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算法的陷阱 > 第16章 “何苦请个纵火犯来家中做客?”

第16章 “何苦请个纵火犯来家中做客?”



——试着理解竞合关系


互联网“友敌”之间的关系是多维的,独立应用程序开发者与超级平台之间不乏竞争(比如,优步与谷歌无人车的较量),同时广告收入也培育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繁荣兴旺。在提取用户数据的阶段,互联网企业之间精诚合作,致力于用户数据追踪、数据库的打造与行为定向广告投放;到了俘获用户后的分赃阶段,它们撇下了此前的交情,开始争抢流量,努力壮大自身的势力。但无论如何,天平总是向着超级平台倾斜。

不论是微软在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上的一家独大、谷歌与苹果在移动操作系统上的平分秋色,还是亚马逊对其产品供货商的绝对统领,  1  随着超级平台主导地位的增强,它们的确拥有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超级平台有权决定谁有资格加盟自己的平台,哪个应用程序能在线上商店得到热捧,又有哪些应用程序有幸成为设备的默认出厂设置。超级平台可以成就一款应用程序,也能让它黯然离场。在互联网世界,超级平台权倾天下。

本章将通过讲述两款应用程序的遭遇检视竞合场景中的社会结构。超级平台作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它们有权决定谁能上车、谁被力捧,谁又被永远放逐。对独立应用程序的开发者和运营者来说,他们被要求绝对服从。这里是楚河汉界,双方唯有安分守己方能勉强维持和平共处。站在食物链顶端的超级平台,必须咬下第一口羚羊肉,而所有有意帮助羚羊逃脱的独立应用程序都将被踢出局。这种实力悬殊的较量往往没有悬念。超级平台牢牢把控着独立应用程序的流量入口,它们随时可以切断后者的供氧系统,不给独立应用程序一丝活路。在这种受控环境下,独立应用程序必须按照超级平台的指示与规划小心行事。



有关两款应用程序的故事

为了说明竞合场景中的社会结构,我们以两款独立应用程序Brightest  Flashlight  Free(免费版最亮手电筒)和Disconnect(切断追踪)的故事为例。但在此之前,我们想请读者猜一猜哪款应用程序被谷歌踢出了Google  Play商店。

第一款应用程序Brightest  Flashlight  Free的功能单一——点亮安卓手机上所有的光源,将手机变成一个手电筒。这款应用程序在Google  Play商店上很受欢迎。2013年5月,在Google  Play商店的应用程序排名中,Brightest  Flashlight  Free位居前十大下载量最高的免费应用程序行列。据统计,这款应用程序的下载量早已破千万次。  2  然而,令千万用户有所不知的是,这款应用程序一直在暗地里追踪用户的精确地理位置信息,并将这些数据打包卖给了第三方机构,其中包括网络广告市场的各方参与者。  3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曾以欺诈罪名起诉了该应用程序的开发者,目前双方已经达成和解。

在数据追踪领域,第二款应用程序Disconnect却令互联网用户拥有了更大的自由裁量权。Disconnect在展示自己的功能时曾举例:当手机用户在安卓手机上浏览《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的网页新闻时,他们会遭到17家不同互联网平台的数据追踪,其中有7家平台的数据追踪行为不为用户所知。Disconnect的开发者称,为了收集互联网用户的个人信息数据、打造客户档案、靠行为定向广告赚钱,广告公司会“利用这种隐秘的方式收集用户数据”。现如今,这种隐秘的数据追踪被越来越多地用于一些不正当用途——散播恶意软件、窃取个人或商业机密、损坏财产、盗用他人身份。  4  Disconect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曝光并拦截这些不为用户所知的数据追踪行为。

那么到头来,谷歌究竟把谁踢出了局?是那款会偷偷摸摸追踪用户地理位置信息的手电筒App,还是那个给予用户保护自身网络活动隐私权的App?答案是Disconnect。如今,Brightest  Flashlight  Free仍在Google  Play商店上傲视群雄。在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执法行动之后,它仍在追踪用户的位置信息。

和很多故事一样,当讲述者换一个人,外界能够从中解读到的东西也不甚相同。根据谷歌方面的解释,Disconnect应用程序违反了安卓系统的应用开发人员协议,该应用程序存在随意改变用户隐私设置的行为。另一边,Disconnect也不甘示弱,开发者称谷歌是在借清理违规应用程序之名,行破坏科技创新、维护自己的广告收入之实。

