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 后现代”的逻辑

后现代”的逻辑




“后现代”这个词的公众形象不算太好。恪守传统价值观的人士都反感后现代。如果说某个艺术品是后现代的,那基本就是说老百姓看不明白,也不是给老百姓看的。你可能还不知道,连科学界,最近几年都在向后现代宣战——说后现代混淆了真理和谬误,是科学的敌人。

那为什么还有人推崇后现代呢?难道那些人思想都另类吗?这篇文章我想用最简单的语言给你讲讲所谓“后现代”的逻辑。

后现代不是理论也不是方法,可以说是一种哲学,是一种思考世界的思维模式。要想理解后现代,咱们先说说什么叫“现代”。

启蒙

古人什么都可以信,通常没原则没理由,就算有原则有理由也是感情用事站不住脚的,是一种蒙昧的状态。

哲学家说的“现代”,特指18世纪启蒙运动以后。启蒙运动的关键词是“理性”。知识分子不再盲目相信什么东西,而是希望像数学一样一步一步地严格推导出各种结论。科学和现代哲学,就是这么产生的。

结果启蒙运动非常成功。人们就有了一个信念,认为人的理性完全可以掌握世界的真理。

比如你可以说所有的科学知识就是一套真理,就好像搭积木一样,被人类理性搭成一个大厦。有了这个大厦,我们就有了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地图和使用说明书。我们就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这是入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你甚至可以说,这才是文明的幵始。

但也仅仅是开始而已。

到底有没有绝对真理

启蒙是启蒙了,可是如果你相信学习了科学知识就等于掌握了绝对真理,你可能就误解了科学。人们很快就意识到,科学结论不等于真理。

比如过去人们都相信地心说,后来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两派争了个你死我活。其实你站在更高的高度看,日心说和地心说其实都是描写天体运行的理论模型而已。

到底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还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这完全取决于你站在哪个位置看。假定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这个说法就没毛病。

再比如引力,牛顿认为引力是一种超距作用,爱因斯坦说引力并不是什么“力”,而是空间的弯曲。那你能说牛顿错了吗?

这就是两个模型而已,哪个模型方便我们就用哪个模型。牛顿定律公式简单,一般用这个就行了,只不过它的适用范围不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广。

如果你说广义相对论才是真理,那么将来再有人提出适用范围更广

的引力理论,你该怎么评判呢?

尼采有感于这一点,提出根本不存在什么绝对的、客观的真理。人永远不可能理解客观世界。你的一切解释,都取决于你的视角,取决于你看到了多少,解释只不过是你主观的看法。

这就开启了后现代主义哲学。

注意,到这一步我们就知道了,后现代其实是一种进步,是高级的思维方式。

认为自己掌握了宇宙普遍真理的人,可能是最危险的人。单纯为了利益,根本不需要伤害很多人。而历史上有些人是为了某种主义、为了所谓的真理而随意摆弄别人的命运,甚至不惜杀戮,造成的危害极大。如果每个领导都是后现代主义者,不信什么真理,老老实实摸着石头过河,这个世界大概就不会有那么多悲剧。

但是后现代再往下发展,可就见仁见智了。

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化

后现代思潮继续发展,就出现了文化多元主义。

地球人曾经因为理念的冲突、文明的冲突大打出手。冷战以后,人们就想,既然没有绝对真理,我们为什么不能尊重所有的文化呢?

比如西方有歌剧,中国有京剧,谁能说京剧就不如歌剧?应该说它们都是宝贵的艺术!各种文明的习俗不一样,不能说现代欧洲人的生活习惯就先进,印度人的生活习惯就落后。文明应该一律平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各种文化都有各自的价值。

这就是多元。这是一种包容的心态。顺着这个思路,各国显然也有

权选择自己的制度。

可是有些文化互相之间有矛盾,该怎么办?后现代主义者建议,不要分辨对错,看看这些文化带给你的主观体验。

就像我们欣赏大专辩论赛,辩题是“人性本善”。到底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不是比赛的看点,评委不是根据哪方的答案正确来判断胜负的。辩论赛的看点是哪方话说得漂亮、道理讲得有趣、论证更具说服力。

也就是说,后现代是用审美取代对错。

现代艺术都有一个主题,你一看画作就能揣摩出画家的意图,你只能从画家的视角去看。而后现代的画作,可能根本就没有主题,画家到底想表现什么连画家自己都说不清楚——画家给你的建议是,你认为这幅画表现什么,它就是表现什么,这完全取决于你内心的感受。

多元化思想再往前走,就引起争议了。

对后现代主义的批评

后现代主义者没有立场。那请问,有些文化中还存在压迫女性的东西,这也是平等的吗?比如中国有些边远地区有在婚礼上闹新娘的习惯,有些闹法纯粹是调戏和侮辱,在“城里人”看来完全不能容忍,而当地人却说这是传统风俗。难道这样的风俗也应该尊重吗?

