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亲密关系 > 个体差异的影响

个体差异的影响



依恋类型一旦形成,就决定了人们与他人交往时显示出的独特个体特征。每个人都是由不同的经验和特质组合而成的独特个体。这些经验和特质又塑造了不同的能力和偏好,正是这些差异影响了我们的亲密关系。例如在爱情关系中,情侣双方某些依恋类型的匹配可能比其他的匹配要好得多,也就是说,更让人满足和稳定  (Jones  &  Cunningham,  1996)。假若痴迷型的人爱上了疏离型的人,就产生了依恋类型的不匹配。痴迷型的人会因对方的感情疏远而气馁,而疏离型的人则会因对方的依赖干预而烦恼。双方都不如与安全型的爱人相处轻松。

一点也不奇怪,我们与某些人相处融洽,而与另一些人格格不人,大家都知道这一点。下面我们将从两个方面探讨这一简单事实背后的原因。首先,我们将探讨个体差异的本质,这种个体差异常常是渐进微弱的而不是突然剧变的。然后,我们要阐明个体差异如何影响亲密伴侣的行为。我们将重点考察四种不同类型个体差异:性别差异、性认同差异、人格差异和自尊差异。

性别差异

此刻你正在做的事情就与众不同。你在阅读一本人际关系科学的学术著作,大多数人可能不会这么做。这可能也是你读到的人际关系科学第一本正统严谨的教材,所以你需要正视  (能改正最好)  你对亲密关系中男女行为差异所持的刻板印象。

这或许并不容易。我们都习惯性地认为男女两性处理亲密关系的方式各异,正如畅销书《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的作者所言:

男人和女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不一样。他们不仅在交流方式上不同,而且在思考、感受、感知、应答、反应、示爱、需要以及欣赏等方方面面也全不一样。他们似乎来自不同的行星,说着不同的语言,汲取不同的营养(Gray,  1992,  P.5)。

天啊,男人和女人看上去是两种不同的动物,难怪男女关系存在这么多问题!

然而实际情况更为复杂。人类特质变化的范畴很广,  (在多数情况下)  如果把拥有某种特质或能力的人数画成图,就得到一条独特的曲线即正态曲线。正态曲线描述了某种特质在特定水平上的人数。正态曲线的特点有二:第一,大多数人的才华或能力只比平均水平略好或略次;第二,大多数特质的极端水平,即过高或过低的特质,都十分罕见。拿身高来说,特别高或特别矮的人很少,大部分人的身高都在同性平均身高的3  ~5厘米上下浮动。

为什么我们要关注正态曲线?因为一般人对男女两性的认识都存在刻板印象,把两性在兴趣、风格和能力上的差别过度夸大了。比如,认为男性比女性更对性事感兴趣  (见专栏1.3)。人们对两性形象的认识更类似于图1.6描述的情形:两性之间的平均差异很大,几乎没有共同点。但尽管有所谓“火星”和“金星”的刻板认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第9章我们会发现,男人平均起来比女性有更高的性驱力。但是实际的性别差异却如图1.7所示:两性之间的兴趣和才能重合的程度很大  (Hyde,  2007)。

图1.6  —般人心目中的性别差异

通常人们对性别的刻板印象认为两性差异非常大,男性和女性在处事风格和兴趣爱好上没有重合之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图1.7实际上的性别差异表现为有重合的正态曲线

这3张图分别描绘了较大、中等和较小的性别差异。  (为简便起见,假定两性在横坐标上的态度和行为变化范围是一样的,现实中并非总是如此。)

图1.7的3张图片分别展示了研究者认为的较大、中等和较小的性别差异。从形式上看3张图的统计d值不同,d值是表示组间差异大小的指标。  在两性的态度和行为上,图A代表男女双方在手淫次数上的差别  (男性比女性手淫次数更多)  ;图B  代表男女双方在性放任上的态度差别  (男性更赞成多样的性行为,也更能接受一夜情)  ;图C代表两性在性伴侣数量上的差别  (男人稍多于女性)  (Oliver  &  Hyde,  1993)。非常明显,这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图1.6所描绘的刻板印象完全不同。更具体地说,这三个例子揭示了心理学上关于两性差异的三个重要观点。