需要说明一点,截至2016年6月,Disconnect已将自己的申诉提交欧盟,但谷歌尚未对外公开自己对此事的回应。同样,欧盟也并未公布这起案件的调查结果。或许,即便欧盟核实了Disconnect的原告陈述,也依旧无法支撑起一个反垄断判决。所以在本书中,我们不会为其中任何一方站台。我们想把对这起事件的思辨空间留给读者,让读者去判断究竟哪一方的发言更加可信。在此,请记住这段话:在下面的内容中,我们将用这个故事探索竞合场景中的激励与抑制因素。不难看到,超级平台和独立应用程序已在数据提取与用户俘获的动态变化中修炼出了一种双重策略。



安卓手机上的最亮手电筒

即便Brightest  Flashlight  Free是为谷歌的安卓操作系统而开发,并且千万用户都已下载了这款应用程序,但不论是Brightest  Flashlight  Free的应用程序开发者——黄金海岸线科技公司(Goldenshores  Technologies),还是谷歌都没有向用户告知这款应用程序会“使用一种有效的网络设备识别和分析工具持续追踪用户地理位置信息”,并将这些数据打包出售给第三方机构的事实。  5  换句话说,这款应用程序欺骗了它的千万用户。

一些批评者认为该应用程序的开发者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支付民事罚款或给予用户一定赔偿。但这些都没有发生。相反,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对其的惩戒不痛不痒。该委员会指出,“核定每一位消费者的经济损失难乎其难”。另外,在本案的具体情况下,该机构也没有做出刑事判决、开具罚单或做出其他民事处罚的权力。  6  作为回应,黄金海岸线科技公司做出承诺,将不再歪曲或隐瞒自己收集并出售用户数据的事实。除此以外,这家公司还承诺将向用户披露后者的位置信息是在何时、通过何种途径、又是因何缘故而被采集、应用和分享的。除非得到用户的明示授权,否则Brightest  Flashlight  Free不会对用户进行数据追踪。与此同时,应用程序开发者必须删除此前已收集到的用户数据。

虽然黄金海岸线科技公司言之凿凿,但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诉讼实则收效甚微。更令人惊诧的是,这一判决并未对黄金海岸线科技公司的数据追踪行为下达禁令。它只是要求该公司务必要在获得用户“明示授权”后,方可开展数据追踪。  7  至于该公司是否已奉命行事,这一点值得怀疑。除非黄金海岸线科技公司在用户下载Brightest  Flashlight  Free应用程序时提供了额外的信息披露,否则从该应用程序在2015年11月时的隐私政策来看,该公司仍在自动收集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对于用户而言,他们只能通过修改手中移动设备的隐私设置方能禁止该应用程序的数据追踪行为。

按照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要求,黄金海岸线科技公司需要明确向用户告知这些地理位置信息的使用用途、开展数据追踪的缘由以及直接或间接收到这些地理位置信息的第三方机构名单。  8  即便是面对如此宽松的隐私保护要求,黄金海岸线科技公司也执行得含混不清。从该公司公布的隐私政策来看,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被发送给了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他们可能就是“那些在用户使用Brightest  Flashlight  Free期间进行广告投放的商家”。  9  但是隐私政策中并未明确列出这些第三方机构的名单以及用户数据的后续用途。

毋庸置疑,黄金海岸线科技公司一定是过错方。手机用户可能不曾想到这么一个功能单一的应用程序竟会对他们进行数据追踪。一个发挥手电筒功能的应用程序收集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又有何用?

让我们先把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那无足轻重的惩戒放在一边,试着考虑这个问题:为什么谷歌不出手惩罚黄金海岸线科技公司?它明明可以将数据追踪行为限定在那些需要使用用户地理位置信息的应用程序中,它也明明可以要求每一个应用程序都需在获得用户的明示授权后方可进行数据追踪(并且给予用户关闭设备的数据追踪功能的操作权限)。然而,面对质疑,谷歌并没有提出这些要求。  10  即便在黄金海岸线科技公司的欺诈行为遭到曝光以后,谷歌也没有将这款应用程序踢出自己的线上商店,可它明明拥有这个权力。黄金海岸线科技公司已经违反了超级平台制定的规则:谷歌要求“所有在Google  Play商店上线的应用程序不应在其内容、名称、图示、说明文字或者展示页面中包含任何错误或者误导性的信息”。  11  谷歌指出,其针对应用程序开发者的各项政策旨在“为Google  Play商店上的所有用户营造一个良好的用户体验”。  12  在Google  Play商店上,安卓手机用户还可以选择别家的手电筒服务。那么为什么黄金海岸线科技公司还胆敢对自己的用户进行数据追踪?为什么超级平台选择纵容应用程序开发者的这种行为?



