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这样表达更高效 > 我们是如何影响听众的

我们是如何影响听众的




为了能够有效地影响和说服对方,我们通常需要利用语言文字来承载思想,但语言文字绝不仅仅是唯一的载体,优秀的表达者总是善于利用全部的可用资源来建立影响力甚至说服力。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7%,38%,55%,在沟通中,这三个数据是什么意思?

你可能听过,在沟通中,这组数据的意思是:我们信息的7%是通过语言文字传递出来的,38%是通过语气语调传递的,55%是通过肢体语言传递的。这种说法正确吗?我们先暂且不去讨论这种说法的对错,但语言文字(包括图像)、语气语调、肢体语言的确是人类表达思想、影响他人最常见的三种方式。

语言文字最常用,但不一定有效

至今还没有可信的证据表明,除了人类之外的动物能够使用语言进行交流,除了在类似《猩球崛起》这样的电影当中。不夸张地说,语言造就了人类以及人类社会,使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早已成为人类的本能。无论是口头表达、写文章还是制作幻灯片,无论是私下会谈还是公开演讲,都是在使用语言文字(包括图像)进行交流。但遗憾的是,有一个词叫谎言。很多时候表达者并不一定是在说谎,只不过出于某种特定的目的(比如害怕受惩罚),他的确会包装或者修饰自己的语言。

除此之外,许多时候还存在言外之意。中国人历来讲究“言有尽,意无穷”,很多意思不是字面的语言文字能够体现的。

“老公,听说今年冬天会很冷啊。”

“很冷?多穿点衣服啊!”

如果这位先生不是智商太低,那么他就是故意这么说的。太太希望的是买新衣服,而不是不懂得天冷要多穿衣服。我们都知道,言外之意往往要比字面意思更接近真相。

就算不是说谎或者没有言外之意,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词不达意——无法用语言来准确描述思想或者情感的情况。文学家是摆弄文字的高手,但就算是他们,也经常深感语言的苍白无力。语言文字虽然用得最多,但的确不能肯定地说,它就是最有效的表达方式。

语气语调体现情感

对比下面两句话:

“他真的很好!”

“他真的很好?”

试着把这两句话读出来,注意最后的标点符号,有什么差别吗?当然有,文字一个都没变,但是传递的信息已经截然不同了。你已经发现,相比语言文字,语气语调是能够直接体现情感的。同样一句话,使用不同的语气说出来,意思很可能大相径庭。

语气语调是人们内心情绪的直观反映,如果尾音上扬,听众会感觉到兴奋;如果语调低沉,听众会感觉到严肃。较快的语速比较容易激发听众的情绪,较慢的语速能够留给听众想象的空间。好的表达者总是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还利用语气语调来体现情感,这样传达的意思才更完整,情绪也更饱满。

肢体语言最有力

无声的抽泣往往比直白地告诉对方“我很难过”更让人动容,发自内心的欢笑也比面无表情地说“我很快乐”更能够感染对方。

交警指挥交通,通常不会用喉咙去喊,喊了司机也听不到,他们自有一套规范的肢体动作。很多时候,人们可能没有留意你在说什么,但是很容易看到你在做什么。因此,除了语言文字和语气语调之外,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传递信息的媒介,就是肢体语言(包括眼神、表情)。所有的动物都做动作,人类尤其如此。但我们通常意识不到自己动作的确切形式,比如你每次将十指交叉时总是有一个大拇指在上面,但是哪一个大拇指呢?是左手拇指还是右手拇指?对此,绝大多数人都不能有把握地说出,除非做一下,这仅仅是一个小小的例子。

灵活地把手和手臂作为“讲话时的辅助工具”曾被100多年前在伦敦出版的《良好社会习惯》(The  Habits  of  Good  Society)一书的作者斥为“粗俗不堪”。然而100多年前的人们也是会做手势的,今天这更成为一种常见的方式。人类为什么会有肢体动作?我们已经有一整套话语体系来表达幸福、快乐或者悲伤、难过,但我们并没有因此不再做出微笑咧嘴和流泪瘪嘴的动作。当语言没办法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又或者某种感受用语言来表达但力度还不够的时候,肢体语言就会粉墨登场了。

语言文字可以包装,语气也可以调整、控制,但肢体语言不能,它很难伪装,除非受过非常专业的训练,比如《007》系列电影中的詹姆斯·邦德。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在接受采访谈及莱文斯基[2]的话题时,就在用食指来回摩擦鼻翼。美国总统都需要接受专业公众表达的训练,但克林顿还是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手指。

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肢体语言及其含义。

头部姿势

(1)低头:对主题或者内容不感兴趣,也许在偷偷睡觉。

(2)抬头:对话题有兴趣或者表示支持态度。

(3)左顾右盼:对内容不感兴趣或者持否定态度。

腿部姿势

(1)二郎腿:同时两手交叉在胸,收缩肩膀,表示已经感到厌倦。

(2)跷腿:如果腿翘起一个角度,双手抱膝,则暗示他对你的观点有看法。

(3)收紧脚踝:说明他对听到的内容很恼火,在千方百计地控制自己。

手部姿势

(1)在耳朵部位搔痒或者轻揉耳朵:说明对方已不想再听你说下去。

(2)用手指轻轻触摸脖子:说明对方对你所说的持怀疑或不同意态度。

(3)把手放在脑袋后边:说明对方有意辩论。

(4)用手指敲击桌子:说明对方无聊或不耐烦。

(5)用手托腮,食指顶住太阳穴:说明对方在仔细斟酌你所说的话。

(6)用手托腮:一般说明对方觉得很无聊,想放松放松。

(7)轻轻抚摸下巴:说明对方在考虑做决定。

(8)手指握拳:说明对方情绪有些不佳。

回到本节最开始的那个问题:7%,38%,55%。在沟通中,这三个数据是什么意思?

20世纪60年代,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阿尔伯特·梅拉宾(Albert  Mehrabian)在人际沟通领域开展了研究。他发现,当人们表达一则信息时,如果讲话人的语调和肢体语言与信息不协调,这个信息就有可能被误解。据此,他提出了沟通中的7:38:55的说法,你可能听过这个说法。他告诉我们,在信息传递中,7%的信息是通过语言文字传递出来的,38%的信息是通过语气语调传递出来的,55%的信息是通过肢体语言传递出来的。其实这是有误解的,更为严谨的解释是,当语言文字、语气语调和肢体语言三者传递的信息不一致时,听众有比较大的概率(超过50%)会相信肢体语言传递的信息,而有最小的概率(小于10%)会相信语言文字传递的信息。但无论如何,优秀的表达者总是善于利用自己的每一项资源去表达思想、观点甚至情感。
要想有效地影响和说服对方,你就要对表达的思想坚信不疑,相信自己所说的话。如果不相信,你的动作就会显得尴尬和不自然。没有什么训练(除非你是训练有素的间谍或者精神病患者)能帮你掩饰言语和行为的不协调。如果不相信自己传达的信息,你的身体就无法勉强表现出相信这个信息的样子,听众毫无疑问也会察觉到。一旦听众察觉到你自己都不相信,很显然,他也不会相信。切记,表达不仅是信息的传递,也是情绪的影响、行为的鼓动,好的表达者总是善于利用各种方法来达成说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