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这样表达更高效 > 第9章 设计你的三幕故事

第9章 设计你的三幕故事




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杨万里

三幕式结构几乎影响了有戏剧记录以来所有的剧本创作,时至今日仍然是好莱坞商业影片最主流的叙事结构。它来源于剧场,包括铺陈、冲突、解决三个段落。这种叙事结构始于外在冲突,随着剧情的进展,主角和反派之间的冲突逐渐增强,最后到达高峰,主角赢反派输,故事告一段落(见图9-1)。

在图9-1中,有五个主要情节,分别是1B、2A、2B、2C和3A。比如,励志影片《当幸福来敲门》就是采用经典的三幕式结构来推进剧情的(见表9-1)。



图9-1 故事三幕式结构

表9-1 《当幸福来敲门》的三幕式结构表



三幕式结构虽然简单,但的确实用。虽然你的故事可能没这么复杂,比如没有2B和2C,也不会到剧场中进行演出或者拍成电影,但故事的结构都是共通的,你也可以用这种结构来构建自己的故事。



第一幕:三句话创造一个世界


有背景才有故事

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当老吕(王传君扮演)登门向程勇(徐峥扮演)求助时,观众都知道,因为这次求助,才有了后面所有的故事。没有这些背景信息,故事就没有由来,也就没有意义。

背景回答以下问题:①故事发生在何时、何地?②故事的主角是谁?③发生了什么?比如,你很容易从下面这几句话当中得出以上三个问题的答案。

1988年,在BBC的演播厅里,一位79岁的老人受邀参加一档节目。他平静地坐在观众席第一排,眯起眼睛,脸上没有多余的表情。突然,他身边的观众全都站起来,一齐望向他。

设计精巧的故事背景能够立刻抓住听众的兴趣,对听众产生吸引力。在上面的这个例子中,“观众全都站起来,一齐望向他”,听众都知道,这一定是出于某种原因,自然也就会想知道是什么“原因”,由此,吸引力就产生了,听众对后续的故事就会期待十足。要想吸引听众,故事的背景就需要精心设计。

虽然我们在小学里就学过,写记叙文(讲故事其实就是写记叙文)需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但遗憾的是,许多讲故事者对背景不够重视,甚至认为它可有可无。他们或许认为背景显而易见,听众应该早就知道;或者为了节约听众的时间,不想浪费哪怕一句话的说明解释;也可能认为听众最关注的是故事情节而非背景。但就算故事情节能够让天使流泪,至少也要让天使愿意听才行。

事实上,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忽略背景都会让故事变得似懂非懂甚至索然无味。除非你是非线性叙事的大师,否则,最好在故事的一开始就告知听众明确的背景。即使是那些大师,也不会让听众摸不着头脑,总是会将一些背景信息在一开始就提供给听众。

三句话创造一个世界

三点确定一个平面,同样,三个要素可以完整地定性一个事物。比如:

“一台/惠普/电脑”

“一本/心理学/书籍”

“一位老人/脸上/满是皱纹”

三个要素中少了任何一个,这个事物都不够准确、具体。对于故事而言,三个要素能够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背景。尤其是口述故事,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听众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仔细思考,因此更应该讲求背景的简洁明了。如果能用三句话囊括三个要素,并以此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背景,故事就成功了一半。例如:

1938年(时间)尼古拉斯·温顿(人物),还只是一个29岁的普通英国青年,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从死人堆里救出几百条生命(事件)!

