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 怎样“调控”快乐

怎样“调控”快乐




快乐总是短暂的。哪怕再愉快的事,如果没有变化,时间一长,我们也会觉得没意思。我们总是在寻求新的刺激、更加耸人听闻的东西、不一样的乐趣。

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早就明白这一点。罗伯特•赖特的《为什么佛学是真的》,就说过这个道理。快乐总是短暂的,这是自然选择的设定。只有让你得不到长久的快乐,你才永远有动力去寻找快乐,你才会为了生存和传播基因而一直努力奋斗。

面对这个设定,佛学的办法是别太把快乐当回事儿:短暂的快乐是幻觉,人活着是为了体验真实的世界。但如果我们就是想多体验一点快乐,该怎么办呢?

那就得研究一下快乐机制的底层原理了。

2017年3月15日,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英迪拉•拉曼(IndiraM  .Raman  )在《鹦鹉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不快乐是口感清洁剂》(UnhappinessIsaPalate  -Cleanser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说明了为什么快乐总是短暂的。

机制

研究人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心理学家把人的大脑当成一个黑匣子,从外面推测人是怎么想的,总结一些宏观的规律。脑神经科学家是把这个黑匣子打开,看看里面的结构,弄清楚电信号、化学过程等到底是怎么回事。心理学的规律不一定可靠,但如果脑神经科学家能找到底层的机制,那这个规律就算是坐实了。

对脑神经科学家来说,大脑要做的就是三件事:接收信息、分析信息、采取行动。这三个步骤都是由神经元控制的。拉曼这篇文章最出乎我意料的地方就在于限制快乐居然发生在接收信息这一步。

所谓接收信息,就是把外界的诸如声音、光、电、触觉这些物理信号变成大脑能理解的电信号。这个工作是由“转导蛋白质”完成的。转导蛋白质接收到外界的物理信号之后,会形成一个“离子通道”,带电离子的运动形成电信号,大脑神经元就接收这个电信号。

关键在于,离子通道对外界刺激的响应,并不是由外界刺激的强度所决定的,而是由外界刺激强度的改变所决定的。

也就是说,只要刺激一直存在,哪怕这个刺激比较大,离子通道也会慢慢关闭。只有当刺激发生改变,比如突然加强,或者从无到有的时候,离子通道才会产生响应。

这就有点像青蛙。我们知道青蛙看不见不动的东西,只有当一个东西动起来,青蛙才能看见。这当然是因为青蛙大脑的认知带宽实在有限,只能关注动的东西。人的视觉能力当然比青蛙强得多,但是底层原理差不多。

拉曼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厨房里有人正在炒菜,一个人正好从外面回来,一幵门会闻到很强烈的味道——但是炒菜的人因为一直都在厨房,并不会觉得味道有多重。再比如游泳,刚下水时感觉水特别凉,但是过一会儿就不觉得凉了。人对冰箱的感觉也是如此,有些冰箱会发出嗡嗡的声音,但是如果习惯了,你就感觉不到这个声音了。

脑神经学家把这个过程叫作“适应”(adaptation  )。从很明亮的室外走到房间里,你会觉得房间特别暗,但是待一会儿后就什么都能看清了——你的眼睛适应了房间里的亮度。

制造快乐的两种方法

哪怕刺激一直很强,时间长了你也会适应。刚幵始吸毒时人的反应都特别大,慢慢地,同样的剂量就不能让人满足了,必须加大剂量才行。当然我们都没有吸毒的体验,但是吃辣也是一样。第一次吃辣椒特别刺激,时间长了你就觉得辣椒放少了不行。

快乐是短暂的,不满足是长期的。这是一个无间道,你是在失望中追求偶尔的满足。要不怎么佛陀说这是“苦”呢。

连低等生物都是这样。拉曼说有一种动物叫海兔,你轻轻一碰它,它就有很大的反应。但是如果你一直不停地碰它,它就不敏感了。你就需要再加大力度,给它更强的刺激,它才会再反应。

老鼠也是如此。研究人员训练老鼠,为了让老鼠完成一些任务,就给它们食物作为奖励。一幵始老鼠都是给吃的就干活,后来发现一般的食物已经不能让老鼠努力工作了,得给好吃的食物才行。

但是研究者也做了一个任何人都能想到的改变。如果先把老鼠饿上一段时间,它还会不会挑食?不会。只要老鼠足够饿,它就愿意为任何食物而努力工作。

其实这个道理还是离子通道对刺激的变化做出的反应。从有食物到有更好吃的食物,这是一种变化;从不给食物到有食物,这也是一种变化。所以感受快乐的方法一共有两种:

(1)追求多样性。新奇的、不一样的刺激会让我们快乐。

(2)  追求间隔性。哪怕是以前经历过的刺激,如果间隔一段时间再出现,我们还是会感到快乐的。

拉曼最后给的建议是间隔。虽然我们大部分时间是不快乐的,但也正因为有了中间这些不快乐,我们才会感到快乐。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心理学家的研究方法虽然没有脑神经学家这么高级,但是心理学家对此也有洞见。

调控快乐

快乐是短暂的,这个道理其实人人都知道。经济学家称之为“边际效应递减”,心理学家也称其为“适应”(habituation  ),跟脑神经学家说的“adaptation  ”其实是一个意思。总而言之就是再好吃的东西一直吃,人也会觉得不好吃了。解决方法就是要么追求多样化,要么追求间隔。

十多年前有本书叫《撞上幸福》,作者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Gilbert  ),书中也提到了这一点。但是吉尔伯特有一个洞见。他说,这两招不要同时使用。没有间隔,你才需要考虑多样性;如果有时间间隔,就不需要再搞多样性了。

人们吃中餐一般都是几个人点一桌子菜一起吃,可是吃西餐通常都是每个人只吃自己点的一道菜,缺乏多样性,所以快乐更短暂。如果你昨天晚上在一家餐馆吃饭,今天晚上又来同一家,那么哪怕这家餐馆只有一道菜是你喜欢的,你今天也应该换一道菜,来点多样性。如果你是每个月才去一次这家餐馆,那你就应该每次都点最爱吃的那道菜。

这个建议和拉曼说的“不快乐是口感清洁剂”是一致的。以我之见,这就是我们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保持快乐的最佳方法。

快乐在今天这个世界是廉价的。设计电子游戏的人非常明白怎么让人快乐,他们最主要的手段就是第一个方法——多样性。游戏里会不断有新鲜的刺激,让你一直玩下去,乐此不疲。上网看微博、刷视频也是如此。这种电子化、工业化的刺激密集度比真实日常生活高太多了。没有人能抵抗这种快乐的吸引。

但是我注意到,这些娱乐项目有个本质的弱点。

设计者总是希望你一直留在他的产品里,所以他总是使用第一个制造快乐的方法。他负担不起第二个方法,也就是间隔。

所以在这个时代,间隔出来的快乐更稀缺,所以更宝贵。

这就意味着我们应该更多地使用间隔的方法对快乐进行调控。比如,再好吃的东西,也别一次吃太多;再好玩的游戏,也别无限制地玩。适可而止是为了长期的享受。而且这涉及生活的主动权:被多样性吸引是“被”吸引;间隔则总是你主动。

而第一个方法也有高级的用法。这就是要追求比较“深”的东西。搞学问,学科的道理越深越好,你每进一步都有新的刺激。做事业,目标越远大越好,这样你才能一直有新的挑战。这就是为什么对有使命感的人来说工作才是最大的快乐。

所以我们的快乐调控策略就是,浅的东西用间隔,而深的东西自带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