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 第一章 高手的心法

第一章 高手的心法





正念自控法


美国进化心理学家、科学作家罗伯特•赖特(RobertWright  )有本书叫《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赖特在书中提出,

人并没有单一的自我,大脑中至少有7个模块轮流控制我们的决定。

从这个框架出发,我们来看看励志和成功学的一个热门话题——自控。所谓“自控”就是能管住自己,去做“该做的事”,而不被短期诱惑所吸引。

传统上说“自控”“意志力”,都是用“理性”战胜“感情”——感情上我很想吃甜食,但是理性告诉我吃甜食对身体有害,所以我拒绝甜食。一  个著名的比方就是“象与骑象人”。人的感情好比是大象,而理性就像是驾驭大象的骑手。我们要做的,就是让骑象人控制大象。

还有一个常见的说法:人的自控力就像肌肉,越锻炼它,它就会变得越强。

这些说法,我自己以前写文章也讲过。但今天看来,它们可能都过时了。



买,还是不买

先来说一个实验。我们知道心理学家和行为经济学家的科研经费都相当有限,有时候做实验声称会给受试者奖励,结果也就奖励几元钱。但是在下面这个实验里,麻省理工学院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者,可是拿出真金白银来,想看看消费者到底怎么花钱。

实验中,研究者给每个受试者100美元,让他们到一个购物网站上,想买啥买啥——条件是,在受试者做决定时,研究者要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技术密切观察他们的大脑活动。

研究者发现,在一个人决定买与不买的过程中,人脑中的两个区域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一个区域是“伏隔核”,它的作用是提供愉悦感——当人预期能得到回报或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伏隔核就会变得活跃。实验结果表明,受试者面对一个商品时伏隔核越活跃,他就越可能买这个商品。

第二个区域是“岛叶”,它的作用和伏隔核正好相反,当人预期会感到痛苦或不愉快时,岛叶就会变得活跃。可想而知,岛叶越活跃,人就越不会买这个商品。

这个发现很有实用价值。试想一下,一个销售人员如果能时刻监控周围顾客的大脑活动,进行精准推销,岂不是可以少费很多口舌?

但问题是,如果一个人面对某个商品,既想买又不想买,那哪个区域活跃呢?答案是两个区域都活跃。一方面,这个商品能给他带来愉悦感,让他产生买的冲动;另一方面,他会犹豫买这个商品是不是浪费钱。

而最终要不要买,就得看伏隔核和岛叶这两个区域哪一个更活跃。这就非常有意思了。

理性对感情,还是感情对感情

人们购买商品的决策过程其实是两种感情的较量——正面感情超过了负面感情就买,反之就不买。这其实符合人脑的“模块说”,大脑随时被各个模块接管,谁的声音更大谁就做主——而每个模块,都是感情模块。决策,其实是感情和感情的竞争。

那理性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赖特说,理性的作用是给感情提供信息和辅助。

赖特举了一个例子。他特别喜欢吃巧克力,但他知道巧克力含糖量高,吃多了对身体不好。那当赖特纠结于要不要吃巧克力时,难道说“不吃”就是理性的,“吃”就是感情的吗?并非如此,其实两个声音都是感情的。

一个感情是想吃巧克力。它为了说服其他感情,会列举各种理性的理由——你一会儿不是还要工作吗?吃巧克力可以让你的精力更充沛。

但是不吃巧克力,也是一种感情,这个感情是想获得健康和长寿。这个感情也会列举理性理由,如巧克力吃多了身体会变胖。

也就是说,每一个感情模块都在使用理性来帮自己说话。理性,只不过是感情的武器。

一些心理学家赞成赖特的说法。哈佛大学的乔舒亚•格林(joshuaGreene  )教授认为,人所谓的抽象理性思维系统,位于大脑背外侧前额叶皮层——但这一皮层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正好和多巴胺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知道,多巴胺系统能够评价每件事情的价值有多大,提供快乐的回报。这就是说理性也是演化的产物,并不能完全摆脱动物性。

每个模块的工作方式都基于感情,各个模块都可以调用理性。我们的意识以为自己在做理性分析,其实意识只不过是在倾听各个模块用理性来为自己找理由而已。

我们的所有决策都是从感情开始的,以感情结束。理性只不过是感情的工具,感情才是真正的决策者。

如此说来,自控的关键就不是调动理性,而是调配感情。

自控的机制

以前说自控力是一种肌肉,越练越强。但仔细想想,这个比喻似乎有些问题。比如有个人一开始意志力很薄弱,喜欢喝酒,越喝越迷恋喝酒的感觉,最后无法自拔,那么显然他的“自控力肌肉”根本就没用上。如果自控力肌肉这么容易就用不上的话,自然选择为什么还要给大脑留下这个设定呢?

