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刻意观察:看透简单行为背后的复杂动机 > 第四章 感知觉(二)

第四章 感知觉(二)




UFO?多是一种错觉


UFO,全称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中文译作“不明飞行物”。说到它,大部分人不会陌生,而且很多人坚信自己看到过。其实,他们不是真正亲眼看到。科学证明,有人说见到过天外事物,不过大多是一种错觉。我们对“不明飞行物”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1947年,美国爱达荷州企业家兼飞行员肯尼思·阿诺德声称,他驾驶私人飞机穿越华盛顿州卡斯克德山脉时,突然发现机身左侧有闪烁的飞行物。他以为碰上了一架飞机,但与此同时,右侧又有9个圆形的奇特飞行物向雷尼尔山急速飞去。几天之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罗斯威尔发现坠毁的外星飞船。从此,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关注UFO的热潮,而且屡有奇异发现,此类报道、图片、视频不胜枚举。这些UFO都是地球人根本没有见过的,不是形状奇特,就是色彩诡谲。貌似可以得到肯定的答案:外星文明证据确凿地存在着。

像球状闪电、极光、海市蜃楼这样的天文现象和物理现象,也被当成不明飞行物。称之为不明飞行物,是因为对它们的奇幻之处难以给出明确的解释。不过,称为“高空不明物”更合适。因为从近几年的报道来看,几乎所有声称见到不明飞行物的人,其实只是见到某一物体悬在高空。也许它们有一点晃动,但是绝对谈不上“飞行”。回头想想肯尼思·阿诺德所谓的奇特飞行物“急速飞去”,其实也是值得怀疑的。因为飞机的速度也可以很快。高空不明物不一定是外星来的,绝大多数属于地球外层空间。我们的认识误区在哪里呢?在于把高空不明物和外星飞来物混淆了,不能说在地球上空的东西都是外星物体;我们又把外星飞来物和宇宙飞船相混淆,外星飞来物可以是宇宙飞船(如果有的话),也可以是其他物体。但是,几乎每个人一见到高空不明物,就会下意识地认定,那就是外星来的。三者在所指范围的大小顺序是:高空不明物>外星飞来物>宇宙飞船。

那么,为什么有人声称自己见到了外星物体呢?有人声称自己被外星人绑架过,又是怎么回事?外星文明存在与否,不是本书的考证范畴,我们只从心理角度来解答。在这一热潮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心理也是多样的。

首先,从当事者自身来看,他们可能根本没有看到UFO,只是当前的东西有些奇特,勾起了之前见到的某一事物,比如飞机倒影,或者其他事物的残留影像。这时候,他就会不自觉地拿它来覆盖当前景物,并称为UFO。每个人看到过的事物,都会在大脑留下印象。如果让我们主动回忆这些印象,可能无法办到,但它确实就留存在大脑里,可以被勾起。至于有人说他被外星人绑架过,甚至被送到手术台,情况也是如此,可能他当时进入幻觉,被童年时遭受虐待的景象笼罩了。

促成UFO说的,是人类的两个天性:一个是自我认可心理;一个是好奇心。我们从骨子里相信,任何现象都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解释。当以自己的知识和见识无法解释看到的事物时,我们更愿意借用UFO的说法,毕竟已经有先例了嘛。殊不知,UFO本义就是不明飞行物,他用一个自己认为清晰,但实际模糊的名词来解释自己模糊看到的东西。还有好奇心,对于人类,任何没有见过或少见的事物都是奇特的,都是神秘的。如果一个人有幸一睹外星物体,多少说明他的命运是非凡的。另外,还有很多坚信外星文明存在的人。就这样,我们是不自觉地被引到UFO上的。这种相信是盲目的。除此之外,当然也有故意炒作者,想引起群众关注。

再者,UFO说一经传出,必定迅速炸开,一时间尽人皆知。这又是为什么?这是从众心理在作怪。当事者转述给第二个人的时候,一定是异常激动,极其生动的;而接下来的人在转述的时候,更是会添油加醋、绘声绘色。本来还不十分确定是不是外星飞来物,到后面就是板上钉钉,没有任何怀疑了。一个人听了这么多人肯定的描述,尽管他未曾亲眼见到,也会深深相信,并继续传播。如果他又是外星文明崇拜者,说得就更逼真了。

可见UFO热多是心理错觉。不过,UFO存在与否是无关紧要的,现在有的科学家也在研究。是有还是没有,可以当成谈资,调剂生活,流传开来也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正确对待。



为什么人人都觉得自己独一无二?