移动广告市场与用户隐私

在这里,我们会看到,互联网“友敌”是如何展开竞争又是如何分享数据的。黄金海岸线科技公司是一家私企,外界不易获知它的盈利状况。由于其产品是免费的,那么不难料想该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在自己的平台上发布广告。不顾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要求,黄金海岸线科技公司仍没有公布与自己进行用户数据交易的广告商和在线广告平台的名单。

不难推测,谷歌榜上有名。与Brightest  Flashlight  Free一样,谷歌的广告业务收入是它的创收功臣。2015年,谷歌近90%的营收来源于广告业务。  13  近年来,谷歌的收入有增无减——从2012年的436.86亿美元、2013年的510亿美元、2014年的596亿美元,再到2015年的673.9亿美元。  14  可以说,谷歌已经搭建起了一个全球最大的移动广告网络。2015年,有超过65万个应用程序加入谷歌的AdMob移动应用广告联盟。  15  据该产品官网介绍,“AdMob拥有最大的全球广告主需求来源、灵活的广告控制功能以及行业领先的中介服务,是通过应用软件盈利以及增加广告收入的最佳平台”。  16  此外,谷歌的Doubleclick数字广告管理平台则通过为广告发布商提供全面的广告收入引擎以及向广告客户和代理机构提供完整的广告购买工作流程,进而将谷歌的超级平台打造成一个覆盖全球市场的移动广告平台。

广告客户(包括那些代理机构)、广告发布商(指第三方网站和应用程序,如黄金海岸线科技公司)和移动广告网络提供商(指谷歌等超级平台)三者分工明确,共同编织起整个移动广告网络:


广告发布商负责在页面上预留视觉空间,用以展示广告,接下来的广告投放流程则交由一家或多家移动广告网络提供商完成。后者会负责向广告发布商分发广告,并尽最大可能让这些广告发挥最大效用。这些提供商掌握着锁定潜在客户的技术以及庞大的用户数据库。广告网络布局越大,提供商手中的筹码和资源就越多,进而可以更好地监测用户网络活动并追踪他们的个人信息数据。  17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一般而言,广告客户按照用户的点击次数向移动广告网络提供商和发布商付费。作为串联起广告客户和发布商的中介,谷歌怎么会放过向那些网站和应用程序投出诱饵、共同发财的机会?“想要通过自己运营的网站赚取额外收入?Google  AdSense会在网站的在线内容旁边展示与之相关的广告内容,并在有人点击广告后向您付费”。  18  恐怕正是这句话改变了网站与应用程序开发者和运营商的经济激励。以黄金海岸线科技公司为代表的那些靠广告收入为生的应用程序开发者会选择主动追踪用户数据或是协助他人追踪用户数据,并会为了提高用户的广告点击次数而将自己掌握的用户数据与其他合作伙伴分享。所以不难理解,当超级平台变成移动广告市场的舵手后,它的经营激励也会随之改变:谷歌成为广告客户和广告发布商的同盟,为了能够成功吸引用户点击页面中的广告链接,它需要想方设法收集更多用户的个人数据。一旦我们点击了页面中的广告,谷歌顺利拿到分成,广告发布者也不会被落下。可惜,自此以后,超级平台就顾不上对用户隐私的保护了。

为了提高用户在一个手电筒应用程序上的广告点击次数,谷歌与黄金海岸线科技公司摇身一变成为一致行动人,它们要对用户感兴趣的广告类型做出预判,以切实提升自己的广告收入。它们收集到的用户数据越多、质量越高,算法方能更好地对哪一类广告会在特定时间与特定应用程序上被用户点击做出预测。随着信息科技的精进,智能手机从另一个视角出发,为行为定向广告提供了宝贵的用户信息——作为软件程序中的一项功能,地理围栏(Geofencing)可以运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或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限定地理边界。利用地理围栏,广告商可以根据手机用户当前所在的地理位置,向其发送此时此刻适用于该用户的定向广告。  19  所以,若下载了手电筒应用程序的手机用户晚上11点还在停车场摸索车钥匙,而广告网络和发布商手中掌握的数据显示他已经远远晚于往常的归家时间,那么它们可能会向其推送一则停车场附近的快餐店广告,以方便他们寻得地方充饥。

