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 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一种风格

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一种风格




老一辈的人谈起学习来总爱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现在认同这句话的人好像已经很少了,没人以吃苦耐劳为荣。新一代更愿意追求“科学的”学习方法,认为学习这件事应该是快乐的,最好能寓教于乐,让每个人都能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

我听说美国医院有个说法——病人有“不疼的权利”:既然病人来医院了,那甭管用什么方法,先把疼痛给止住再说别的,动刀之前得先打麻药。这是一个充满现代感的权利。那学习这件事,学生是不是也有不疼的权利呢?

比如有种教育理念说,既然每个人的性格和喜好不同,就应该根据每个人的喜好量身定制学习方法。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学习,就好像选发型、时装和卡拉OK  歌曲的风格一样,不是很好吗?

现在有一个流行的学习风格分类模型叫VARK  (Visual  ,Aural  ,Read  /write  ,Kinesthetic  ,VARK  把学习风格分成四种:视觉、听觉、读写和动手实践),你可以到它的官网  [1]  测试一下自己喜欢的学习风格。如果是视觉型的,你可能喜欢用看图片的方式学习;听觉型的可能更愿意听老师讲;读写型的人爱用读书和记笔记的方法;动手实践型的人最爱做实验和演示。测试结果是学生们的确有不同的类型,还有的学生是混合型的。

这四种风格就像四个门派一样,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属不同的门派。世界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这多好啊。

好是好,但问题是,用自己喜欢的风格学习,是不是就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呢?

这个问题已经被人研究过很多年,结论是……否定的。2017年5月29日,《科学美国人》网站刊登了一篇研究综述  [2]  ,介绍了最新的研究结果。

以前关于学习风格的研究主要针对课堂教学,比如如果学生喜欢视觉化的教学,就专门给他视觉化的教育,这种方法已被证明并没什么好效果。现在网络教育越来越普及,很多时候是学生在家里自学,课堂教学可能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那就自学来说,跟学生喜好匹配的学习方法有没有好处呢?

答案……还是没好处。

这个研究是这样的。先用VARK  模型对学生进行测试,发现每个人的确都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如有的学生说自己最喜欢动手实践,但是他实际的学习过程里并没有多少动手实践。等于是这些人都在用自己不喜欢的方法学习。

但是有差不多1/3的学生,学习方法跟自己的喜好是匹配的。可以想见他们的学习过程肯定更愉快,那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不是比别人更好呢?并没有!虽然他们在用最喜欢的方法学习,可能很享受学习的过程,但并没有获得更好的成效。

看来,“享受”不等于就能学得更好。研究还发现,很多学生都喜欢的那些方法,恰恰对谁都没好处。比如把单词、公式、各种知识点做成卡片,没事儿拿出来翻看,人们认为这个方法有利于加强记忆。还有些学生喜欢用外部网站检索一些相关信息,按理说这有利于开阔视野。但是研究表明,这些方法的效果并不好。闪视卡片只是简单的重复,外部信息可能跟你要学的知识点关系没那么大——它们不能帮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那到底什么方法才是有效的?心理学家几十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真正有效的方法对每个人都有效,不管你喜不喜欢。

有效的方法可以归结为:

第一,要在学习时间上安排一定的间隔,不要突击学习。

这个间隔学习法的原理是人脑的“记忆曲线”。隔一段时间回想前面学过的,然后再学新的,这个方法最有利于记忆。

第二,在不同的场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同一个内容。

比如同一个知识点,在课堂上看老师演示一遍,这是视觉;回家自己精读课本,这是读写;下一堂课再动手操作一遍……这样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同一个内容,效果很好。

而且有些特定的内容适合特定的方法。我特地查了相关的研究  [3]  ,让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相匹配,而不是跟学生的喜好相匹配,才是科学的做法。

第三,要经常参加测验,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刻意练习的“反馈”。不测验,你就无法知道自己是不是真学会了。

第四,要把新学到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建立连接。

新旧知识连在一起,熟悉+意外,它才算是真正长在了你的大脑

之中。

这些方法并不神奇。没有用到什么高科技,也不需要家长和老师配合、一  惊一乍地给你演个节目才能让你学会一点知识。

但是这些方法不简单。而像什么闪视卡片,还有中国老师特别强调的工整漂亮的课堂笔记,则是简单、可操作、的确能证明你在学习、但实际上没什么用的方法。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方法也不好玩。

学习好的同学的学习方法都是相似的,学习不好的同学各有各的学习方法。

孩子需要玩,在玩的过程中能学到宝贵的技能。但学习可不全是玩。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如果想掌握一些高级技能,需要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并不好玩。

刻意练习要求重复训练。重复的东西不好玩,我们看小说、电影、电视剧,最不喜欢剧情重复。刻意练习时,你一直在遭遇挫折、在犯错误。你要不停地重复这个过程,直到真正学会为止。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这本书是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那时还没有“刻意练习”这个词,但是波兹曼的论述正好说到了点子上,简直振聋发聩。

波兹曼说,从来没有任何一位先贤说应该寓教于乐。教育哲学家从来都认为获得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耐力和汗水不可少。

波兹曼说,教育的目的,本来应该是摆脱现实的奴役!要想获得出

色的思辨能力,对年轻人来说绝非易事,这是异常艰苦卓绝的斗争。

关键词是“斗争”。学习是一场斗争。这个知识你不懂,这个技能你不会,这个现实你改变不了,那你怎么办?你得斗争啊!你以为看个电视纪录片、看个科幻电影、听一段故事掉几滴眼泪就算斗争了吗?

现在很多人把看电视当学习。电视节目不是让你学习用的。纪录片吸引观众的唯一办法是讲故事,用讲故事取代说理,用动之以情取代晓之以理。看完故事你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觉得很愉悦,你能记住一件新鲜事——但这跟真正的掌握是两码事。

寓教于乐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你喜欢愉快的学习过程,但你更喜欢获得真知。管用的方法不好玩,只有付出了努力和汗水,有过挣扎和斗争,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