•有些两性差异的确存在,但非常小  (不要被专业的术语误导,研究者提及的“显著的”性别差异通常指“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就是说差异在数字上是可靠的——但差异或许根本不大)  。本书中谈到的两性差异,几乎全部是较小到中度程度的差异。

•男人或女人性别内的行为和观点差异远大于两性之间的平均差异。有些男人性生活非常放纵,另一些则很保守,这两组男性在性生活上的相似远不如男女两性性生活方式的相似程度。换句话说,尽管在性放任上存在两性差异,一位非常性放任的男人与女性性放任的平均水平的差别,远低于他与另一位性保守的男人在性放任上的差别。

•由于两性的行为和观点在正态分布上重合的程度如此之大,以致即使平均得分低的性別中也有许多人的得分髙于另一性别的平均得分。在中等程度的性别差异上  (男性高于女性,d值为0.5,见图1.7的B图)  ,仍有三分之一的女性的得分高于男性平均水平。这就意味着,假如你要寻找性放任的家伙,不要因为听说“男人比女人在性上更放纵”就只找男性;你应该找性放任的个体,其中许多是女性,尽管两性之间存在差别。

归根结底,由于两性之间的共性如此之多,所以在人际关系科学研究的许多维度和方面,其相似性远高于差异性(Hyde,  2007)。其实,“性别差异”这种说法具有误导性,因为它只强调两性之间的差异性,而忽略相似性,这容易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宣扬男人和女人来自不同的星球根本就是误导他人,因为它根本就不对。“研究不支持男人和女人来自不同文化的观点,更别提来自不同的世界了”  (Canary  &  Emmers-Sommer,  1997,  p.6)。根据你在本书中接触到的严谨的人际关系学,更精确的说法是“男人来自北科州(North  Dakota),女人来自南科州(South  Dakota)”(Dindia,  2006,  P18),或者正如我们某天看到的汽车贴纸所写:“男人来自地球,女人也来自地球,好好相处吧!”

所以,亲密关系中的性别差异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般重要和有影响。常识倾向于美化和夸大性别差异,这可能是因为把个体分为男女最简单,并能方便地给他们贴上不同的刻板印象标签。但既然你读到了这本亲密关系的严谨著作,你就需要慎重地思考并合乎理性地解释性别差异。有些性别差异很有意思,有时还很重要,它们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的几章我们逐一介绍。但它们是以两性之间更多的相似性为前提而存在的,与整个人类的变化幅度相比,性别差异算不上太大。也许,我们需要做更多工作并进行更复杂和精确思考的应该是个体差异,而非性别差异。个体差异才是影响人际交往的更重要的力量。无论男女,人们在很多方面彼此各异  (例如依恋类型)  ,这些差异一般都比性别差异更能影响人际关系。

性认同差异

我们需要对人际关系条分缕析,进一步区分亲密关系中的性别差异和性认同  (gender)差异。确切地讲,性别差异指的是源自身体的两性生物性差异。相反,性认同差异指的是由文化和教育引起的两性在社会性和心理上的差异,或者叫社会性别(Canary  &  Emmers-Sommer,  1997)。例如,养育子女后,女性为母亲,男性为父亲,这就是性别  (生理)  差异;但认为女性比男性更有爱心,更关心孩子的社会共识,则反映的是一种性认同差异。许多男性和女性一样充满柔情、富有爱心地关心下一代,但如果我们希望和鼓励女性成为儿童的主要抚育者,那么我们就会在养育风格上人为地制造文化上的性认同差异,这种性认同差异既非自然本性,也非与生俱来。

