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页


金会准备资金。巴菲特稳步提高了公司的捐赠额。当然它没伯克希尔股价升    
得那么快。到1990年,每位股东可从伯克希尔的这笔钱中为自己喜欢的慈善    
事业捐赠6美元,即巴菲特和苏茜间接地捐了300万。    
          这个计划的经典之处还在于,它无须巴菲特掏腰包。这不是他个人或伯    
克希尔的几千万或上亿财富中的一部分。他不为基金会掏一分钱。就连通过    
伯克希尔计划的这些间接捐助也与他的40亿财产全无关连。    
          巴菲特的吝啬常常受到朋友们的批评。他们知道他很关心社会,也知道    
他没把这些钱花在自己身上。从个人角度看,他们认为他相当“慷慨”——    
他们常用的一个词。有个例外情况,就是他每年圣诞节都给儿时好友鲍勃·拉    
塞尔的母亲一小笔钱。  (这是从一次银行失误中被发现。)更典型的是,他    
在非经济问题上是十分大方的,比如给别人手写一些值得深思的短信,或为    
他们及时提供建议。但即使是亲密朋友向他要钱或有用的东西时,他总是搪    
塞过去。当作家乔福里·科万得知全国公共广播电台成功的新闻节目《周末    
编排》遇到资金困难时,他向巴菲特打电话求助。如果《周末编排》不能马    
上凑到5万块的话就得停播了。在这种社会压力下,多数人多少会掏点钱的。    
但巴菲特的个性相当强,他说“不”时,一点儿也不会感到不自然。他一毛    
钱也没掏。另一个朋友安·兰德斯常劝他不要把钱抓得太紧了。她说她尽了    
最大的力来劝巴菲特对“能为世界做点什么”感兴趣。        
          他干的就是积累,赚钱,赚钱,积累。但为了什么?他是买了架飞机,而且很喜欢。于        
-----------------------  Page  216-----------------------      
          是我们以飞机举例说:看看这架飞机为你带来多少乐趣!如果你把部分钱捐出,你会感    
          到有趣的。他只是笑了笑——赚钱、赚钱,有劲吗?        
          巴菲特对慈善事业的嘲讽,有部分原因缘于70年代他与格林内尔大学的    
一件事。他的朋友说服他加入了该校的董事会,巴菲特把这个依阿华州的小    
艺术学校变成了经济动力厂。在他的管理下,格林内尔花捐款中的1360万元    
买下了代顿的一家电视台,4年后又以4800万元卖出。但令他吃惊的是,他    
发现学校以他不喜欢的方式花了这笔横财的一部分,这笔钱没被用来提高教    
育质量就被教授们随随便便地花掉了。    
          这使他对高等教育大倒胃口,虽然他仍为许许多多学生提供奖学金。格    
林伯格说:“沃伦宁可被钱噎死,也不愿意给大学写支票。”当他的母亲同    
布达拉斯加大学的集资人来到他的办公室时,他连门都不开——虽然他是该    
校橄榄球队的狂热球迷。    
          巴菲特的慈善观多少有点像搞投资。他拒绝“多样化”,宁可把钱投到    
某些“高效率”的事上,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而且他希望能监督他的捐款,    
因为他认为多数捐款的一部分都被管理人花在午餐上了。有一次做东请朋友    
们去拉古纳海滩玩时,巴菲特提出了一个经过再三思考的问题:“如果你们    
必须为某种事业捐款,你们选哪种?”    
          他好像是在为可口可乐寻找一种慈善事业,一种国内的,可以逐渐减少    
社会投资需求的事业。这种想法在股票上可以,但对公共事业不太合适。因    
为需要钱的计划,比如医学研究很快就可以对病人产生效益。捐助人愿意承    
担一些损失。但其他的如高雅艺术,用巴菲特的话是“对所有人都有益”,    
却可能是件无意义的事。(虽然对“部分人有益”是有意义的,但如果没人    
为博物馆投资,那整个社会也就枯燥多了。)换句话说,衡量社会的进步不    
像测可口可乐的利润那么简单。但巴菲特想看看“具体的结果”。    
          由于这些限制,他发现很难找到一种合适的公益事业。巴菲特基金会名    
义上是由格林伯格管理,实际则操纵在沃伦和他妻子手中。它的大部分收益    
是留作将来的捐赠的。到1990年,基金会从伯克希尔和它的各种股票中的收    
入是380万元。但它只捐赠了230万。而当时它的资金已近1800万,真像个    
小伯克希尔。它只为了少数经过仔细挑选的事业捐赠,而它的资产“不断地    
积累”。    
          巴菲特对此有两个主要理由。自从广岛事件以来,他一直担心爆发核战    
争,而裁军又不是普通公民力所能及的。巴菲特对美国驻苏联大使乔治F.加    
南的研究很欣赏,后者在普林斯顿时是核裁军的积极鼓吹者。1984年,巴菲    
特得知哈佛法学院的谈判专家威廉·尤格正从事研究防止发生突然战争的办    
法。他请尤利到波士顿的里茨—卡尔顿吃年饭,并非常有人情味地讲述了自    
己对最后战争的担心。谈到中国时,他打了个比方,让尤利预测一下将来的    
情况。他说比如桌子上有数千颗白石子,其中只有一块黑的,假如有人每天    
捡走一块石子。那么迟早,也许100年以后他会捡到那颗黑的。那就是核战    
争。    
          尤利曾提议在莫斯科和华盛顿之间建立“一些缓冲中心”,在那儿通过    
电话和传真可以在危机时开通交流渠道。但尤利说,美国在里根总统任期内    
对苏联非常敌视。    
          巴菲特说:“你看,这就是人性的另一面。我们建立的体系可以毁灭全        
-----------------------  Page  217-----------------------      
    世界。”他紧接着说:“我支持你,我要给你10万美元。”(最后基金会实    
    际提供的是20万。)里根与戈尔巴乔夫在日内瓦举行首脑会谈时,同意了建    
    立缓冲中心,直至今日。但直到冷战结束,巴菲特对裁军一直无能为力。    
              巴菲特所有事业的根本理由是人口控制。例如,1990年捐赠额的75%,    
    即170万是用于计划生育、性教育、控制出生率和堕胎权力法案等的。苏茜    
    和巴菲特对此都深信不疑,但两人之间有分歧。苏茜是因为对第三世界的人,    
    特别是妇女的恶劣生活条件触动很大,而沃伦则是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待这个    
    问题的。他像人口学家马尔萨斯那样,担心人口过多会引起许多其他方面的    
    问题,比如,食品,住房,甚至人类生存的问题。    
              他的这两个理想都很实际。目的都是为了减少或防止将来发生的不幸事    
    件,比如战争和人口过多。但他却不愿把巨大财富中的一分一毫用于帮助穷    
    人、病人、文盲和居住在贫民区的人,也不为当地的音乐厅、博物馆、大学    
                                                                                                  ①    
    和医院捐款(只有堕胎和计划生育项目除外)。由于只关心宏观经济和将来,    
    巴菲特的慈善观看起来与现在毫无关系,甚至有点不近人情。    
              他认为普通的慈善事业是“浪费”他的钱财。从另一种角度看,捐款于    
    人口控制也可解释为一种“投资”,一种全球性的赎回股票,因为将来要求    
    分红的人会逐渐减少。同是马尔萨斯人口论支持者的查理·芒格,在欢迎凯    
    丝·卢塞尔的宴会上阐述了这个观点。后者在加强贝洛斯堕胎权力法案问题    
    上是芒格和巴菲特的战士。在场的许多人曾是卢塞尔的病人,他们纷纷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