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 难懂的部分也可“跳读”

难懂的部分也可“跳读”




小说还好,一般的书里也有不少难以理解的内容。越有价值的书往往越难读懂,所以有时会犹豫该不该开始读。在这种时候,请不要犹豫,直接开始读吧。不妨事先做好需要花些时间的心理准备,使其成为生活中的固定节奏,一直坚持下去。

话虽如此,倘若不清楚如何去品味难懂的书,终归还是难以坚持的。因此,建议在开始阅读之前,弄清楚难懂的原因,确认是由于翻译不到位,还是内容本身过难。

若是前者,请放弃那本书,寻找其他译本。若是后者,可以事先阅读解说书籍,或选择附有注释的译本。多少掌握一些预备知识,即便是难懂的书,往往也能逐渐理解。

在此基础上,再去判断其难懂程度是否在可理解的范围内,若超出范围,则看是否由于自己的知识量不够所致。当然,就算有不理解的部分,也没必要过于自卑,此时可以优先选择跳读。

事实上,即便是大贤之作,也不乏内容混乱的例子。前文提及的长谷川宏,是翻译黑格尔著作的名家,据他所言,黑格尔作品中的某些部分,就存在思维混乱的现象,这也令其内容更难懂了。即使理解不了,也并非读者的责任。

所以,如果遇到不明白的部分,完全可以跳过去,先读能理解的部分。如此一来,回头再看难懂的部分,就能大概知道讲的是什么了。



有意设定“读书时间”


最近,智能手机似乎已迅速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各种软件程序繁多,用起来很花时间。

当然,这种轻松的娱乐未必能让自己进步。要想成长,还需要承担并忍受一定程度的负荷。从这一点上讲,读书令我们通过文字想象影像,学习贤人们的思想,可谓具有一定的训练效果。这恰恰是空手走在平坦路上与身背重负爬坡的区别。

智能手机很方便,也很好玩,但若是在上面花费太多的时间,就有些得不偿失了,还不如有意识地确保足够的读书时间。

例如,可以把晚十点半到睡前的这段时间定为读书时间,还可以在十点半就关闭手机和网络。最近很多人直到后半夜才睡觉,所以这样至少能确保两三个小时用来读书。

正如前文所述,我会把“想睡觉”之后的约一个小时用来读书。我也会看电视,但很多深夜节目并不需要一直盯着看,所以我会一边读书,一边偶尔瞥一眼电视。这就是我平时的读书方式。

在睡前定下读书时间,我会觉得这一天都过得特别有意义。如果读的是有趣的小说,更能获得“沉浸在美妙世界中”的满足感。如果当天没有读完,第二天夜里还能继续享受余下的乐趣。对我而言,所谓“丰富的生活”,就是指像这样在书的陪伴下度过的每一天。



坐车时、泡澡时……“随时随地均可读书”


当然,读书时间未必仅限于睡前。根据我以前读过的一篇采访报道,作家江国香织女士会在泡澡时读书,时间长达两个小时。我很惊讶,就问身边的人,结果发现,在浴室里待上近一个小时的女性并不罕见。时间如此之长,若是不带一本书或杂志进去,自然会无事可做。

我在浴室里尽管待不住两个小时,可也试过边泡澡边读书。前面提过“我人生中最棒的十本书”,这是连载于《周刊现代》的一份榜单,我对其中介绍的《印度夜曲》(Nocturn  Indien,安东尼奥·塔布其著)颇感兴趣,觉得这本书适合边泡澡边读,就把它带进了浴室。这是一本总页数不足二百页的短篇小说集,恰好适合泡在浴缸里阅读。

不过,那次尝试以后,我发现了几个问题。虽然胸部以下都能泡在热水里,但时间久了肩膀会冷,或许该盖上毛巾才对。此外,正如人们所说,补充水分是必不可少的。只要注意这几点,就能度过愉快的读书时间了,也完全有可能读完一整本书。