要分清性生理和性认同的差异殊为不易,因为加诸于男性和女性的社会期望、教育训练和他们的生物学性别差异常常混淆在一起(Wood  &  Eagly,  2007)。例如,因为女性能哺乳而男性不能,所以人们往往以为半夜为新生儿哺乳的一定是妈妈,而且妈妈肯定比爸爸做得好,即便婴儿吃的是奶粉,只需要把奶瓶放到微波炉加加热!要分清生物和文化在塑造我们的兴趣和能力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容易。尽管如此,区分性生理和性认同间的差别仍很重要,因为两性间的性认同差异大部分是在成长过程中被教会的。

性认同最好的例子是性别角色(gender  roles),即社会文化所期待的“正常”男女应有的行为模式。男人当然应该有“男子气”,他们应该自信、独立、果敢、能干、好强。女人就应该有“女人味”,热情、敏感、感情丰富、友善。大多数人都认为男人和女人是“相反的”两性,因此全世界都不同程度地期望男性和女性有各自不同的独特社会行为(Kite  et  al.,  2008)。然而遗传在决定人们的自信或友善倾向时只起到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作用,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的(Cleveland  et  al.,  2001;  Lippa  &  Hershberger,  1999)。文化的影响持续而广泛,它通过社会化和榜样学习  (而非生物学上的性别差异)  ,促使我们期待所有的男性都应该剽悍,所有的女性都应该温柔(Reid  et  al_  ,  2008)。

然而,刻板印象并不像你认为的那般符合现实中的人;只有一半人的特质刚好符合性别角色期望(Bern,  1993)。相当多的人(约35%)并不是完全的“男子气”或“女人味”,他们既自信又热情,既敏感又独立。这些人同时拥有传统上认为应该属于男性和女性的特质,因而被称为双性化(androgynous)。如果双性化这种说法看起来别扭,那可能是由于过于僵化地使用词汇:表面上看,“男子气”和“女人味”不可能同时并存。实际上,由于这些词语容易使人误解,研究者常用其他词汇来代替。把与任务有关的“男子气”的才能称为工具性(instrumental)特质,把与社交和情感有关的“女人味”的技能称为表达性(expressive)特质。这两类特质在同一个人身上出现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双性化的人可能是这样一个人:在职场激烈的工资谈判中能有效、强悍地捍卫自己的利益;但回家后又能细腻、温柔地安慰刚刚失去宠物的孩子。大多数人只擅长于一种技能,在一种情境下显得游刃有余,另一种情境下就不会那么轻松。而双性化的人在两种情况下都能驾驭自如(Cheng,  2005)。

专栏1.3  防止简单化的刻板印象

我曾在电子邮箱中看到过这样一则笑话。

怎样吸引女人:

夸赞她,依偎她,亲吻她,爱抚她,热爱她,安慰她,保护她,拥抱她,不惜千金买笑,奉出美酒佳肴,烦心的时候听她唠叨,微恙的时候悉心照料,永远和她待在一起,永远支持她的意见,为她走遍天涯海角。

怎样吸引男人:

脱光衣服,带上啤酒。

这个笑话很有趣,却有点不妥。它加强了人们的刻板印象:在亲密关系中,女性关注柔情蜜意,而男性只求肉欲的满足。实际上,两性对亲密关系的期望差异很小,他们根本不是“相反的”两类人(Hyde,  2007)。虽然两性内的个体之间可能差异很大,但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差异却很小。男性和女性都希望自己的亲密伴侣富有爱心和温情(Canary  &  Emmers-Sommer,  1997)。

那又怎样?如果错误地认为所有男人都一样,与女性很少有共同之处,会引起怎样的后果呢?男女两性都会感到悲观和无助(Metts  &  Cupach,  1990)。确实,认为男女两性差异很大的人,当面临冲突时  (这无法避免)  不太可能去努力修复自己与异性的亲密关系。认为异性是来自另一世界的外星人不仅是错误的,更是有害的,它阻碍了对伴侣观点的理解,妨碍了双方协作解决问题。基于这个原因,在本书的后续章节中,我们会将男性和女性看做是另一个性别,而不是相反的性别,从而尽力避免加强人们已有的错误刻板印象。

表1.2性别角色

工具性特质  表达性特质

自信  热情

独立  温柔

有抱负  有同情心

领导力  亲切

果敢  敏感

社会文化鼓励男性有更高的工具性特质,女性有更高的表达性特质,你不希望你的亲密伴侣拥有哪些特质?

