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使人成长


是否心怀“贤者森林”


年轻人不喜欢被人说教。一旦被观念不同的人说“你现在这样可不行”,他们就会立刻堵住耳朵,拼命保护当前的自己,除了与周围同样性质的人接触以外,断绝任何外界往来。

毋庸多言,这种倾向当然是相当危险的。长此以往,不仅会妨碍正常交流,精神上也很难成长。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书读得不够。他们没有向身为外人的作者开放心灵、许其侵入并长驻的经验,所以无法摆脱唯我独尊的心态。

大学的存在,正是为了让年轻人接受这样的洗礼,通过读书了解到其他伟人的存在,即使偶见逆耳之言,仍能继续吸取精华。这样在不知不觉间,伟人就会成为自己的伙伴。

如此一本本地积累,终将在内心形成由其他人组成的郁郁葱葱的“森林”。这个世界对“大人”的定义标准,正是拥有这种心境的人。

我同别人交谈,就能大致看出对方读过多少书,心里有着怎样的“森林”。不单是我,企业招聘的面试官也一样。且不论应聘者是否懂得专业的理论知识,单看讲话水平和词汇多寡,就能判定其是否作假。如果应聘者向他人开放心灵的容许度、对他人的理解能力、对状况的把握能力有所欠缺,我想企业是不会乐意录用的。

当然,读书的价值不光体现在这样的实践部分。对于“人为何而活”这种本质问题,书也准备了极充实的答案。换言之,当你自觉即将陷入恐慌不安或虚无主义的时候,书能为你照亮出路。

至于具体方法,因作者而异。有人通过文学来讲述,也有人从科学的角度加以引导。以文学为例,它几乎从不会描述普通意义上的成功者的人生,往往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叙述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人生,聚焦于无关成败的部分,阐述其价值所在,或是向我们展示如流星般璀璨的短暂人生。

若能以这样的视角观察世界和人生,我们就能拥有充实丰盈的心境。



不读书不成人


所以我认为“不读书不成人”,尤其是对学生,我时常告诫他们,不是“读书比较好”,而是“不读书不行”。

可是,少有成年人会态度坚决地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很不可思议,也很不满。不知是否因为成年人本身就不读书,还是读过书却没有自信或并不重视的缘故,也有可能是想避免对孩子说重话,从而保全自己的地位。

我还经常听见有人说,“如果想查信息,上网比读书更容易,也更方便。”还有人堂而皇之地声称:“书只会碍事”“都什么年代了还看书”。然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其实在年轻时明明读过很多书,才打下了不错的基础,如今却贪图安逸,随波逐流,忘记了书的恩惠,甚至反过来恩将仇报。

至少在我看来,不读书是无法培养思考力的。毫不夸张地说,不读书的人生不叫人生。读过很多书的人,想必会在这一点上深有同感吧。既然如此,我们把读书的喜悦传达给那些没读过很多书的人,以及不了解将书中内容融为自身血肉这一过程的人,难道不是应尽的责任吗?

哲学家叔本华曾严厉地批评安逸的读书:“读书是让别人思考。”然而,这句话也是以自身必须读书为大前提的。在其著作《关于读书》中,还有“作品是作者精神的精华”的论述。他还指出,古典作品具有平抚心灵的力量。

古希腊、罗马的文学作品,是最好的精神清凉剂。哪怕只读半个钟头,精神也会即刻变得舒爽放松,心灵也会受到洗礼,变得澄澈而振奋,就如同冰凉的山泉水能让旅人迅速恢复精力。

“读书的人生”是不断前进的人生。

遇见好书后的喜悦,会持续激励我们。

读书的人肯定会觉得:“读过这本书的现在的人生,与没读过这本书的以前的人生,确实不一样。”

“永远心怀贤者森林”——请以这句话作为口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