所谓算命大师的灵验,只不过是我们对号入座。几乎每个人都相信自己的能力超出常人,自己独一无二。算命师利用这一点,无形地挖了几个坑,然后我们找合适自己的,跳进去。

一项调查显示,94%参与调查的人认为,他们的幽默感高出普通人的平均水平;80%的司机说,他们比一般的司机驾驶技术更娴熟(包括那些因交通事故躺在医院的司机)。人有时会高估自己,并相信别人也会高看自己,这叫作虚假同感偏差。人们读书时,时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写了一篇作文,自我感觉写得非常好,拿去给老师评阅,心想肯定会得一个优,结果只是获得了一个良。

我们的劳动成果在别人眼里不被赏识,不是因为别人不懂,而是我们为了保护自己,把它夸大了。然而,这种夸大也只是对别人而言,对自己就不是夸大。付出劳动之前,要完成到怎样的程度,自己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期待。当劳动结束时,自己如果满意,其成果一定与心中的期待完美相符,无可挑剔。如果不满意,自己会继续劳动,直到满意。但是,这个期待不是别人的期待。可能我们的劳动成果会高于或低于别人的期待。但他们在评价时,不是以我们为中心,而是站在旁边,所以更为冷静客观,好像是给我们“泼了一盆冷水”,其实更能反映我们的真实水平。

不仅在劳动成果上,在其他方面,也有虚假同感偏差。当给自己喜欢的同学投票时,就会觉得这位同学的票数肯定高,因为感觉别人也会投他一票。当自己读到一本励志书并自认为是最励志的书时,给朋友介绍,他可能会说:“哦,我看过了,里面大部分见解是对的,但是不深刻。”

除了虚假同感偏差,人还有一种独特性错觉,也叫自我本位偏见。它说的是,每个人都相信自己的命运、性格、审美、经历等与众不同。现在有一些流行词叫“撞衫”“撞脸”“撞机”,是说自己发现衣服、脸型、手机和别人的一模一样,有些不爽。可见,我们心里都渴望有天下无双的特殊性。

所有声称自己通过手相、面相、生辰八字知晓人的性格、命运、前生、来世的人,他们正是运用自我本位偏见和虚假同感效应给人造成他拥有知晓人性和过去的超自然能力的假象。

大部分人请人算命,都是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者感觉自己运气不好。所以算命的人会尽量说好话,我们想听什么,他们就说什么。他们的大部分说辞也都是含糊不清的,可以有多种解释。比如责任感强、待人友好,这样的性格几乎人人都可以有。如果一个人没有,受到这样的鼓励也会轻易相信自己有。同时,他们也会陈述缺点和不足,以显得真实。“你待人友善也有自己的原则,在某些关键问题上,你丝毫不会妥协。”如果初步判断一个人内向性格,他们会说:“你在外人面前表现很内向,但在熟悉之后就可以完全放开。”试问谁又不是这样呢?

他们从来不会把问题说得具体,这是在给自己留后路。最常见的掩饰方式是,扩大已经被认为有误的说辞的覆盖面,把柠檬变成柠檬水,用喻义对具体话语进行开脱。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不同于常人,优于常人。事实是,我们是几十亿人中平凡的一员,并且惊人地相似。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有时会不由自主地由心来主宰思想,容易冲动而被假象迷惑。

严格来说,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不过是在细节上的独特。虚假同感偏差需要及早修正,否则长此以往容易导致自恋、抑郁等心理问题。除了自己把握,还要注意其他影响虚假同感偏差的情况。第一,当外界归因强于内部归因时。比如一个人经常受到表扬,就可能会对自己有过高的期待,并认为他人也会有如此评价,最后大失所望。第二,当行为或者时间对于行为者特别重要时。第三,当一个人坚信自己的观点或非常确定某件事情处理结果时。这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但过于自信也会使偏差增大。第四,自己的地位或正常生活受到威胁时,虚假同感偏差会减弱。

我们要告诫自己,让所有人都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是永远不可能的。有时候,你做一件事,希望一万个人懂,到最后只有一个人懂,那也就足够了。而这个人,可能就是你自己。



心灵感应真的存在吗?


生活中,你肯定遇到过许多这样匪夷所思的巧合:

•  和朋友一起散步,嘴里正要哼唱一首歌,他竟然先唱出来了!