实际上,最好把工具性和表达性看做男性和女性都拥有的、能高低变化的两组不同技能(Choi  et  al.,  2007)。符合传统期望的男人应该具有高工具性、低表达性特质,他们是坚忍、强悍的铁血真汉子;而符合传统期望的女人应该具有高表达性、低工具性特质,她们热情友好,但不够自信主动。双性化的人则既有工具性又有表达性特质。其余的人(约15%)要么是在传统上属于异性的技能上高  (称为“跨类型”)  ,要么两组技能上都低  (称为“未分化”)  。在双性化、跨类型和未分化各类型内的男女比例大体相当,所以就性别差异而言,把两性看做是具有不同特质的完全不同的两类人,既简单化又不准确  (Bern,  1993)。

不管怎样,人际关系的研究者都特别关注性认同差异。因为正是这些差异“实际上造成了许多不和谐”,最终导致人际关系失败,而不是让男性和女性变得更融洽  (Ickes,  1985,  p.  188)。从相遇的那一刻起,传统的男性和女性并不如双性化的人那样欣赏和喜欢对方。在一项经典的实验中,研究者把男女配成对,一种条件下配对的男女都符合传统的性别角色,另一种条件下配对的双方至少有一个是双性化的。介绍两人认识后,他们有5分钟的时间在房间单独相处。研究者秘密地录下了这段时间男女双方的交往过程。结果令人吃惊,传统型的男女双方很少说话,很少注视对方,甚至看不到笑容,事后报告喜欢对方的程度也没有其他配对高(Ickes  &  Barnes,  1978)。  (请想一想:从行为方式来看,男子气十足的男性和女人味浓厚的女性有哪些共同点?)  如果双性化的男人遇上传统型的女人,或双性化的女人遇上传统型的男人,或者两个双性化的男女碰到一蒔,他们都比两个传统型的男女相处更为融洽。

更重要的是,传统型夫妇的这些缺憾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对婚姻满意度的调查发现,坚持传统刻板性别角色的夫妇一般不如非传统的夫妇婚姻幸福  (Helms  et  al.,  2006)。剽悍大丈夫和温柔小女人因为在处事风格和才干能力上差别很大,他们并不如那些不太传统、不太符合刻板印象的夫妇幸福快乐。

对此无需大惊小怪。人们一旦投身于亲密关系之中,就期望得到关爱、温情和理解(Reis  et  al.,  2000)。表达性低的人  (不怎么热情、温柔、敏感)  不太容易付出这些热情和温柔(Basow  &  Rubenfeld,  2003);也不怎么充满深情(Miller  et  al.,  2003);  因此,长期来看,与表达性低的配偶结婚的人就不如与那些更敏感、贴心和友善的人过得满意(Steiner-Pappalardo  &  Gurung,  2002)。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屈从于传统的性别角色对男人是一种伤害,剥夺了他们本可成为更好丈夫的技能。

另一方面,低工具性的人  (缺乏自信和个人魄力的人)  往往不如那些高工具性的人  (任务导向的技能高的人)  自尊程度高和适应能力强(Aubg  et  al.,  1995)。在“应对事务”上有能力和效率的人通常自我感觉良好  (Reis  et  al.,  2000)。所以,屈从于传统的性别角色对女人也是一种伤害,剥夺了她们可能取得更多成功和成就的技能。传统性别角色也让女人少赚金钱。在全世界,传统型女人比上班的女人收入低  (Stickney  &  Konrad,  2007  )。

