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分解




水平思考的目的在于以不同方式看待事物、重组模式、生成更多方案。有些时候,只要有生成不同方案的意愿就足够了,因为它能让我们停下来多看一看,避免固守看待问题的明显方式,一条道走到黑。在四处观察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还有其他方式可供考虑。但有些时候,有生成不同方案的意愿还远远不够,因为意愿本身不能创造更多方案,我们还需要借助一些实际方法。同样的道理,激励他人寻找不同方案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有助于缓和固守某种特定观点的狂妄态度),但开发生成更多不同方案的方法同样重要。

在自我最大化的大脑记忆系统中,模式一旦形成就会不断扩大,可能通过延伸,也可能通过两个模式合二为一。模式不断扩大的这种趋势在语言方面表现得很明显。大脑将描述个体特征的词汇组合起来以描绘新情况。这种组合很快就会被贴上独立的语言标签,一个新的标准模式也就应运而生,新模式随后会得到独立应用,很少有人会再去追溯构成模式的原始特征。

模式整体性越强,重构的难度就越大。因此,如果多个模式组合成一个标准模式,要换一种崭新的方式来审视情况就变得更加困难。为降低重构难度,我们可以尝试回过头分析构成这一模式的子模式。直接给孩子拼装完毕的娃娃屋,孩子只能惊叹于娃娃屋现在的样子,拿过来直接玩,除此之外别无选择,但如果给孩子一箱积木,他就可以以不同方式拼装出各式各样的娃娃屋。

图13-1是一个L形的几何图形,要求将这一图形分成四份,每份的尺寸、形状和面积必须完全一致。我们通常会先尝试左侧的分割方式,这种方式显然不符合条件,因为拆分后的图形虽然形状相同,但尺寸不同。

正确答案如图13-1右侧所示,原始图形被分成四块L形图形。要得出答案,有一种简单的方法是先将原始图形分成三个正方形,再将每个正方形分成四份,也就是将整个形状分成十二份。这十二块图形再按三个一组(共四组)的方式组合,就能形成图中图形。

这样就能按要求将原始图形分成四份。

图13-1  L形图形的切分

前面出现过这样一道题目,要求将正方形分成尺寸、形状和面积完全相同的四份。最常见最明显的答案是正方形直接四等分。而有些人进一步将原始图形分成了十六个小正方形,然后再以各种新方式重新组合,最终实现将正方形四等分的目的。

从某个角度讲,语言的全部意义就是提供了各自独立的单元,这些单元能以不同方式、不同顺序进行组合。但很快,这些方式本身就被确定为固定单元,不再是其他单元的临时组合。

任何事物都可以先分解为部分,再以全新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最终达到重组的目的。



真的和假的分割方式


前文看似在建议读者将事物分割为组成部分再加以分析,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目的不是努力寻找事物真实的组成部分,而是创造组成部分。天然的或者说真实的分割方式通常不太有效,这是因为这样拆分而成的部分重新拼凑起来仍摆脱不了原始模式,因为原始模式一开始就是由这些部分组合而来的。以非天然的方式进行分割,往往更可能以新方式将单元组合起来。水平思考就是这样,我们的目的是寻找启发性的信息组合以推导出看待问题的新方式,而不是去发现原有的天然的方式。我们需要的只是让过程持续进行。为实现这一目的,任何形式的分割都是可接受的。

设计苹果采摘机的问题可以拆分为下述部分:

●够到苹果。

●找到苹果。

●摘下苹果。

●将苹果运到地面。

●保证苹果完好无损。

重新组合这些部分时,有人可能将够到苹果—找到苹果—摘下苹果组合在一起,然后用“晃动果树”来代表这个组合。接下来就只剩一个问题:如何完好无损地将苹果运往地面。还有人可能将“够到苹果”与“保证苹果完好无损地运往地面”这两个部分组合起来,设计出用来接住苹果的可升降帆布平台。

还有人可能以另一种方式来分解问题:

1.针对摘苹果这一问题,从树的角度能做些什么。

2.针对摘苹果这一问题,从果实角度能做些什么。

3.针对摘苹果这一问题,从机器的角度能做些什么。

从这一特定分解方式出发,就会设法以特定方式种植果树,以方便采摘。



完全分割与重合


既然分解的目的是打破固定模式的牢固整体,而不是提供描述性的分析,所以如果各部分未能覆盖整个状况是没关系的。我们只要能得到处理的素材,只要能重新组合信息以启发对原始模式的重构就够了。

