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刻意观察:看透简单行为背后的复杂动机 > 不是鬼压床,是“心压床”

不是鬼压床,是“心压床”




清晨,意识先清醒了,心里鼓励自己:“为了更好的明天,我要努力工作,快点起来!”想抬动胳膊的时候,却抬不起来;想转身,怎么也不能动弹。好紧张,好害怕,胸闷、惊恐、心跳加快,大喊救命,却听不到自己的声音。有什么东西压在我身上,真重!开始产生幻觉,呼吸越来越沉重,直到一点也动不了。绝望地再次睡去。过一会儿又睁开眼,这次可以动弹了。

这一番描述很多人不会陌生。没错,这就是所谓的鬼压床。鬼压床在医学上称为梦魇或睡眠瘫痪症,简称睡瘫,表现如上。我们想不通,好好的身体,为什么不听自己使唤了。当百思无解的时候,身边有同样经历的人说那是鬼压床,我们一下就明白了——对,就是那么回事!从此对鬼压床的说法深信不疑,并把这个“绝对真理”告诉有同样恐怖经历的人。

这种解释是反科学的。必须正确地认识它,才能免受其害,远离压床的“鬼魅”。

这个“鬼魅”就是我们的心。兴奋过度或精神过分紧张,都会引起睡瘫。它们会使大脑系统得不到充分休息,进而身体得不到充分休息。我们白天在重压之下工作一天,到晚上就会身心俱疲,此时要尽快入睡,以得到良好的调整和能量补充。如果经常缺乏睡眠,作息不规律,就可能会出现睡瘫。

焦虑、恐惧、兴奋等心理原因,最终要作用在生理方面。而生理方面直接出现偏差,也会导致睡瘫。老人出现睡瘫的概率大一些,这和他们的失眠症有关,也可能是鼾症。此外身体虚弱也是一个病因。睡眠环境差,比如枕头过高、被子太厚、睡姿不良、手压胸口,比较容易导致血流不畅,心脏和头部缺血,睡眠时就容易出现眩晕、心慌、胸部有压迫感、眼发黑、耳鸣和各种神经功能障碍。晚饭过饱、服用会引起低血压的奎尼丁、倒不过时差,这些也是睡瘫的隐患。

睡瘫是大脑神经中枢与运动神经中枢不同步苏醒造成的。在人类睡眠的五个阶段中,睡瘫一般出现在入睡期或做梦期,也是半清醒或准备苏醒的时候。因在做梦期出现的次数更多,所以也称为梦魇。我们都知道,人的身体活动受大脑支配,大脑通过神经信号与肢体连接。在做梦期,这一连接是暂时中断的,这是为了防止睡眠中的肢体把梦境反映到现实中,比如睡觉时蹬床、打人。当大脑已经从睡眠中苏醒过来,来不及与身体重新取得连接,身体就会比大脑醒得晚,此时人的意识清醒,身体却僵硬,半睡半醒,这就是睡瘫。身体醒不过来,就不能与大脑协调。此时肌肉张力最弱,不足以支持四肢动弹,所以想用力也无法用力。

心理学家认为,压力过大很容易引起神经紧张,焦虑和恐慌会使快速眼动期提前,出现睡瘫。所以,适时放松是避免睡瘫的有效办法。此外,要注意按时作息、适量饮食,枕头高度在8~12厘米最为合适。趴着睡或蒙头睡也容易遭遇睡瘫。原因在于,趴着睡血液流通不畅,身体陷入无知觉的状态;而蒙头睡,则会脑部缺氧。

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睡瘫。美国有调查显示,有40%~50%的人一生至少要遭遇一次睡瘫。一般在青少年中较为频繁,其中直接的生理原因、睡眠习惯等因素导致睡瘫的情况较多,普通成年人多是因为长期心理压力过大。

睡瘫很少会连续出现,也没有并发症。



小心!你可能在被催眠中


催眠一直被当成一种非常奇特、高深的本领,其实它远没有电视上显得那么神秘。训练有术的话,你也可以学会催眠。而且在生活中,我们时常处在自我催眠的状态中,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罢了。