这一切都表明,工具性和表达性都是有价值的特质,幸福、适应能力强、有效率和心理健康的人士通常都同时拥有这两组技能  (Lefkowitz  &  Zeldow,  2006)。详而言之,那些拥有满意、幸福伴侣的最理想的夫妇通常工具性和表达性都很高  (Bradbury,  Campbell  Sfincham,  1995)。在实际生活中,如果人们可以选择的话,大多数人更喜欢双性化的恋人或配偶,而不是完全男子气或完全女人味的恋人或配偶  (Green  &  Kenrick,  1994)。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们还是给那些不完全符合“恰当”性别角色的人很大的压力。妇女如果表现得如男人那般好强、自信,很容易被人认为霸道、无礼和“不像个女人”  (Parks-Stamm  et  al.,  2008),在工作中也更容易受到性骚扰(Berdahl,  2007)。然而,如果性别角色期望有什么性别差异的话,那就是对男性的性别角色期望比对女性更为严格(Johnston  et  al.,  2008)。女孩像个假小子,大家都不会放在心上,但是如果男孩子娘娘腔十足,大家就会很担心了(Sandnabba  &  Ahlberg,  1999)。美国社会的性别角色的变化虽然缓慢,但的确在改变,尤其是每一代的新生女性都变得更加具有工具性  (Twenge,  1997),年轻人也逐渐变得更加男女平等,对男女性别角色的看法也不那么传统了  (Bryant,  2003)。但无论如何,即使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限制了我们的潜能,甚至有时候还是错误的,但它仍将持续地存在。今天我们仍期望和鼓励男人具有工具性,女人具有表达性(Prentice  &  Carranza,  2002),这些性别角色期望正是使亲密关系变得错综复杂的重要因素。

工具性、男子气的人在向他人提供热情、细腻的感情支持时,往往感到不自在。  资料来源: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of  King  Features  Syndicat。

人格

人们之间的某些重要差异  (比如依恋类型和性认同差异)  是由经验塑造的,历经岁月会发生变化,但也有些个体差异却更为稳定和持久。人格特质会影响人们一生的人际交往行为(Roberts  et  al.,  2007),人格特质较稳定,长期也只会缓慢地变化  (Roberts  &  Mroczek,  2008  )。

研究者已经发现一些能概栝世界上所有人的核心特质  (Mccrae  &  Costa,  1997),大部分核心特质会影响人们人际关系的质量  (见专栏1.4)。积极方面看,外向、随和和尽责的人比在这些特质上得分低的人拥有更丰富、更愉快的人际关系  (Watson  et  al.,  2000a)。外向、随和的人经常体验到快乐和激情  (Deneve  &  Cooper,  1998),拥有这种快乐情绪的人往往有着愉悦和有益的人际交往  (Donnellan  et  al.,  2004)。尽责的人可靠、值得依赖,会信守承诺。假以时日,拥有这些特质的人就会成为理想的配偶人选  (Watson  et  al.,  2000a)。

专栏1.4  大五人择特攻

一组基本的特质就能很好地区分人们在诸多方面  (如行为、思维和情感等)  的差异  (Deyoung  et  al.,  2007)。人格专家把这些关键特征称为大五特质。大五的大部分特质  (并非所有)  对亲密关系有重大的影响。你认为下列哪项特质不太重要?