同样的道理,分解出的各部分之间是否重合也不重要。分解得再不彻底,也比坐着苦想如何能彻底分解要好得多。

“公交车客运”问题可以分解如下:

1.路线选择。

2.发车频率。

3.便利程度。

4.选乘这一线路的乘客数量。

5.不同时间选乘该线路的乘客数量。

6.车辆大小。

7.经济效益与成本。

8.其他出行方式。

9.不得不选乘该线路的乘客数量以及运行后愿意选乘该线路的乘客数量。

很明显,分解而来的部分无法完全割离开来,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重合的。比如,便利程度与路线选择、发车频率,甚至车辆大小都有关系。经济效益与成本涉及选乘该线路的乘客人数、车辆大小及其他几个组成部分。



两分法


无论什么时候,遇上难以拆分的问题,都可以人为地将问题分解成两个单元或组成部分,这种方法通常都很有用。拆分而来的两部分再一分为二,以此类推,直到达到满意的数量为止,如图13-2所示。

图13-2  两分法

这种方法非常刻意,忽略了几个重要因素,但它的好处在于找两个组成部分比找几个部分要容易得多。两分法不是要将问题拆分成两个对等的部分,一分为二得来的两个部分无论多不对等都无所谓。分割方式也不必遵循事物天然的组成方式。拆分方式虽然刻意,但可能依然有效。

用两分法解决苹果采摘问题的过程如表13-1所示。

表13-1  用两分法解决苹果采摘问题

两分法实际上算不上技巧,只能说是用来引导解构情况的方法。



练习

分解

给学员布置一个题目,要求他们将题目进行分解。题目可以是设计项目、问题或任何具体的主题,推荐题目包括:

●港口轮船装货。

●餐厅用餐。

●捕鱼与卖鱼。

●组织足球联赛。

●修建桥梁。

●报纸。

将学员各自的分解清单收上来。如果有时间,就按最普遍的分解方式分析结果。如果没有时间,就将一份份清单读出来,着重评述最新颖的分解方式。

该练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展示方法的多样性或统一性。



重新组合


从上述练习(或特定培训课程)获得的清单中提炼出将题目分解成两三个组成部分的分割方式,要求学员将部分重新组合起来,以期形成看待问题的新方式。



找出分解部分


将学员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布置一个题目,要求学员依次找出分解部分,先由一个学员主动分享自己找到的部分,再由其他学员提出自己的意见。这个过程不断继续下去,直到不再有其他意见为止。学员找出的分解部分即使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也无妨。如果有学员看起来在照搬之前的发言,可以指出两者发言的相似性,并要求对方解释有何区别。区别即使站不住脚也无所谓,只要这位学员自己认为有差别就可以。



回推


这种练习更像游戏。将前面环节获得的组成部分清单分发给另一个小组,要求这一组的学员猜测被分解的题目是什么。将题目中的明显线索删去,用“空格”代替。

还有一种方法是给学员包含五个题目的清单,要求每个学员只分解其中一个题目,最后读出分解清单,要求其他学员猜测被分解的题目是五个题目中的哪一个。



两分法


给学员布置一个题目,要求用两分法分解,之后比较最终结果。可以迅速比较不同学员第一步分解而成的两个单元。这一练习能体现不同学员选用方法的多样性。



连续使用两分法


布置一个题目,要求一名学员将其分解为两个单元,再选出另一名学员进一步将分割而来的其中一个单元一分为二,依此类推。和其他练习环节不同,这一练习不是自愿贡献方案,而是学员被要求必须提供方案。这个练习是为了说明总有办法将题目一分为二,具体方式就是从题目中提取出一个单元,那么剩下的部分就是另一个单元了。



总结


分解看起来也就是直接的分析而已,但实际上两者强调的重点有很大差别。分解的目的并不是将问题全面拆分为真实的组成部分,而是要通过分解形成素材,以启发对原始问题的重建。也就是说,分解的重点在重建而不是解释。因此分解出的各部分不必完整,也不必按照问题天然的组成方式进行分解,因为我们看中的不是分解是否正确,而是分解能启发什么想法。分解的目的,就是避开固定模式整体上的局限性,以更具启发性的方式看待由若干组成部分组合而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