黄金海岸线科技公司的行为绝非个例。2010年,一项针对美国前50个用户访问量最高网站(在当时,这些网站的总体访问量占到了全体美国人网站访问量的40%)的调查表明,平均每家网站“在访问者的计算机上安装了64个数据追踪工具。同时,它们大多并未告知用户这一事实。有些网站甚至安装了上百个数据追踪工具”。  20

利用Cookies和其他方式展开数据追踪已成功令那些已成气候的广告网络平台得利。通常来讲,移动广告网络提供商已与那些广告发布商达成了合作协议。广告网络的规模越大,用户在浏览网页时接触到它的概率就越高,从而广告网络得以更好地用第三方Cookies追踪到用户的网络活动,以进一步完善它的用户数据库。  21  这就是超级平台的策略,它们通过搭建移动广告网络,进而与广告客户和发布商合力开展数据追踪与行为定向广告投放。

那么,用户的个人信息数据又会流向何处?另一项调查检视了上百个最受欢迎与新近上线的手机应用程序。  22  研究者想要找出这些应用程序的“朋友”——即它们会关联到的其他网站。结果显示,与这些应用程序关系最紧密的网站十之八九都缀有谷歌的域名。  23  这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域名是谷歌的数字广告管理平台Doubleclick。由此,这项调查得出结论:“虽然谷歌无法从安卓系统中直接获利(它向移动设备制造商发放的是开源许可证),但谷歌可以从安卓生态系统的广告业务中攫取丰厚回报。”  24  研究发现,“(1)大量应用程序(包括那些高评分的应有程序)都搭载了过多广告,这也说明或许用户并非如传言猜测的那般对广告敏感;(2)另外,大量应用程序都与在线数据追踪机构有过合作往来;(3)一些应用程序甚至曾与或者正在和那些被软件检测引擎识别为恶意软件的机构打交道”。  25

如果谷歌和黄金海岸线科技公司在展开用户数据追踪时是盟友,那么谁是它们的敌人——任何一家帮助用户阻挡不知情的数据跟踪和恶意广告的公司。这将我们引向了Disconnect的故事。



隐私保护软件的强势介入

Disconnect的联合创始人曾是谷歌的软件工程师。2010年,他因为一个契机了解到脸书平台上的小程序“在未经披露或用户许可的情况下,将用户的识别信息传送给了数十家广告商和线上数据追踪公司”。  26  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为谷歌的Chrome浏览器撰写了一个扩展程序,该扩展程序可以在不干扰用户登录脸书的前提下,阻隔第三方网站和脸书服务器的接口。  27  在两周的时间里,他的扩展程序收到了50,000次的下载量。  28  在意识到自己的雇主也是用户数据的收集者之后,他于2010年11月从谷歌离职,投身到互联网个人隐私保护事业中。  29

Disconnect为用户提供了多种个人隐私保护功能:向用户公开那些隐形的网络追踪工具与存在漏洞的隐私保护政策、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以及经隐私保护的搜索历史与浏览器服务。  30

与Brightest  Flashlight  Free不同,Disconnect既不会在暗地里追踪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也不会追踪用户的网络活动或将用户数据卖给广告客户和数据掮客。  31  事实上,Disconnect并不需要靠广告收入维持生计,它的盈利模式是向用户出售自己的服务。  32  虽然基础版的应用程序不向用户收费,但用户若想获得Pro版本,则需要花费40美元购买,至于其高级版本(premium  version)的资费则是50美元/年。  33

在成功发布自己的移动应用程序后,Disconnect于2014年8月26日收到了一封来自Google  Play商店团队的邮件。原来,谷歌以“该应用程序以未经授权的方式干扰或修改其他线上产品的设置”  34  为由,将Disconnect从Google  Play商店上强制下线。谷歌在邮件中警告该应用程序的开发者:


