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散文 > 论写作 > 第3页

第3页


              [2]  即前文中提到过的比尔,指海明威早年在密歇根州度夏时的至交之一,小威廉·B·史密斯。海明威在这段结尾中完全把自己和尼克等同起来了。
              [3]  指美国新闻工作者威廉·伯德(1888—1963)。他于1920年创办联合新闻社,赴巴黎任驻法分社负责人。1922年4月,去意大利热那亚采访国际经济会议时结识海明威。他爱好用十八世纪的手工操作的印刷机亲自印刷珍本书籍,在巴黎办了一个三山出版社,于1924年3月出版海明威的速写集《在我们的时代里》。
              [4]  指美国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1885—1973),海明威在巴黎开始写作生涯时的启蒙者之一。
              [5]  在西班牙东北部,为古巴斯克王国的首都,有十五世纪的哥特式大教堂。每年7月初圣福明节期间,居民通宵狂欢,并举行斗牛赛。海明威于1923年和友人同去参加,迷恋上了斗牛赛。后来在《太阳照常升起》中详细描绘了1925年那次盛大的狂欢节和斗牛赛。
              [6]  海明威和第一个妻子哈德莱·理查逊(在尼克·亚当斯的故事中名为海伦)于1921年9月结了婚,年底即赴巴黎定居,开始文学生涯,所以和早年那些钓鱼朋友就此疏远了。
              [7]  奥德加和吉分别为海明威称呼他早年游侣卡尔·埃德加和杰克·彭特科斯特的外号,后者是海明威中学时的同学。吉(Ghee)的原意为印度半流体黄油。
              [8]  黑河和鲟鱼河分别在密歇根州中部及北部。松树荒原在新泽西州东南部,面积达七千多平方公里,原为成片的松、柏、橡树林,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被砍伐殆尽,成为一片由砂质土地、沼地、溪流、灌木丛等组成的荒原,只有些零星的松林,故名。
              [9]  这是威廉(“比尔”)·B·史密斯妹妹凯瑟琳的爱称。她后来于1929年和美国小说家约翰·多斯·帕索斯结婚,于1947年去世。
              [10]  指圣路易市约瑟夫·威廉·查尔斯大夫的夫人,她是比尔和凯特的姑妈,在他们的母亲患肺结核于1899年去世后,把他们从小扶养成人。
              [11]  海明威的父亲常带孩子们在密歇根州中部的瓦隆湖畔的别墅中度夏,使海明威从小爱上了钓鱼。夏勒伏瓦位于瓦隆湖西,滨密歇根湖,佩托斯基在瓦隆湖东,滨小特拉弗斯湾,是那一带的两大城市。
              [12]  指密歇根湖,芝加哥位于该湖的西南端。
              [13]  海明威常趁到潘普洛纳看斗牛之便,和友人赴该城东北比利牛斯山脉南麓的布尔戈特小镇去钓鱼。详见《太阳照常升起》。
              [14]  海明威和许多著名的斗牛士交朋友,曼努埃尔·加西亚·马埃拉是他第一次去潘普洛纳时就结识的。他曾在速写“第十四章”中想象马埃拉在场上被公牛扎死的情景。马埃拉实际上是在1924年12月死于肺炎的。
              [15]  巴伦西亚在西班牙东北部,滨地中海,桑坦德在西班牙北部,滨比斯开湾。
              [16]  位于西班牙北部,滨比斯开湾,为巴斯克地区的中心。
              [17]  斗牛的一种动作,斗牛士左手握着有柄红巾,引诱公牛朝他的身子冲过来,紧挨他的左侧擦过。
              [18]  古地区名,包括今西班牙南部八个行省。
              [19]  海明威在米兰医院养伤时,于1918年11月结识爱尔兰军官埃里克·爱德华·多尔曼史密斯,成为终身好友。钦克是他的外号。他给海明威讲了不少大战中的经历,海明威后来写在小说中。1922年5月,海明威夫妇和钦克重访意大利,到了在大战中到过的那些地方。
              [20]  斗牛赛的第一阶段,由两名骑着马的长矛手把长矛扎公牛颈部隆起的肌肉,公牛被激,朝马冲击,常常把马挑伤,情景可怖,初看斗牛赛者往往受不住。
              [21]  指美国讽刺作家唐纳德·奥格登·斯图尔特(1894—1980)。他与海明威于1923年在巴黎相识,第二年7月第一次去潘普洛纳看斗牛。他后来进戏剧界,登台演出并写剧本,在好莱坞任电影编剧多年,1940年以《费城故事》获编剧金像奖。
              [22]  海明威在1926年写的短篇小说《陈腐的故事》中写马埃拉得了肺炎在特里安纳的家中死去,并且写到那次重大的葬礼,由一百四十七名斗牛士送他上坟场,把他葬在著名斗牛士何塞利托(1895—1920)的墓旁。
              [23]  海明威在这里把自己和尼克完全等同起来了。
              [24]  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1922)主要写这三个都柏林人在1904年6月16日那一天从早到晚的活动。
              [25]  指美国诗人、作家罗伯特·孟席斯·麦克阿尔蒙(1896—1956)。他于1921年春到巴黎,于1923年创办出版公司,那年秋,出版海明威的第一部作品《三篇故事与十首诗》。
              [26]  指海明威的早期短篇小说《印第安人营地》。
              [27]  见海明威早年写的速写“第二章”。
              [28]  法国后期印象派大师塞尚(1839—1906)画有不少法国东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风景画。
              [29]  爱·埃·卡明斯(1894—1962)于1917年参加美国志愿救护车队赴法,因友人家信中有亲德文字受牵连而被关进法国集中营,1922年发表自传体小说《巨大的房间》,用超现实主义手法描述这几个月狱中生活的感受。后来成为在诗歌语言及形式上创新的著名现代派诗人。
              [30]  指出生于波兰的著名犹太小说家肖伦·阿希(1880—1957)的长子内森(1902—1964),当时在巴黎的《大西洋彼岸评论》上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
              [31]  斯图尔特刚在1924年发表幽默小说《哈多克先生和夫人出国记》。
              [32]  美国讽刺作家林·拉德纳(1885—1933)善于用口语体写棒球运动员、理发师等社会上九流三教的小人物的故事,1916年以书信体小说《你是知道我的,艾尔》而成名。
              [33]  指美国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1876—1941),其代表作为描写俄亥俄州一假想小镇上形形色色人物的短篇集《小城畸人》(1919)。他开创了美国文学中的现代文体,海明威曾受其影响。
              [34]  格特鲁德·斯坦因(1874—1946)于1902年起定居于巴黎,从事实验性写作,并提倡支持巴黎的先锋派艺术运动,收藏不少塞尚、毕加索等的作品。海明威第一次到巴黎后不久即参加她家的文艺沙龙,在写作上受到她的启发及影响。
              [35]  在巴黎塞纳河左岸,巴黎大学文理学院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