更重要的是对科学的态度。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没有客观真理,你跟他说一个科学知识,比如人是进化而来的,他会告诉你科学也是相对的,你那不过是一家之言。甚至有的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所谓科学其实是白人的东西,其他文明完全可以不接受科学。这难道也有道理吗?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人批评后现代。与其让人不分对错,还不如让人相信有客观真理。

如果我们的认知停在这里,那关于后现代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但是我读过一本书,普林斯顿大学哲学教授戴维•温伯格(DavidWeinberger  )《知识的边界》(  所尽如心心),这本书对后现代主义哲学有个更深入

的叙述。温伯格总结了一套逻辑,在我看来相当有道理。

后现代主义的真实逻辑

这套逻辑分五步。

第一,一切知识和体验都只是主观的解释。每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的视角,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你想的可能和别人想的不一样。

第二,你对世界的解释会受到你所处社会的历史文化的影响。

比如这里有棵树,在小孩看来,树是用来爬的;而在伐木工看来,树是一种木材。这是因为他们的工作性质、文化、见识不同。

第三,没有一个视角优于其他视角。

你不能说这棵树就是木材,小孩说爬树就是错的。孩子的视角和伐木工的视角各有各的道理,这两个视角是平等的。

第四,视角决定了“语境”,每个解释都在某个语境之下。

我们要讨论问题,得先问语境是什么。比如要讨论全球变暖,如果你的语境是科学,你想知道全球变暖到底是不是人为造成的,那你就要用科学方法判断,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但如果采用另一种视角,语境是中国会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吃亏,那就不是科学方法的问题了,而是政治问题。比如有人说全球变暖说明我们必须交易碳排放权,那你就可以说“不行”,这么做中国太吃亏了。

而两个不同语境的人争论问题就没有意义。就好像夫妻吵架,一个算经济账一个算感情账,根本说不到一块去。

从维特根斯坦以来的这一派哲学家,有一个重要洞见,那就是人的语言其实是一种非常无效的沟通工具。有太多默认的东西是不明说的,所以你很难分辨对方说这句话用的是什么语境。

第五,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在同一个语境之下,不同的解释有高低优劣之分。

比如考古挖掘出一个文物,我们想知道它的年代,那这就是一个有关客观事实的问题。在这个语境中,科学的解释就是最好的解释。你要是说:“不对,我昨晚做梦梦见它是宋朝的东西!”那你的解释就不如我的科学解释。

在我看来,理解了这五条逻辑,后现代主义就不会走向彻底的、不分对错的虚无主义。

比如全球变暖的问题,有个科学家说,根据科学研究,现在我们认为全球变暖有超过95%的可能性是由人类生产导致的,我们必须限制碳排放。

对这番话,如果你说:“哎呀,科学家都说了,我们必须听科学家的!”——那你就有点天真可爱一根筋了。

如果你的评价是科学的解释也不一定对一一我根本不相信什么科学解释!那你就是一个怀疑一切的虚无主义者,什么事也办不了。

那“好的”后现代主义者会怎么说呢?你可以说:“科学解释是我们所能得到的最好的事实判断,我姑且相信你们科学家的说法。但是全球变暖不仅仅是科学问题,还是政治和经济问题。”

总结来说,后现代主义并不是没有对错,而是先定视角,再在一个

特定语境之中分辨哪个更可能对,哪个更可能错。

最后,回顾本文的内容,你可能发现人的认知是分等级的:

第一级是古典,讲信仰、讲忠诚。

第二级是规代,讲理性、讲真理。

第三级是后现代,认为并不存在绝对的真理,讲多元化。

第四级是在后现代的基础之上,讲语境。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达到第四级。这是一个很高的级别,到了这个级别你可能会觉得前面那几个级别的人想问题想得都太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