(我们)已保留了所有的违规行为记录。严重或反复违反应用商店开发者协议将导致您的开发人员账户被终止,并会触发相关调查与其他相关谷歌账户的终止。一旦您的账户被终止,用户付款将会停止,谷歌还会保留收回您以往的产品销售所得款项和其他相关收入的权利。  35


在Disconnect上线Google  Play商店的短短6天时间里,它的下载量多达5,000余次。  36  虽然其后谷歌曾短暂对其重新上架,但很快又将Discennect踢出了自己的线上商店。

Disconnect也不是没有试图遵循过谷歌的应用程序开发者协议。但在该应用程序开发者看来,谷歌的政策“含混不清”,令其有权可以将任何一个应用程序踢出局。  37  Disconnect的联合创始人称,“这就像是卡夫卡小说中的场景——你会因为自己不知情的原因而被踢出局或被逮捕”。  38  在这方面,Disconnect可不孤单。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谷歌也曾对其他阻挡广告植入的应用程序采取强制下架处理。  39  虽然谷歌的确驱逐了一些阻隔数据追踪的个人隐私保护应用程序,但它也并非“一刀切”式地将所有用户个人隐私保护的应用程序排除在外。  40

对于谷歌的举动,Disconnect也曾向欧盟投诉,指责谷歌滥用其市场主导地位。在它提交的多达95页的投诉书中,Disconnect质疑谷歌为何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安卓用户免于数据追踪。例如,谷歌的Chrome浏览器为何不向用户提供各家网站对用户“请勿跟踪”(Do  Not  Track)请求的执行情况说明,或出具它们对这条指令的解读与回应等详细信息。谷歌在自己的报告中也承认,“包括谷歌在内的大多数Web服务在收到用户的‘请勿跟踪’请求后,不会修正它们的行为或调整服务选项”。  41

Disconnect在投诉书中还提及了谷歌薄弱的隐私保护能力。虽然谷歌告诉用户它们可以选择关闭定向广告推送,但应用程序开发者却也不难绕过这些请求。  42  同时,谷歌的关闭定向广告功能只是限制了谷歌向用户投放基于用户“兴趣”的定向广告。勾选关闭并不能完全阻挡广告推送,用户还是会收到那些基于近期搜索记录和常用定位的广告推送。  43  还有几点值得说明:关闭定向广告无法阻挡其他第三方网站的针对用户兴趣的广告投放,也不能在用户使用其他浏览器或是其他设备时,自动扩展关闭定向广告功能的适用范畴。  44  所以说,用户需要在使用的全部互联网设备上逐一操作修改浏览器的设置。如果用户清除了浏览器上的Cookies,那么广告设置还需要重新勾选。  45  在Cookies技术不可用的情况下,关闭定向广告投放的操作同样无法奏效。  46  用户也不要天真地以为,关闭了定向广告投放,谷歌和其他公司就无法对自己进行数据追踪了。用户的“请勿追踪”请求只能在特定的条件下,拦截基于用户兴趣的广告投放行为。  47

站在谷歌的角度来讲,它认为这一指责毫无根据。Disconnect之所以被驱逐出安卓生态系统是因为它的服务令其他应用程序无法赚取合法收益。这种干扰侵犯了Google  Play商店的应用程序开发者协议[电子shu  分享shufoufou]。  48  谷歌还指出,尚有超过200个隐私保护应用程序仍在Google  Play商店里上架。  49

在谷歌将Disconect强制下架之后,安卓用户将无法再在Google  Play商店中搜索到这款应用程序,而那些购买了付费版本Disconnect的用户可就遭了秧。  50



威胁来自个人隐私保护技术

对于依赖用户数据追踪以及投放行为定向广告来维系生存的超级平台和应用程序开发者来说,线上隐私保护技术对它们简直就是一记重击。谷歌也不能幸免。

在2014年年度报告中,谷歌提及了种种可能对其业务模式、财务状况、业绩表现、现金流状况及其股价波动带来不利影响的风险,“新研发的广告拦截技术”位列其中。  51  按照谷歌对此的解释:


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可以阻止页面广告展示和让用户得以关闭广告追踪的工具……我们的收入大部分来自广告客户因广告展示而向我们支付的广告费。因此,这些技术和工具的出现将会对我们的广告呈现带来一定阻碍。  52