催眠状态是指被催眠对象受到视觉、听觉或触觉方面的刺激后,进入一种高度可暗示性的、半睡半醒的状态。而致使出现这种状态的技术,便称为催眠术。有趣的是,动物也可以被催眠。对于人而言,还可以通过言语暗示进入催眠状态。所谓高度可暗示性,可以这样理解:催眠状态中的人或动物,极易接受催眠师在知觉、记忆和控制方面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反应。在此状态下,人的自我主观意识极其微弱,潜意识特别活跃。因此其知觉、情感、思维、意志和行为等心理活动,都与催眠师的言行建立独特的单线联系,当然也就会对催眠师的指令“言听计从”。必须指出,催眠是一种近似睡眠而不同于睡眠的状态。事实上,催眠不能使人真正进入睡眠,否则被催眠者无法对任何暗示做出反应。

以上只是狭义上的催眠。说我们常常在自我催眠之中,就是从广义角度出发的。只要是由特殊刺激引起心理状态的改变,都可以称为催眠。或者说,我们的心理一旦适应了某种刺激,就进入催眠状态了。经常驾车的司机朋友肯定有这样的体会,驾驶时间一长,就会沉浸在单调的马达声中,如果不是看到道旁醒目的标志或者驶入弯道,就很容易发生车祸。其实这就是一种催眠。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就进入一定程度的催眠了。

有人说:“我这么聪明,怎么可能被催眠,只有那些智商低的人才会被催眠。”恰恰相反,越是高智商的人,越容易被催眠。能否被催眠,要看下列条件满不满足:

•  年轻,智商高,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容易集中注意力。

•  心情放松,依赖催眠师。

•  环境安静、舒适、温馨。

这只是被催眠的适宜条件。事实上,就算一个人并不十分具备被催眠的条件,只要催眠师付出足够努力,也可以将其催眠。米尔顿·艾瑞克森是一位催眠大师。他就可以成功催眠其他催眠师最终无法催眠的人。使用的方法是长时间无聊、重复的对话。这对催眠师来说,是很耗费精力的。

仍旧从广义上来讲,看看我们是怎样被铺天盖地的广告催眠的吧。广告的特点是强烈的视觉、听觉或记忆刺激。我们在地铁站等车,必然会看到夺目的墙面广告。你看,广告设计一定是给产品一个鲜明的特写,而且文字说明也会在颜色、大小、样式上差异化,最重要的,会有一个明星或权威人士在“体验或推荐”这一产品。也许你第一次看到时会说,这东西我根本不需要,这东西没有说的那么好。但是,长时间的刺激必然会改变你的评判机制。而你的评判机制一旦改变,就可能会诱发原本没有的需要。前些年某品牌有一则广告,其中将十二生肖,从鼠到猪,每个都重复三遍,隔几分钟就播一次。它就是在通过大量重复来催眠我们,而且是在我们清醒状态下。

如果有兴趣学习催眠术,可以先大致了解催眠的程序:

•  询问解疑。这一阶段是为了使求助者进入安全放松的状态。可以问他想通过催眠解决什么难题,也可以对催眠做个大致介绍。

•  诱导。催眠师大多只用语言引导,而并不都像电视上拿块怀表在患者眼前晃动。可以采用渐进放松法、眼睛凝视法、深呼吸法等。

•  深化催眠。

•  治疗。这是最精彩、最关键的一个阶段。催眠师不光要有扎实的心理治疗与精神病理学知识,还需要涉猎宗教、哲学等方面。

•  解除催眠。

目前,催眠疗法还饱受争议,但它也有一定的功用。利用催眠,可以辅助治疗一些疾病,包括神经障碍,比如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神经疾病,比如神经麻痹、偏头痛、失眠等;生理疾病,比如阳痿、早泄、性冷淡、神经性尿频、遗尿等。除了辅助治疗,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比如建立自信、减轻学习工作压力、消除焦虑和恐惧、强化运动效果等。

那么,我们对催眠都有哪些疑问和争议呢?这主要是从安全角度出发的,比如会不会醒不过来;完全被催眠师控制怎么办;暴露个人隐私怎么办;有没有副作用。用过图形处理软件的人都知道“蒙版”工具,催眠就是一块蒙版,被催眠者就是原图,施术者在蒙板上做一些像素的擦除和添加,都是为了使图片更美观,更符合要求。解除催眠就是除去蒙版。无法除去蒙版的现象是不存在的。催眠师肯定有他的职业道德,我们如要求助,就应用人不疑。至于会不会暴露隐私,即使你在催眠状态中,潜意识也可以选择保留。

我们自己也可以在广义上催眠他人。有一个笑话是这样的:面试官要求求职者用一种办法,让他使面试官终身不忘,于是求职者给了他一耳光。这是过分的,但对于面试官来说,是相当强烈的刺激,是催眠的开始。我们也可以在介绍自己时,重复自己的名字或与特点、能力相关的词,从而加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