•  和同学刚谈起某人一句,他就出现了。于是你会说:“说曹操,曹操就到。”

•  情侣分别后,背向而走。你走了几步,一回头,发现对方也正在回头看自己。

•  正想喝酸奶,男朋友就从身后“变”出来了。

•  受伤的手指经常会被碰到。

•  成龙在电影《双龙会》里,泰山打架撞到铁门,他的双胞胎兄弟马勇在百里之外也胳膊疼。

以上种种现象,在第一次听说或见到时,确实很不可思议。那这是怎么回事呢?你肯定会说:心灵感应,思维同步,双胞胎就有这种现象啊。那么,人人具备这种能力吗?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可以用心灵感应给他下命令,使他和自己思维同步吗?答案是否定的。心灵感应不是一种能力,对陌生人几乎是无效的。如果有效,那纯属巧合。

其实,心灵感应的说法不过是自我说服而已,是不存在的。然而,不管科学研究如何证明,这一说法仍然被广泛认可,为何如此?这就缘于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感。关于这一点,心理学家已经有了很好的解释:“人类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斗争过程中,对未知的大自然和浩瀚的宇宙,产生了深深的恐惧。为了消除这种恐惧,人们企盼奇迹出现,来战胜自然,并且希望拥有创造奇迹的能力。”所以,我们更愿意相信,超出因果关系之外的事物是确实存在的。心灵感应就是其中一种。并且,我们很自然地把它当作一种能力。

如果真是能力,为什么它不可控?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巧合。形成这些神奇巧合的原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

从客观方面说,频繁出现偶然事件的唯一办法,就是大量随机事件的发生。这就像掷骰子,要想出现三个六,只能多投掷几次。心灵感应是两个人的事,这就要求他们的生活有大量交集。你会发现,心灵感应的奇妙现象在家人等关系亲密的人中出现得更多,因为他们曾经或现在朝夕相处。他们吃在一起,睡在一处,玩在一块,自然而然地对彼此的想法和行为习惯越来越熟悉。科学证明,精神可以反过来影响身体。两个人的想法越来越相似,共同点越来越多,大脑结构也会随之有所相似。所以,在面对外界刺激时会有异常一致的反应,或者出现思维同步。而双胞胎的大脑结构的相似程度本来就比一般人高,再加上他们有着共同的生长环境和教育环境,产生同步也就不稀奇了。

从主观方面说,除了上面说的自我说服,还有我们对外界事物的选择性感知。我们对众多随机事件都有各种各样的感知,但是只选择接受了特征鲜明的偶然事件。以“受伤的手指常被碰到”为例,因为它受伤了,本身就疼,我们对它的注意也比其他手指多很多,一碰到感觉就更鲜明了。其实碰到其他手指的总的机会,远比受伤的手指多,但是,即使碰到也无关痛痒,所以这些没有什么鲜明感受的偶然事件,被我们忽略或忘记了。累积多了,总是只留意受伤的手指,自然就会有“受伤的手指常被碰到”这样的规律。

所谓第六感,也是同样的道理。可能有人会问,同步是两个人的事,而第六感是自己对未来事情的预知,怎么会一样呢?事实上,第六感不一定都是对未来事情的预知,但一定是对远处某事的感应。它可以在事情发生之前、同时、之后产生,同时或事后产生的才是预感。最常见的第六感就是对坏事的神秘感应。然而,我们无法感应到发生在一个陌生人身上的事。因为第六感还是要基于对一个人的思维和习惯的了解。通常情况下,他就应该在某时某地做某事,如果没有,肯定有什么事耽误了,而这种耽误多是意外,甚至是事故。那么,怎么解释事前预感到的情况呢?原因是,我们对事情发生的环境也相当熟悉,如果有一点改变,或者完全是陌生的环境,我们内心自然会产生焦虑和恐惧。非常态的环境,也很容易使原先的事出现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但是,我们总是选择记住坏的。

一些预示性的梦,也属于心灵感应。这种梦常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完全全梦到将来会发生的事,而且这件事也确实一模一样地发生了;另一类是,梦中场景和未来事情发生的场景十分吻合。日常生活信息在我们脑海中大量累积,就会形成潜意识。潜意识是一种大脑察觉不到的思维活动,或者说还没有达到意识状态。大脑对某一事件的潜意识,却可以通过梦的形式察觉到,并做出反应。也就是说,做梦,可以使大脑感应到以前感应不到的事。当然,梦是复杂的,本节所叙,只是其中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