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水平思考:如何开启创造力 > 10.暂缓判断

10.暂缓判断




思考的目的不是要做到正确,而是要有效。当然,有效也就意味着最终结果正确,但两者之间存在重要差别。正确的意思是从头到尾都正确,而有效只要求最终正确。

垂直思考要求从头到尾一直正确,每个思考阶段都要做出判断,思考者不能采取不正确的步骤,也不能接受不正确的信息编排。垂直思考是通过排除从而做出选择的过程。判断是排除的方法,而否定(“不”“不是”)是排除的工具。

水平思考允许思考者在过程中犯错,只要求最终结果正确。水平思考也允许思考者利用不正确的信息编排方式来启发正确的重组方式。因为思考者可能先从一个站不住脚的立场出发,最终才能找到一个站得住脚的立场。

水平思考关心的不是具体的信息编排,而是它最终能通向何方。所以水平思考者不会评判每一种信息编排,也不会只保留正确的编排,而是会暂缓一段时间,等稍后再做出判断。这并不是不带判断地做事,而是推迟到后续环节再做判断。

从过程看,水平思考的重点是改变,不要求任何证据支持。也就是说,水平思考看重的不是某个具体模式的正确性,而是这一模式在启发新模式方面的作用。

目前介绍的其他水平思考过程也没有任何“不合情理”之处,但暂缓判断的要求与垂直思考有着根本差别,所以更难理解。

要求时刻正确是教育的基础条件。整个教育过程传授的都是正确的事实、基于正确事实的正确推论,以及得出推论的正确方式。学员学的是如何对错误保持异常敏感,以保证正确;学的是如何在各个思考阶段都做出判断,之后根据这一判断否决一切不同观点;学的是如何表达“不对”“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事实不可能是这样的”“由A不可能得出B”“你这儿错了”“这种方法绝对行不通”“没理由这样做”等主张。这些是垂直思考的根本,是其高度有效的原因。有人想当然地认为光靠垂直思考就够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态度难免会埋下隐患,因为垂直思考一味地强调随时保持正确,创意与进步因此被拒之门外。

时刻保持正确的要求是阻挡新思路的最大障碍。只要想法足够多,即便其中一些是错的,也比时刻正确却什么想法都没有要好。

大脑本身是一个自我最大化的记忆系统。大脑活动要求我们必须利用启发性的信息编排来实现洞察力重组。在实践中,推迟判断就可以满足这一要求。我们只要等到在想法生成阶段之后的想法选择阶段再做出判断就好了。大脑系统的性质决定了某一阶段的错误想法可能在后续阶段孕育出正确想法。李·德·弗雷斯特顺着电火花能改变燃气喷嘴反应的错误思路钻研,却发现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热离子阀门。马可尼从电波沿地球曲面传播的错误认知出发,却成功地将无线电波信号传过了大西洋。

要求时刻保持正确的主要隐患包括:

1.对思路本身正确但源于错误前提的想法抱有盲目的确信。

2.虽然从错误的想法中也能孕育出正确的想法(或有效的尝试),但前者的作用如果无法证明,可能早早就会被枪毙掉。

3.人们会满足于正确答案——一旦发现适当的方案,就不会继续寻找可能更好的方案。

4.过分注意时刻保持正确,会滋生因为担心犯错而畏首畏尾的心理。



延迟判断


水平思考流程有时会故意犯错,以启发对信息重新编排。我们将在后续章节探讨这一流程。本章考虑的内容只是简单地推迟判断,也就是不马上做出判断。在实践中,下述环节都可以做出判断。

1.关于某个信息领域是否与正在考虑的主题相关的判断,应该做出判断再发展观点。

2.关于个人在内在思考过程中产生的某一观点的正确性的判断,剔除这样的观点而不是探索。

3.在与他人分享观点之前做出观点的正确性判断。

4.在拒绝承认或实际谴责对方观点时,应对他提出的观点进行判断。

从这个角度讲,判断、评估和批判的过程都很相似。推迟判断不仅意味着推迟谴责,还意味着推迟判断结果究竟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

推迟判断能造成以下结果:

1.任何想法都能存续更长时间,都能衍生出更多的想法。

2.其他人会分享被自己否决的想法,这些想法可能会对听者产生巨大的影响。

3.我们会接受他人想法的启发作用,而不是彻底地否定对方想法。

4.在现有参考框架下被判有误的想法能存续更长时间,最终证明参考框架本身需要调整。

图10-1中,A代表问题的起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考者先朝着K前进,但这个想法本身并不正确,所以被否决掉了。之后思考者开始朝C推进,但到了C之后就无路可走了。如果思考者到达K之后可以由此出发到达G,再由G到B,就可以找到解决方案了。一旦到了B,就能看到经由P到A的清晰路径了。

图10-1  推迟判断能帮助找到解决方案



实际应用


上文探讨了推迟判断原则。我们有必要简单地介绍这一原则的实际应用,因为只认可原则却从来不用对我们没有太大意义。在实践中,这一原则能指导下述行为。

1.思考者不急于判断或评估想法,也不将判断或评估视作最重要的处理方式,而是更倾向于慢慢探索想法。

2.有些想法一看就是错的,根本不需要深入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思考者会转而关注如何挖掘它的潜在用处,而不是纠结于它错误的原因。

3.思考者即便清楚地知道某个想法最终一定会被抛弃,还是会尽量推迟抛弃,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它的用处。

4.思考者不会强行推动想法朝判断的方向发展,他们只会将判断作为参考。

一只有漏洞的木桶装不了多少水。我们可以直接把它丢在一旁,也可以看它到底能装多少水。就算有洞,这只木桶到底还是能发挥一定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