另外,我个人还建议有效利用咖啡馆。比如平日白天,利用吃完饭或坐车前的空暇时间,只要有个  15  分钟或  20  分钟,就可以跑去附近的咖啡馆(或更便宜的茶吧)。

要是拿出手机玩,这点儿时间一下子就会过去,所以最好事先下定决心,在咖啡馆里只看书。这样一来,即使时间很短,也能集中精神阅读。当然,倘若时间允许,读一个小时也是可以的。这样做肯定有益于读书习惯的培养。

尤其是买完书以后立刻顺路去咖啡馆,特别有效果。读书的兴致,在刚买完书的时候是最高的。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怎么能白白浪费掉呢?倘若买完书却置之不理,恐怕书就会被长久地遗忘在房间的某个角落。

假设买了三四本书,应该先把每本书大概浏览  10  分钟,达到能向别人讲清书中内容的状态。只要不是小说,这就有可能做到。做到这一步,就会忍不住想读其中的一本,于是开始冲刺。

无论如何,关键在于,先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读书的习惯。如果整整一天什么也不读,就相当于偷懒不参加智慧训练,大脑会变得迟钝,有时甚至还会退化。认识到这一点,应该就没问题了。



“输出”使书成为自身血肉


是否能把书的内容向别人说清楚


说到“读书”,其实是存在若干标准的。有时走马观花就算“读过了”,有时则会读得出神,记住每句话每个字。关键在于从中吸收了多少内容,这些内容又是什么样的。

“是否能把书的内容向别人说清楚”,是衡量标准之一。比如针对一本书,若能像大学讲义那样花一个多小时解说,就证明吸收度非常高。

然而,要读到这种程度,需要相应地花费大量时间,而且只要不是大学教师,发表成果的机会就很少。在这种情况下,标准不妨设定得再宽松些,比如“是否能把书的内容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向别人说清楚”。总之,应该围绕要旨来说明。

我很想试试最近刚读过的一本书,但这本书太难了。就算我拼命努力阅读,也经常做不到顺利解说,因为我不是记不住,就说明能力尚显不足。很遗憾,我不能将这本书认定为“读过”。

或许内容能在脑中积淀下来,但若找不到机会将其调取出来,那就跟塞在书架最里面从没读过没什么区别。这样一来,阅读所用的时间和劳力就白白浪费了。既然如此,倒不如从一开始就以“一两分钟讲清楚其内容”为前提,然后再开始阅读。

此外,还可以从一开始就假定好要述说的对象,例如,“我要把这段话讲给某某听”“某某肯定会对这段话深感共鸣”“这部分应该建议某某读一读”……像这样想象具体场景,读书的兴致就会愈发高涨。我在读到搞笑的地方,就会标记我原创的“爆笑符号”,再特意把这部分推荐给别人。

哪怕身边没有合适的对象,也不妨碍输出,只要在博客、推特等社交工具上稍微写写就行了。像  Mixi、Facebook  等半公开的网络环境,做起来或许更容易。在其中互相推荐好书,既能起到刺激作用,也能锻炼彼此的精神。如此轻松就能实现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如今真是一个好时代。



用“转换视角+引用”为交谈增光添彩


想让“输出阅读”变得更有效,需要满足两个要点。第一,讲述时不要采取俯瞰全局的角度,应该以自己的感性、体验为主体,比如自己对这本书的哪些地方感兴趣,对哪部分内容印象深刻。至于作品梗概或内容简介,只要看看各出版社提供的目录或网络信息就能知道。反正是自己说,不如加上自己的体会。留意这样的输出,也有助于强化记忆。

第二,在说明时尽量引用书的部分内容。记住这一点,读后的记忆和印象就会更容易被唤醒,也就是成为阅读的“证据”。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速读法。有些书没必要巨细无遗地统统看遍,这时就可以快速阅读,来不及反应的地方直接跳过即可。倘若遇到有趣的部分,就可以稍微放慢速度。

只要像这样反复进行快慢结合的阅读,就会逐渐变得能够通过直觉区分有趣的部分和无趣的部分了。这样一来,阅读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读书的兴致自然也会愈发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