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散文 > 归来 > 第1页

第1页



              大海用它短促而又单调的波浪拍打着岸边。一朵朵白云让疾风吹送着,像鸟儿一样在蔚蓝的天空轻快地掠过。这村子,卧在一道朝大海倾斜下去的山坳里,晒着太阳。
              马丹-莱维斯克家的房子,孤零零地立在村口的大路边。这是一座渔家住的小房子,黏土墙,茅草顶,房顶上长着一簇簇蓝蝴蝶花。房前有一方菜园子,只有手帕那么大,种着一些洋葱,几棵卷心菜,一点香芹和细叶芹。沿路边用一道篱笆把园子围起来。
              男的出海打鱼了,女的正在房子前面织补一张褐色的大渔网。那渔网张挂在墙上,就像一个巨大的蜘蛛网。园子入口处,一个十四岁的小姑娘,坐在一张向后歪斜、后背顶着栅栏的草垫椅上,缝补衣裳,一件已经补了又补的衣裳。另一个女孩,比她小一岁,怀里摇晃着一个还不会说话也不会做手势的娃儿;两个两三岁的男孩,脸对着脸,坐在地上,用笨拙的小手刨着泥土,你一把我一把地互相往脸上甩。
              没有人说话。只有怎么哄也不睡的那个娃娃在一个劲地哭,小嗓子又尖又细。一只猫在窗台上酣睡;几棵盛开的桂竹香在墙脚构成一条白花的衬边,一群苍蝇在上面嗡嗡响着。
              突然,在入口处做针线的小女孩喊道:
              “妈妈!”
              母亲回答:
              “你又怎么啦?”
              “那个人又来啦。”
              她们从早上起就提心吊胆,因为有一个男人老在房子周围转来转去:那是个上了年纪的人,看上去像是一个乞丐。她们送父亲去停船的地方,帮他往船上搬渔具的时候,就看见过这个人。他当时坐在沟边,面朝着她们的家门。后来,她们从海边回来的时候,她们看见他还在那里,目不转睛地看着这座房子。
              他好像有病,样子很凄惨。他一动不动,足有一个多钟头;后来,见人家把他当成了坏人,他才站起来,举步维艰地走了。
              可是没有过多久,她们见他拖着缓慢、疲惫的步子又走回来;而且他又坐了下来,不过这一次稍稍远一点,仿佛在窥视她们。
              母女几个很害怕。特别是母亲,简直心惊胆战,因为她生来就胆小,更何况她男人莱维斯克要到天黑的时候才能从海上回来。
              她的丈夫姓莱维斯克;她呢,人们叫她马丹,所以大家都合称他们为马丹-莱维斯克。这里面有个缘由:她头婚嫁了一个姓马丹的水手,他每年夏季都到纽芬兰岛[2]去捕鳕鱼。
              结婚两年以后,她给他生了一个女儿;当载着她丈夫的那条大船,也就是第埃普的三桅渔船“两姐妹”号失踪时,她已经又怀有六个月的身孕。
              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这条船的消息;登上这艘船的水手也没有一个回来的;人们便认为是连人带货都遭难了。
              马丹大嫂等了她丈夫十年,她千辛万苦地拉扯大两个孩子;后来,由于她勤劳善良,一个姓莱维斯克的本乡渔夫,妻子死了,独自一人带着个儿子,向她求婚。她嫁给了他,并且在三年里跟他又生了两个孩子。
              他们辛勤劳动,日子却还是过得很艰苦。面包很贵,家里几乎从来尝不到肉腥。冬天,在老刮大风的那几个月里,他们有时甚至得向面包店赊账。不过,孩子们倒是长得挺结实。人们都说:
              “莱维斯克-马丹两口子,都是好样的。马丹大嫂很能吃苦;论打鱼谁也比不上莱维斯克。”
              坐在栅栏旁边的那个小女孩又说:
              “好像他认识我们似的。也许是埃普勒维尔或者欧兹波斯克来的乞丐吧。”
              但是母亲是不会看错的。不是,不是,他不是本乡人,可以肯定!
              见他像个木头人似的一动不动,而且一个劲儿地盯着马丹-莱维斯克家的房子看,马丹大婶生气了;恐惧反而给了她勇气,她抄起一把铲子,走到大门外面。
              “您在这儿干什么?”她冲着流浪汉大声问。
              他用沙哑的声音回答:
              “我在乘凉呀,这不!我碍着您了吗?”
              她又问:
              “您干吗老在我家前面伸头探脑的?”
              那个人反问:
              “我又没碍着谁。难道在大路边坐坐也不准?”
              她没话可说了,只好回到家里。
              这一天过得特别慢。将近中午的时候,那个人走了。可是五点钟左右他又从门前经过。晚上没有见他再来。
              天黑时莱维斯克回家了。家里人把这件事告诉他。他断定:
              “不是个爱打听人家闲事的人,就是个喜欢恶作剧的人。”
              他无忧无虑地睡了,而他的妻子却一直想着那个游荡的人,他看她的时候,那眼神多么奇怪哟。
              天亮了,刮着大风,渔夫呢,眼看不能出海了,就帮着妻子修整渔网。九点钟光景,那个出去买面包姓马丹的大女儿,连奔带跑地回来,神色慌张,惊呼道:
              “妈,那人又来啦!”
              母亲顿时紧张得脸色煞白,对她男人说:
              “莱维斯克,快去对他说,别再这么老盯着我们瞅了;真的,我已经被弄得心慌意乱了。”
              渔夫莱维斯克身材魁梧,红砖色的皮肤,蓄着浓密的红胡子,蓝色的眼睛黑瞳仁,粗壮的脖子上总围着一块呢布带以抵挡海上的风雨。他不慌不忙地出了家门,走到那流浪汉跟前。
              他们谈起话来。
              母亲和孩子们远远地看着他们,忧心忡忡,直打哆嗦。
              突然,那陌生人站起身,跟莱维斯克一起朝他们家走过来。
              马丹大婶惶恐得连连后退。他男人对她说:
              “给他拿一点面包和一杯苹果酒来。他从前天起什么也没有吃。”
              说着他们俩走进屋,女人和孩子们跟随在后。那流浪汉一坐下,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埋头吃起来。
              母亲站着,打量着那个人;两个姓马丹的大女孩,背倚着门,其中的一个抱着最小的孩子,都用贪婪的目光盯着他;坐在壁炉灰上的两个男孩不再玩弄那口黑锅,似乎也想仔细看看这个外来人。
              莱维斯克拉过一把椅子坐下,问他:
              “这么说,您是从很远的地方来?”
              “我是从塞特[3]来的。”
              “走着来的,是吗?”
              “是的,走着来的。没有钱,只能这样。”
              “您要去哪儿?”
              “我就是要来这儿。”
              “您在这儿有熟人吗?”
              “很可能吧。”
              他们都不说话了。尽管他很饿,却吃得很慢,而且每吃一口面包还要喝一口苹果酒。他的脸很憔悴,布满皱纹,十分消瘦,像是经受过很多磨难。
              莱维斯克突然问他:
              “您姓什么?”
              他头也不抬地回答:
              “我姓马丹。”
              母亲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寒战。她向前一步,仿佛要挨近些好好看看那流浪汉;她就这样伫立在他的面前,胳膊耷拉着,嘴张着。谁都不再言语。最后还是莱维斯克又说:
              “您是本地人吗?”
              他回答:
              “我是本地人。”
              这时他终于抬起了头,女人的目光和他的目光相遇了,而且就好像互相钩住了似的,久久地互相凝视,交织在一起。
              她突然开口了,不过声音都变了,变得低沉而且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