同样,脸书也向投资者发出警告,线上隐私保护技术的精进会对脸书的商业模式造成威胁。和谷歌一样,脸书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广告业务,并且呈逐年上升之势。2012年、2013年和2014年,这项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分别达到了84%、89%和92%。  53  由脸书识别出的诸多经营风险包括“用户选择关闭社交平台的广告推送或者特定的广告投放、停止或减少广告点击次数……以及新的广告拦截技术的层出不穷等”。  54

除了用户删除Cookies数据或者安装广告拦截工具等情形,在Coupons写给投资者的报告中,这家公司还指出,用户的默认隐私设置也可能给当前各大网站的盈利模式带来冲击:


当前,Safari浏览器已在默认情况下阻止第三方Cookies的植入;Firefox火狐浏览器的开发人员也宣布,下一代火狐浏览器会默认阻止第三方Cookies。其实,这种做法已经是网络浏览器的大势所趋。除非浏览器的默认设置被互联网用户操作更改,否则我们能在用户浏览器中安装的Cookies将会越来越少,这恐怕会对我们的业务产生不利影响。  55


所以,也难怪Disconnect会成为竞合场景中的众矢之的。它不愿意成为狮群中其他伙伴的帮凶——为了能在恰当位置和时点投放广告而追踪用户的网络活动和日常行为数据,并掌握消费者的口味、喜好和意图等个人信息。显然,Disconnect无意参与移动广告市场中互联网“友邻”之间的苟合。但当它选择成为互联网用户的伙伴时,这也无异于是与虎谋皮。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界定Disconnect?它究竟是互联网时代的圣人,还是谷歌口中的违反开发者协议的惯犯?如前所述,两者的纠纷仍在欧盟有关部门的审理中。直到2016年5月,这起纷争还没有一个定论。在事实尚未完全公开之前,这则故事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论调。我们的目的不是抹黑其中任何一方,而是用这起纠纷来说明互联网“友敌”关系的复杂性。

除了谷歌和Disconnect的龃龉,线上隐私保护在2015年8月再次成为互联网业内的焦点。当时,苹果宣布在移动设备上实施新的隐私保护功能。新版的iOS系统将首次允许iPhone和iPad用户下载用于拦截Safari浏览器上广告的应用程序。  56  谁承想,这样一个小小的隐私保护措施竟如此引人关注。而在此前,Mac电脑和MacBook笔记本用户就能够在设备上安装广告拦截器。对于移动设备的广告拦截工具,技术就摆在那里,市场需求也客观存在。更何况,在移动设备上实施广告拦截的重要性要远胜于个人计算机的同类做法。广告拦截技术可以“打扫干净”手机小屏幕上的凌乱,并且提高页面的加载速度、节省设备存储空间(有调查显示,拦截技术可以实现4倍的提速并释放53%的存储空间)。  57  遗憾的是,手机用户直到2015年才等到这两大超级平台中的一家对广告拦截技术的宽容。事实上,苹果的这一步转变走得相当谨慎。苹果设备上并不会事先预载广告拦截技术,手机用户需要找到并自行下载浏览器的广告拦截插件。苹果这招很妙。通过要求用户自行下载广告拦截插件,它在向广告客户和发布商传递出一个信号:只有相对较少的iPhone和iPad用户会选择下载插件,那些依赖广告收入的公司并不会受到直接冲击。



本章回顾

当我们在一场研讨会中提到Disconnect挑战谷歌的故事时,与会者中有人发问:“这不就像是女主人请了一个纵火犯来家里做客吗?”换句话讲,谷歌何苦在由广告收入与大数据分析的双轮驱动商业模式中招来了一个捣蛋鬼?法律应该惩罚这家不过是在保护自身商业利益不受侵害的超级平台吗?

答案将取决于不同人士对于竞争法的解读,以及特定行业的市场业态与结构。

对于这起事件,一定有人会站出来反对行政干预的介入,声称此举会阻碍市场竞争的活力并浇灭企业开展技术研发的热情。他们还可能援引一则1945年的判例。当时,在美国政府起诉美铝公司(Alcoa  Corporation)的垄断案件审理过程中,美铝公司宣称,“如果自己被视为拥有市场垄断地位,那么这也是靠踏实做事、提高生产效率,不断超越竞争对手才取得的商业成就”。  58  回归到谷歌与Disconnect的故事当中,即便谷歌拒绝了与Disconnect的交易,这也无可厚非,并非必然会招致政府干预。  59  独立应用程序开发者与运营商的生存之道在于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调动市场需求。需求的提振会令独立应用程序的议价能力提升,同时降低对超级平台的依存度。以脸书为例,它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已成长为一家超级平台。即便说独立应用程序开发者退出了市场,但政府与法院也难以判定这究竟是超级平台恃强凌弱的后果,还是自由市场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