告诉听众时间和地点

在故事的最开始就需要告诉听众,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今世界、历史时期还是假想的未来,或是时间的确不重要?跨度是多长?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理位置在哪里?哪座城市、哪条街道和哪栋楼房?这通常都很简短,不需要多长的语言。例如:

2009年8月5日,美联航UA888次航班缓缓地降落在加利福尼亚州。我又一次来到了这座再熟悉不过的港口城市——旧金山。

时间和地点是区别故事与其他叙述最重要的两个特征。明确的时间和地点给了听众明确的边界,听众会不由自主地进入这个边界中,它帮助讲故事者赢得听众,它也能够满足人们努力理解某件事而产生的好奇心。如果在故事的开始没有给出明确、具体的时间、地点,在内心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有的听众会打断讲故事的人,问类似“等一下,这是最近发生的吗”或“什么时候的事”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他们会一直想着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分散听众的注意力,直到得到问题的答案。

真实的背景信息还能瞬间提高故事的可信度。如果我说:“很久很久以前……”听众立刻就知道这是一个编造的故事,但如果我说:“上周五,在中山路步行街……”听众却会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其中的差别只不过是后者把时间和地点具体化了。很显然,听众不喜欢编造的故事,他们会觉得受到了操纵。

不但时间、地点需要具体、真实,而且应该把这些信息在开始的时候就告诉听众。对于直接从情节开始的故事,听众无法确定故事真实与否,他们会怀疑故事的真实性。“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无论这种怀疑是否宣之于口,都是客观存在的,这又一次证明了明确时间、地点的重要性。

如果是在写小说,就可以设置一些新奇的地点。比方说,情侣在“废弃铁道”边上约会要比坐在“餐厅”里吃饭更新奇、更有吸引力,因为听众被故事带到了远离日常生活的地方,这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但如果是口头表达,就只需要简单的一句话交代清楚就好了。

“1860年4月1日的一个下午,斯嘉丽同塔尔顿家的孪生兄弟斯图尔特和布伦特坐在她父亲的塔拉农场阴凉的走廊里。”

《乱世佳人》

好的故事总是让人感觉真实。如果故事是真实的,但听众感觉不真实,也没有任何意义。想要故事被人买单,就需要用真实的东西去打动他,体现真实性的第一步就是给出明确的时间、地点。

让主角尽早出场

这回答背景信息的第二个问题:故事的主角是谁?比如你听到有人的故事是这样开头的:

“上周三晚上,老王在准备休息的时候,电话响了……”

听到这里,你知道很可能老王就是主角,这个故事是老王经历的,是站在他的角度讲述的。如果你继续讲:

“上周三晚上,老王在准备休息的时候,电话响了。老王是一位销售员,电话是他的老客户刘总打来的……”

故事讲到这里,不但主角出场了,主角的“对手”也出场了。在很多小说或者电影中,最先出场的人物常常不是主角,比如《红楼梦》和《西游记》。但如果是口述《红楼梦》或者《西游记》,相信你也会在最开始介绍故事的主角。配角先登场的故事,通常人物关系比较复杂,复杂的故事并不适合口头传播,看看那些流传至今的寓言故事吧,人物都不多。

主角的出场亮相,可以给听众明确的信息,而不是让他们一直带着怀疑的心思去审视你的故事。听众最期待的是主角,而不是那些小角色,满足听众对主角的心理期待,就会赢得听众的好感,也在一开始就使故事聚焦。

有变化才有故事

这回答背景信息的第三个问题:发生了什么?

背景不是故事产生的原因,仅仅是背景而已。背景中的某些变化才是故事的起因,独立的时间、地点不具有任何故事性。如同上一章所讲的,“一条昏暗的街道”仅仅是一条街道而已,但“一条昏暗的街道,走过来一个人”就富有故事意味。这是因为,走过来的这个人突破了原有的故事背景,带来了某种变化,你预感到将有某些事情发生,故事也将由此开始。

变化是打破故事背景的某些事件。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程勇原本守着自己的情趣用品店,虽然日子过得很糟糕,但也没有改变的欲望。如果不是有人请他带药,他就会一直这么过下去,也就不会有后续的故事。于是,在这部电影中,“请他带药”就是一个变化事件,这个变化导致了后来的一系列事件。当然,并不一定只有具体可见的事件才是变化,有时候主角的某个念头也可以是变化,比如“某个午夜惊醒,下定决心辞职”。但无论如何,变化得打破原有的故事背景。