外倾性  (extraversion):开朗、合群、热情、喜欢社交,相对应的是谨慎、内敛及害羞。

宜人性  (agreeableness  ):同情心、合作性、对人信任,相对应的是易怒、暴躁和充满敌意。

尽责性  (conscientiousness  ):勤劳、可依赖、有序,相对应的是不可靠、粗心大意。

神经质  (neuroticism):善变、容易担忧、焦虑和愤怒的程度。

开放性  (openness  to  experience):富有想象力、不墨守成规、艺术气质,相对应的是拘泥、僵化和教条。

大五人格特质的次序并不是按重要性排列的,但看上去,最后一条即开放性与亲密关系的成功和满足无多大关系。其他特质都有着自己的作用。

然而,最重要的大五特质可能是那个有消极作用的特质:神经质  (Asendorpf,  2002)。神经质越强,人们对亲密关系的满意度越低  (White  et  al.,  2004)。神经质的人容易发怒和焦虑,这些不良倾向又往往引起人际交往的摩擦、悲观和争执  (Suls  &  Martin,  2005)。的确,一项对300对夫妇历经45年的纵向研究发现,婚姻生活中的全部满意和幸福中的10%可由他们订婚时的神经质得分来预测  (Kelly  &  Conley,  1987)。神经质越弱的夫妇越幸福。每个人都有好日子和坏日子,但有些人的坏日子好像特别多  (好日子特别少)  ——这些不幸家伙的人际关系很可能非常糟糕、令人失望。

与大五特质一起起作用调节人际关系的还有其他更特殊的人格变量,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中探讨。现在请注意,人格影响人际关系的程度远大于人际关系影响人格的程度  (Asendoipf  &  Wilpers,  1998)。例如,人们是否会结婚,似乎有部分是由基因决定的  (Johnson  et  al.,  2004)。某些人生而具有的人格使得他们比其他人更可能晚婚,而且这种倾向不大会受到他们后来经历的影响。然而,即便是顽固的人格特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  (Neyer  &  Lehnart,  2007)。不满意和糟糕的人际关系会逐渐让人更焦虑和神经质,而热情、有价值的伴侣关系会逐渐让人变得更随和、平易近人。但这些影响是微弱的,人际关系对我们即将考察的最后一个个体差异的影响可能更大,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评价。

自尊

大多数人喜欢自己,也有人不喜欢自己。对自我的评价构成了自尊  (self-esteem)。如果对自己的技能和特质持正面评价,自尊水平就高;如果怀疑自己,自尊水平就低。因为高自尊的人一般比低自尊的人活得更健康、更幸福  (Crocker  &  Luhtanen,  2003),所以大家都认为自我感觉良好有益身心  (Baumeister,  1998)。

但人们是怎样喜欢上自己的呢?社会测量学具有启发性的主导理论认为,自尊是人们的主观计量器,即“社会关系测量仪”  (sociometer),测量我们与他人人际关系的质量  (Leary  &  Baumeister,  2000)。如果他人喜欢我们,我们就喜欢自己;如果他人积极地对待我们并看重与我们的关系,自尊水平就高。然而,如果我们不能吸引别人  ——如果别人似乎并不在意我们是否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一自尊水平就低。根据社会测量理论,自尊就是以这种方式运作的,因为它是满足我们归属需要的演化机制。这种观点认为,因为生殖成功取决于能否待在部落里以及被他人接纳,所以早期人类对能预示他人拒绝的任何排斥信号都变得敏感起来。自尊就成为心理测量器,提醒人警惕他人的拒绝接纳,他人的厌恶和冷漠会逐渐使人也厌恶起自己来  (Leaiy,  2006)。

专栏1.5  差别并不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取向

目前我们还没有谈到同性恋,关于这点并没有太多要讲的。只有约6%的男性和11%的女性和同性有着性关系  (Roberts,  2006a),且更少的人  (不到  3%)  认为自己是“同性恋”  (Savin-Williams,  2006〉。显然,认为自己是“异性恋”的人数远远超过双性恋者、男同  (性恋者)  和女同  (性恋者)  。然而除了相对的人数差别外,在本书探讨的大多数内容上,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是非常相像的。比如男同和女同与异性恋的男女表现出一样的依恋类型和人数比例  (Ridge  &  Feeney,  1998),他们也一样与有较高  (而非较低)  表达性特质的人相处得更愉快  (Kurdek  &  Schmitt,  1986)。