支持政府干预的一方也有自己的一套说辞。它们侧重于强调超级平台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如果超级平台采取了削弱市场竞争的行动,那么势单力薄的独立应用程序开发者岂会是它们的对手。就算超级平台不会立即将独立应用程序踢出自己的生态系统,它也可以通过设置障碍降低应用程序接触用户的机会,从而逼得应用程序自行停止运营。按理说这就是一种对市场主导地位的滥用。20世纪90年代,当网景浏览器、办公软件WordPerfect、媒体播放器RealPlayer的软件开发者在生存的边缘与微软Windows系统展开搏杀时,我们已经见识过了这种实力悬殊的对决。在市场竞争机制中,我们既要关注垄断势力对消费者的直接伤害,更要落脚于垄断势力扭曲市场竞争机制并因此带给消费者的间接伤害。  60  如果拥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商家正在碾压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的同业对手与创新者,那么行政干预便需要果断出手。

当超级平台钳制住了独立应用程序开发者的供氧系统时,不得不说后者正在一个危机四伏的境地中艰难生存。一旦独立应用程序选择与超级平台为敌,超级平台势必会露出凶恶的面目,对其出手惩戒。如果独立应用程序挡住了超级平台和其他互联网伙伴的财路,它将无法在超级平台立足。

事实上,独立应用程序不要指望反垄断法可以保护它们免于超级平台的震慑。(至少在美国境内)超级平台对反垄断机构的执法者无所畏惧。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在总统竞选的过程中曾指责小布什政府“可能创下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最弱的反垄断执法纪录”。  61  奥巴马指出,“在过去7年时间里,布什政府麾下的司法部从未发起过一桩反垄断指控”。  62  就此,他向民众做出承诺,将“重振反垄断执法力度”并“强化对并购交易的审查”。  63  但一直到2016年,在奥巴马的第二个总统任期就要走向尾声之时,美国司法部也只发起过一桩反垄断指控。所以,外界同样对奥巴马政府的反垄断执法效果颇有微词。  64  客观来讲,不论是资金投入还是时间消耗,独立应用程序开发者和运营商均无力负担与超级平台的私人诉讼。即便他们有此决心,但法律审判的结果却无定数。即使胜诉,超级平台也有办法暗中报复。

对于独立应用程序来说,它们唯有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超越竞争对手,才能在互联网世界中赢得一席之地。但是,就在应用程序的用户数量和收入双升之时,它又一次闯入了超级平台的视线范围。几个选择摆在了独立应用程序开发者的面前:(1)投靠一家较为友善的超级平台,良禽择木而栖;(2)自我奋斗,跻身超级平台行列;(3)把自己的生意卖给超级平台,自此实现财务自由(这种选择比较可行且更具吸引力,就像谷歌收购在线地图公司Waze)。如果互联网独角兽公司能够在其估值的顶点与超级平台达成收购计划,如此一来的回报也不枉自己的辛勤付出。有了超级平台这个强大后台,应用程序开发者在自己的老行当里岂不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与之相反,那些没有接到超级平台抛出橄榄枝的行业领军者(如在线地图网站MapQuest)只得在超级平台的强势介入中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长远来看,竞合场景会滋养产业链条上的垂直兼并,此举也进一步壮大了超级平台的力量。在每一笔并购交易背后,更多的用户个人数据流向了超级平台的数据仓库。此外,由于竞合关系并不属于反垄断执法机构对市场竞争关系的常规界定范畴,这令超级平台的收购交易得以轻易地逃脱执法机构的审查。

由此说来,我们就越发对优步和Disconnect的未来命运感到好奇和捉摸不透。Disconnect是否会选择在超级平台之外的世界中夹缝生存?而这是否又会加深其他投资者投资隐私保护应用程序的顾虑?优步是会成长为一家超级平台还是被谷歌并购?又或者转投另一家平台的怀抱?再或者是无奈卷入互联网时代的洪流,加入MapQuest、WordPerfect、RealNetworks以及其他行业创新者的行列,最终被用户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