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当爱变成了情感操纵 > 第一部分 以爱之名的操纵有哪些表现

第一部分 以爱之名的操纵有哪些表现




简介  隐形的情感操纵很难被意识到


一个普遍的问题

也许接下来描述的场景听起来会很熟悉:丈夫坚持女儿所有的学科都要拿到A,这让妻子很生气,但她又怀疑自己的愤怒是否合理。当她说考虑到女儿的能力水平与他提出的成绩期望可能不合理时,他回击道:“任何合格的父母不都希望孩子好好表现,取得成功吗?”这让她感觉反而是自己在无理取闹。事实上,每次夫妻两人就某些问题争辩时,不管结果如何,她总感觉自己是一个坏人。女儿最近暴露的问题比较多,当她建议最好寻求家庭咨询时,丈夫反驳道:“你是说我有精神病吗?”这让她后悔提出这一话题。每次她都试图坚持自己的观点,但最终总是屈服于他。有时候,她认为问题出在他身上,觉得他是一个自私、苛责、令人生畏、有极强控制欲的人。但是,他又是那样一个忠诚的丈夫、称职的持家者、受人尊敬的社区成员。不管怎样,她都不应该怨恨他。但是,她还是忍不住抱怨了。然后呢,她总是怀疑是否自己才是错的一方。

一位母亲拼命想理解女儿的行为,她认为一个年轻女孩除非在极度缺乏安全感、非常害怕和可能抑郁的情况下,才会威胁要离家出走,说出“每个人都恨我”“我希望我从未出生”这样的话。一方面,她眼里的女儿还是小时候那个未能如愿,就屏住呼吸直到脸色发青或大喊大闹的小女孩。毕竟,女儿仅在受到规则约束或试图想要得到什么时才会这样说、这样做。另一方面,她也有些犹疑,担心“如果女儿说的就是她的真实想法怎么办?”“如果我真的做了伤害女儿的事,我又没有意识到该怎么办?”她讨厌被女儿用威胁和情感牌左右的感觉,但又不能让女儿冒险受到可能的伤害——她能吗?毕竟,孩子们只有在真的感到不安或威胁时才会这样——应该是吧?

问题的核心

在初期阶段,受害者都不相信“直觉”,在不知不觉中沦为防守状态,但是他们会清晰地感到那个处于攻击地位的人就是操控者。一方面,他们感到别人试图战胜自己;另一方面,他们在当时又没有找到任何的客观证据支持他们的直觉。他们觉得,一定是自己精神错乱了才会这样想。

他们并没精神错乱。事实是,人们总是处于斗争状态,而控制型的人是以更加微妙和不易察觉的方式在斗争。当操控者利用别人占据上风时,受害者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卷入战争,直到失去大好形势才有所察觉。当你被操控,别人很有可能正在与你争夺地位、优势和利益,但在某种程度上,你很难轻易察觉这一切。隐性—攻击就是大多数控制型人格的核心特征。

人类攻击性的本质

斗争本能是生存本能的近亲。我们每个人都在奋力生存和发展,大多数人的斗争不是肢体上的暴力,也并非天生就有破坏性。一些理论家认为,只有当最基本的本能满足受阻时,我们的攻击本能才有可能以暴力的形式表达出来。也有专家提出,有少部分人有天生的甚至是暴力的攻击倾向,尽管在良性环境下也是如此。不管极端压力、遗传倾向、学习模式的强化或上述因素相结合是否足以导致暴力攻击行为的产生,多数理论家还是认为,攻击性和破坏性的暴力并不等同。在这本书中,攻击一词指的是为了个体生存、提升自我、追寻愉悦以及消除一切障碍坚持到底,而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有力抗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进行的斗争远比我们愿意承认的多得多,斗争的冲动是固有的和本能的。否认了本能的攻击性的人,要么从未目睹过两个孩子争夺同一玩具的场景,要么忘记了这一经典场景。斗争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尖锐的党派纷争为标志的代议政府,到竞争激烈的企业环境,再到对抗性的司法系统,太多的斗争交织在我们的社会结构中。我们在生活中也会起诉别人,与爱人离婚,争夺孩子的抚养权,竞争就业机会,争取在特定的目标、价值观、信仰和理想上压制别人。多年前,心理动力学理论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指出,我们也在努力维护个人的社会优越感。为了个人优势和社会福利,我们与他人争夺权力、声望和安全的社会“地位”。的确,我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抗争,可以说,人们不是在让世界充满爱,而更像是在这个世界发动种种战争。

斗争本身是无所谓错误或有害的,公开公平地为合理的需求进行斗争往往是必要的,也是具有建设性的。当我们为自身需求奋斗的同时又能尊重他人的权利和需求,照顾他们免受不必要的伤害,我们的行为可以被称为自信的行为,自信的行为是一种健康的和必要的人类行为。我们学着坚持追寻个人需求,克服病态的依赖性,变得自信和胜任,这些都是没有问题的。当我们的斗争是不必要的,也不管别人是否会受到影响时,这时我们的行为就很有可能被称为攻击性行为。在文明世界里,没有节制的斗争(攻击)一直是一个大问题。人类是一种具有攻击性的生物,这一事实并不是为了说明人性弱点或人性本恶。同卡尔·荣格(Carl  Jung)的人性观一样,我认为一个人不能“掌控”和约束自己的基本本能,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才是人性中恶的来源。

两种重要的攻击类型

接下来将讨论两种最基本的斗争类型:显性-攻击行为(overt-aggression)和隐性—攻击行为(covert-aggression)(除此之外还有反应性攻击、掠夺性攻击、工具性攻击)。当你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而且方法是公开的、直接的、明显的,那么你的行为就属于显性—攻击。当你的目标就是“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你为所欲为,支配或控制他人,而且用了微妙的、卑劣的、欺骗性的方式来掩饰你的真实意图,那么你的行为就属于隐性—攻击。隐藏明显的攻击意图,同时威胁别人后退、让步或放弃是一种强有力的操控策略。这也是为什么这些手段成为大多数隐性—攻击者操控人际关系的工具的原因。

隐性—攻击和被动—攻击

当人们试图描述隐性—攻击的时候,我经常听到人们把他们说成是在被动—攻击(passive-aggression)。隐性—攻击和被动—攻击都是间接的侵犯,但两者绝对不能等同。被动攻击,如字面所示,攻击形式是被动的。举个例子,发动被动形式的攻击就是在玩一个情绪“报复”的把戏,你会拒绝合作,以“沉默战术”应对一切,你会噘着嘴抱怨,故意“忘记”别人想要你做的事情,因为你就是在生气,就是不想对别人亲切示好。相比之下,隐性—攻击虽然隐蔽,但形式是活跃的。当一个人发动隐性—攻击时,他会用狡猾的、卑劣的手段获得所需,他操控他人的反应,同时将自己的攻击意图隐藏得天衣无缝。

隐性—攻击表现和隐性—攻击型人格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时不时地表现出某些隐性—攻击行为,但这并不说明我们就是隐性—攻击型或控制型人格。个人的人格由他的习惯性认知、自身与他人和世界的互动方式来定义。这是个人为处理各种情境或得到生活所需,而选择使用的独特的互动“风格”和相对根深蒂固的方式。某些攻击者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本质上是冷酷无情的,但是他们会掩饰其攻击性,甚至展现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极具魅力的外在形象。隐性—攻击者可以驾驭你思想的整个过程,并表现得不露声色。根据冷酷程度和病理学程度不同,隐性—攻击行为表现的程度也不同。但是,更极端的例子会有助于我们了解操控的一般过程,因此本书会特别关注一些严重的隐性—攻击性格障碍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