1.  变化让情节流动起来

悬疑小说家通常都是这方面的高手。

实在不好意思,又是一个非常没有新意的开始。电话铃响时,我还躺在被窝里。拿起黑色的话筒,值班刑警惊慌失措的声音立刻飞进我的耳中。

东野圭吾《名侦探的守则》第一章节选

虽然作者的第一句话是“实在是不好意思,又是一个非常没有新意的开始”,但真的没有新意吗?这不过是作者玩弄的一个小技巧罢了。虽然没有交代时间(因为这里时间不重要),但是背景所需要的其他元素全都具备。关键是“电话铃响”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对读者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我们都知道,一定有事发生,读者因此产生强烈的好奇:电话会带来什么消息?对后续故事的期待由此而生。经过“电话响起”(作者)——“发生了什么?”(读者)——“值班刑警惊慌失措的声音立刻飞进我的耳中”(作者)——“他说了什么?”(读者)这样的动感链条,读者一开始就感受到了情节的流动,读者的思想也会不自觉地随之移动,深陷其中。

变化带来动感,让情节流动起来,没有变化,故事就永远停留在背景当中。动感不需要一定以动作来呈现(虽然也可以),只要传达有事情要发生的感觉就可以。

上周五上午,我在小区门口的咖啡厅里备课的时候,进来了一对父女……

在这段描述当中,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出场人物。关键在于最后一句话:“进来了一对父女……”虽然完全没有说明这对父女之间发生了什么,但我们知道接下来一定会有某些事情发生,而且必定和这对父女有关。

2.  先有变化,再解释

在描述背景信息时,常见的错误是进行太多的说明解释,给出了太多的信息,这甚至是使情节拖沓的罪魁祸首。很多人总是先说明他认为读者需要知道的信息,接着才进入故事,但这并不好。说实话,虽然故事背景需要精心设计,但听故事的人一点也不关心背景,他们只关心角色的命运和故事情节。所以,先让情节流动起来,再解释。先带出行动中的角色,读者才会紧跟着行动的角色。随着故事的发展,在必要时分批丢一点信息出来,这才是最好的做法。如果请你来讲上面那个故事,你是会选择上面那个开场,还是下面这个呢?

我是一名自由职业者,所以有很多时间在家里工作。但家里有孩子,所以,有工作的时候,我比较喜欢去图书馆或者咖啡厅这样地方,这能让我集中精神。我们家小区门口正好有一个星巴克,我就经常去。上周五,我又在那里工作,差不多完成了,正准备收拾东西离开的时候,门被推开了,进来了一对父女……

老实讲,除了自己以外,不会有人在意你是不是自由职业者,也不会关心你家里有没有孩子,更不会关注你工作的场所,因为这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根本没有关系。听众关心的只是故事本身,以及和故事本身密切相关的信息,其他的对他们来说根本就不重要,他们也不想听。

即使有必要进行解释,也不要把角色过去的故事或者现在的状况全告诉读者。只需要告知必要的信息,剩下的继续神秘地隐藏,稍后可以揭露更多信息,但在合适的时机到来之前,先不要说出来。

尝试一下,仿照表9-2中的例子,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背景。

表9-2 背景设计表



“无中生有”不适合讲故事的领域,想要把读者带入故事当中,就需要提供具体的时间、地点,越具体就显得越真实,这和你所讲述的故事本身真实与否没有关系。尽早让你的主角出场,因为读者关心的不是讲故事的人,而是正在经历故事的人(如果故事讲得好,经历故事的人除了主角以外,还有听众本身)。最后,你得给听众一个继续听下去的理由,让他对故事有所期待,这就需要在背景中设计某种变化,交代故事的起因。比如,主角一直有一个梦想,要登上世界最高峰,但不付诸行动就没有故事,所以让他行动起来,开始登山吧。至此,故事的第一幕正式落幕,虽然篇幅不长,但非常重要,因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到了这里,主角已经没有办法回头了,但还有更长的路在等着他(见图9-2)。他即将进入篇幅最长的第二幕:故事的发展冲突。



图9-2 故事第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