马上要入冬了,庄稼也没什么好收拾的,多攒些银两,过个好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