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当爱变成了情感操纵 > 性格障碍

性格障碍



·  焦虑在性格障碍形成的过程中作用弱化得多。性格障碍(character-disordered,  CDO)者缺乏足够的忧虑,也缺乏对个体不当行为模式的焦虑。

·  极端的性格障碍者可能根本就没有良知,大多数性格障碍者良知发育不良。

·  性格障碍者在体验真正的羞愧或内疚方面的能力不足。

·  发动防御机制更像是操控别人的一种有力措施,一种拒绝向社会要求让步的表现。

·  性格障碍者会进行印象管理,但在基本的人格表现上,他们还是本来的样子。

·  人格的问题往往源自自我和谐(性格障碍者喜欢自己的行为方式,尽管这会干扰到别人)。他们很少因自己的问题求助,而往往会给别人施压。

·  错误的思维模式/态度是性格障碍的外在行为问题背后的原因。

·  性格障碍者常常自尊心爆棚,他们膨胀的自我形象并不能补偿潜在的不满足。

·  性格障碍者不会因不良后果或社会谴责而止步不前。

·  性格障碍者的问题行为模式可能是习惯化和自动化的,但也是有意识的和经过深思熟虑的。

·  性格障碍者有足够的洞察力和意识,但是拒绝改变自己的态度和核心观念。性格障碍者不再需要洞察力,他们需要且能从中受益的是确定边界、当面对质以及纠正。认知—行为治疗方法是最合适的。

总之,无论从哪个维度,性格障碍和神经症都有很大区别。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性格障碍者与我们大多数人的思考方式都不同。近年来,研究人员已经开始意识到澄清这一事实的重要性。我们如何思考,我们相信什么,我们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行为表现。这也是近期研究宣称认知—行为疗法(直接对质错误的思维模式,加强改变思维和行为模式的意愿)是治疗性格障碍的方法之一的原因。

数年前,有人开始研究性格障碍者扭曲的思维模式,但仅专注于研究罪犯的思维模式。多年来,研究人员已经开始了解常见的性格障碍的思维模式,我也摘取了其中一些有问题的思维模式并进行了修改和添加,下面是简要总结的重要的几种:

·  自我中心思维(self-focused  /  centered  thinking)。这类性格障碍者往往只考虑自己,不会考虑他人的需要或者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这类思维导致的倾向就是自私自利,不承担社会责任。

·  占有思维(possessive  thinking)。这类思维将他人或他人的角色看成能使自己开心的所属物。性格障碍者将他人视为物品(物化),而不是拥有尊严、价值、权利和需求的个体。这类思维导致的结果就是占有、权力和物化倾向。

·  极端/非此即彼思维(extreme/  all-or-none  thinking)。此类性格障碍者往往会认为,如果他不能得到想要的一切,那就什么都不要。如果他不在巅峰,那就在谷底。如果有人不赞成他说的话,那就是不重视他的观点。这种思维使他难以获得平衡和调和,并助长了固执倾向。

·  利己思维(egomaniacal  thinking)。此类性格障碍者太高估自己,认为他理应获得想要的一切。他倾向于认为所有的一切都理应归自己所有,而不接受要通过努力获得想要的一切的观点。这种思维导致优越感、傲慢自大和追逐权力的倾向。

·  无耻思维(shameless  thinking)。此类性格障碍者缺乏健全的羞耻感。他不关心自己的行为展示了怎样的性格。如果有人揭发他的本性,他可能不好意思,但是被揭发的尴尬和对不道德行为的内疚不是一回事。无耻思维培养了一种厚颜无耻的倾向。

·  简易思维(quick  and  easy  thinking)。此类性格障碍者总是把事情想得简单。他乐于“哄骗”别人,讨厌付出努力或承担义务。这种思维会导致蔑视劳动和努力的倾向。

·  无罪思维(guiltless  thinking)。行动之前,他们从来不考虑对错,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对社会规范不管不顾。这种思维助长的是不负责任和反社会性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