同性和异性的亲密关系的确存在一些潜在的重大差异。平均来看,男同比异性恋的男士有更高的表达性特质,女同比一般的女人有更高的工具性特质  (Lippa,  2005)。女同与她们的异性恋姐妹相比,往往受教育程度更高,有着更高的自尊水平  (Rothblum  &  Factor,  2001)。但同性和异性亲密关系最大的差异是男同性恋由两个男人组成,而女同性恋由两个女人组成。就男性和女性在处理他们的亲密关系有着显著差异这方面来说,同性伴侣的行为或许与异性伴侣的确有差异,但这不是因为他们的性取向,而是因为亲密关系当事人的性别不同  (Mackey  et  al.,  2000)。比如在刚确定恋情时,男同比异性恋情侣有着更频繁的性事,而异性恋情侣又比女同的性事更多  (Blumstein  &  Schwartz,  1983〉。男同的恋情越深,发生性关系的次数就越多——但这可能是因为男性比女性有着更高的性驱力,而不是因为男同有什么其他特别之处  (Vohs  et  al.,  2004)。

除了可能存在的性别差异外,同性恋和异性恋的伴侣关系其实表现得非常相似。比如男同和女同相爱的过程与异性相爱是一样的:感受到同样的激情,体验到同样的疑虑,觉知到同样的忠诚  (Kurdek,  2006)  。即便亲密关系的运行的确存在差异,也往往比较小  (Kurdek,  2006),但男同和女同却是亲密关系的完胜者,他们的亲密关系要好于异性恋  (Kurdek,  2005)。他们非常公平地分配彼此分担的家庭杂务,遭遇的冲突更少,感到更加情投意合,更加亲密无间,对爱人也更为满意  (Balsam  et  al.,  2008)。  (考虑到同性伴侣在各种场合所面对的社会压力,他们对亲密关系的满足就格外引人注目。但请记住,在同性的亲密关系中并不存在性别差异。你认为这对于他们美满的亲密关系有多大作用?)

不过,没有必要去写两种不同版本的  《亲密关系》;同性恋和异性恋的亲密关系运转方式是相同的。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当然会谈到性取向,但它并非本书的主题。因为后面提到的一般是重复本专栏已阐明的观点:同性和异性伴侣的亲密关系运转过程是非常相似的  (Peplau  &  Fingerhut,  2007)  ——此外没有什么其他更多可说的了。

这一观点和我们对自尊的起源和运作特点的了解非常一致  (Leary  &  Baumeister,  2000)。毋庸置疑,比如,如果人们认为自己对异性有吸引力,则自我感觉就会良好  (Brase  &  Guy,  2004)。我们从他人那里接受到的尊重明显地影响到随后的自我评价  (Lemay  &  Ashmore,  2006)。详而言之,人际间的拒绝会损害人们的自尊,而其他沮丧事件则不会。研究者的一项巧妙实验证实了这一点,主试让被试相信自己会被一个吸引人的小组开除,开除方式要么是随机抽取,要么是被组内成员投票开除  (Leary  et  al,  1995)。即使两种情况下都没有好结果,投票拒绝比随机拒绝让被拒绝者感觉更糟糕。有意思的是,有他人目睹的公共事件比私人事件  (事件完全一样,只不过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对自尊的影响更大。在许多领域,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  (Leary  et  al.,  2003),自我评价看起来极大地受到我们假想中其他人的看法影响  (Koch  &  Shepperd,  2008  )。

进一步的证据是,我们人类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如果他人不喜欢我们,我们要喜欢自己非常困难  (的确,这样做很不现实)  。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不能从他人那里获得足够的接纳和欣赏,长期处在低自尊的人就会形成负面的自我评价。

有时,非常不公平。有些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却成了糟糕人际关系的牺牲品。尽管他们招人喜爱,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却因为他人的苛刻对待产生了低自尊。当这些人进人伙伴更友善、更欣赏的新人际关系又会怎样呢?他们接受到的新反馈能否慢慢提高他们的低自尊呢?