还有,生活中有些自控力很强的人,可能明明爱喝酒但知道喝酒误事,平时滴酒不沾——结果偶然遇到挫折,精神崩溃,喝了点酒,就“破功”了,变成一个嗜酒的人。这似乎也不对,照理来说,他练了那么久的自控力,肌肉应该很强才对,怎么一下子就没用了呢?

可见“肌肉说”不太可靠。而“模块说”则提出了另一种自控的理论。

我们大脑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各个模块感情力量强弱对比的结果。想要管住自己不吃巧克力,就应该让“不吃巧克力”这个模块变强。

而模块变强的机制则是增加“满足感”。比如这次“吃巧克力模块”战胜了别的模块,成功地让你吃到了巧克力,你马上就能获得一种快乐的满足感,那么下一次争论时,“吃巧克力模块”的力量就会更强,别的模块就更争不过它。

总结来说,这是一个“在争论中取胜获得快乐奖励—自身力量更强—下次争论更容易取胜”的过程。

快乐的感觉,正是自然选择最喜欢的激励手段。而这是一个正反馈循环。这就是为什么短期冲动总是难以克服,一次次的满足只会让它一次比一次强,你最后必须加大剂量才能让它满足,就好像吸毒。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个戒酒很长时间的人,偶尔喝一次酒就马上又想喝酒。因为他的喝酒模块并没有失去力量,只不过一直被压制而已。偶尔喝一次酒带来的巨大的满足感,就足以把它再次激活。

这也是为什么要引诱一个人去赌博,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幵始就让他赢,一次次的赢牌给他带来的刺激越来越大,他就很容易陷进去,难以自拔。

如此说来,最好的自控方法应该是打断正反馈,不让相关模块获得即时奖励和满足感。

这正是佛学的自控法。

正念自控法

正念自控法是耶鲁大学医学院的贾德森•布鲁尔(JudsonBrewer  )在研究中亲测有效的办法。布鲁尔找了一些烟民来做戒烟实验,他教给烟民们的方法,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正念冥想”。

布鲁尔的方法分四步,缩写为RAIN  :

(1)  识别感情(Recognizethefeeling  )。当你想抽烟时,你要意识到,

想吸烟是一个感情。

(2)  接受这个感情(Acceptthefeeling  )。不要把这个感情推开,要承认自己想吸烟,而且承认这是一个合理的感情。

(3)观摩研究这个感情(Investigatethefeeling  )。从旁观者的角度分析以下问题:这个感情的力量有多强?是你身体的哪个部分有吸烟的需求?这个感情有“颜色”吗?是什么“材质”的?当你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它时,就会发现这个感情不再是你的一部分了。你越分析它,它就离你越远。

(4)  分离(Non  -attachment  )。这样,你和这个感情就分开了,这时候你已经不想吸烟了。

冥想时,我们任凭各种情感在眼前经过但是不参与,练的就是这个功夫。

这个办法和“用意志力压制对抗”非常不一样。布鲁尔打了个比方。现在有个机关,只要老鼠一碰它,就能得到食物。老鼠就代表你的感情,机关就代表你是否接受这个感情。以前的意志力训练是推幵这只老鼠,不让它去触碰机关。而现在的正念方法是允许老鼠触碰机关,但是碰到机关后并没有食物给老鼠。感情出来了但是得不到回报,时间长了以后,这只老鼠也就不会再去碰机关了。

意志力方法是“对抗”,正念方法是“化解”。

实验结果是布鲁尔的方法比美国肺科协会推荐的传统戒烟方法更有效。

其实我们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是自控问题。比如你工作时爱走神,总想去看手机,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你先承认自己想看手机,然后闭上眼睛想想自己为什么想看,分析分析“看手机”这个感情到底是什么性质的……这样,你可能就不想看手机了,就可以回过头来继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