这却未必。一系列令人信服的研究发现,低自尊的人有时低估伴侣对他们的爱,从而损害亲密关系  (Murray  et  al.,  2001),还觉知到根本就不存在的伴侣的漠视  (Murray  et  al.,  2002)。自我评价低的人很难相信伴侣真的、深深地爱着自己  (Murray  et  al.,  1998),结果,他们往往都对爱情能否持续不乐观。这又使他们对伴侣偶尔的糟糕情绪反应过度  (Bellaviaa  Murray,  2003);与高自尊者相比,他们会感受到更多的拒绝,经历更多的伤害,变得更容易发怒。这些痛苦情感使他们更难建设性地行动,以应对臆想中的危险。当亲密关系出现挫折时,自我评价高的人却能拉近和伴侣的距离,努力修复亲密关系,低自尊的人则防御性地把自己隔离起来,生闷气,乱搞一通  (Murray,  Bellavia  et  al.,  2003),还觉得自己更加糟糕  (Murray,  Grif-fin  et  al.,  2003)。

默里  (Murray,  2008)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变得依赖他人时总要冒很大的风险。与亲密伴侣的紧密联系让我们享受到支持和关心的丰厚回报,但如果发现伴侣不值得信赖,也让我们容易受到背叛和拒绝的极具破坏性的伤害。高自尊的人因为对伴侣给自己的爱恋和关心充满信心,即使亲密关系出现困难也能和伴侣拉近距离。相反,低自尊的人持续地怀疑伴侣对自己的关心和信赖,所以一旦情况变糟就从伴侣身边抽身离去,从而保护自己免受伤害。默里指出,我们都需要在与他人的联系和自我保护间保持平衡,但低自尊的人总把他们脆弱的自尊心置于亲密关系之前。

表1.3伴侣怎么看我

默里和同事利用此量表研究亲密关系中的自尊。高自尊的人相信自己的伴侣非常尊重自己,但低自尊的人则担心伴侣不够喜欢或尊敬自己。你认为你的伴侣是怎么看待你的呢?

很多情况下,伴侣对你的评价大体上和你对自己的评价一样。但也有些情况下,伴侣对你的评价和你对自己的评价不一样。比如,你或许在聚会时感到很害羞,但你的伴侣可能告诉你,你在这些场合的确很轻松随意、开朗坦诚。另一方面,你和你的伴侣都认为你很聪明、有耐心。

对于下面列出的特质或属性,请你指出你认为你的伴侣如何看待你。比如,如果你认为伴侣对你“自信”上的评价是中等的,你就选“5”。

请你填写下面的量表。把你选的数字填在每项特质或属性左边的空格里。



1  2  3  4  5  6  7  8  9

一点也不  有一些  中等程度  非常符合  完全符合

我的伴侣认为我……

__亲切并富有爱心  __包容和接纳  __挑剔并喜欢评判  __粗心大意  __自信  __有耐心  __喜欢社交/外向  __理性  __聪明  __理解人  __懒惰  __冷淡  __开朗活泼  __抱怨  __控制欲和支配性  __多愁善感  __诙谐幽默  __幼稚  __喜怒无常  __热情

结果是,低自尊的人的自我怀疑和敏感脆弱使他们从无数的琐事中制造出堆积如山的问题。当提及伴侣的缺点时他们反应过于强烈  (Graham  &  Clark,  2006),错误地以为爱情之路上的磕磕碰碰是伴侣拒绝承诺的不祥之兆。然后,又表现出令人反感、自我打击式的伤害和愤怒,完全隔断了自己渴望的伴侣的安慰。相形之下,高自尊的人对同样的小磕绊完全不以为意,信心十足地期待伴侣对自己的接纳和正面评价。最终的结果非常不幸,低自尊一旦形成后就很难克服;即使结婚10年后,低自尊的人仍倾向于认为自己的伴侣不如牛郎织女那般爱恋和接纳自己  (Murray  et  al.,  2000)。

因此,低自尊好像既来自人际关系,又影响着随后发生的人际关系  (Carmichael  et  al.,  2007)。似乎我们的自我评价至少部分地取决于我们与他人交往的质量。这种自我评价影响着随后与新伴侣的交往,新伴侣又进一步证实我们人际关系的价值。可以这样说,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来自于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并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后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