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突破职业上升期 2年


恭喜你,如果你能够经历规划期、经历实习期、经历炼狱期,到了这个阶段,就像是爬到了一座山峰的山顶,能暂时喘口气了,然后也能看见眼前有许多接下来你需要攀爬的山峰。选择哪一座去克服,还是永远待在自己这一座的山顶,都是你需要考虑的问题。

不是每个职场人都能熬到这个时期的,有些人可能从未认真为自己做过职场规划,而有些人一辈子都在不同行业的炼狱期兜兜转转,不涅槃就不会有重生。这个阶段的职场人,最需要挑战的恐怕不是工作中的难题,而是去挑战在过去多年工作中形成固定思维形态的自己。如何清理自己的死角,去接纳更多的外界信息,重新认知自己的初心,显得尤为重要。我也选了几个困扰我的问题来举例。



因为自媒体的发达,我曾有一段时间拥有将近十个自媒体账号,每个平台都需要去经营、去更新。为了能被人看到,我曾花了很多时间去打理,最后才意识到“焦虑”带来的灾难。



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还是追逐当下的“好机会”


自从微博开通问答功能之后,我每天都能收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又因为工作太忙,很难在微博上一一作答,所以就想借着这篇文章来回答很多人问到的一个问题:



又是一年毕业季,我们刚毕业一定会走弯路。你工作了也会走弯路,能不能分享给我们一个你最近重新感悟到的原则——大概就是“原来真的是这么回事”那种?



这个问题很有趣,让我想了许久。这些年,我确实常常会迸发出一个念头:“这个道理我早就明白了,以前也坚持过,为什么现在又忽略了呢?”曾因为坚持某个原则而做出了一些成绩,却又因为“乱花渐欲迷人眼”而浪费了时间,丧失了专注,把自己折腾够呛之后才醒悟过来。

比如“做你真正感兴趣的,而不是为了抢机会”这个原则。

就拿公众号来说。一夜之间,周围的公司、朋友纷纷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公众号。一到公众号阅读高峰期(早、中、晚),朋友圈就甩出各种文章斗法。我的公众号就是在这样的压迫之中建立的。周围的人对我说:“你应该开一个公众号,现在正是好时机,写写你想写的,肯定效果不错。”

我开了,效果确实不错。很多文章发出去,(阅读量)24小时内就能破10万……但是,我真的很热爱每天推送内容这件事情吗?

因为这个公众号,我每天被困扰的时间无缘无故多了好几个小时。比如文章写得不错,但是阅读量很低,我觉得一定是标题起得不好;如果标题起得不错,但是阅读量还是很低,我觉得一定是排版让人没有转发朋友圈的欲望;如果效果依然不好,我就会觉得一定是内容出了问题,是不是应该多增加一些不一样的版块和内容……

因为一开始建立公众号就是想要“证明自己”,而不是“随心所欲”,公众号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我的一个巨大负担。

有时候写文章只要一个小时,但是起标题要两个小时,反问的、疑问的、排比的、耸人听闻的、挑战底线的、标题与内容完全无关的……朋友给我发了很多“公众号如何起标题”的攻略,那真是一门学问,我觉得自己必须花很多时间才能摸出一点儿门道吧。更何况,我妈常给我分享一些公众号的内容,那些标题真是让我自惭形秽。

难道只有我自己有这样的疑惑?我问了其他开公众号的朋友,也在观察很多每日更新的公众号,除了几个完完全全靠此创业的大号,很多公众号每日更新的内容标题一个比一个猛,内容一个比一个疲软,类似的标题翻来覆去地写。今天告诉你男人长不大要等,下星期告诉你男人长不大就让他去死……

看我如此焦虑,好朋友问:“你真的很想写公众号吗?”

我说:“不。只是觉得不写,好像就要被淘汰了。”

她问:“你有正经的工作,你有你热爱的写作,你有微博,你还想开个效果不错的公众号,即使你被公众号淘汰又能怎样呢?”

我和她的对话实在是太幼稚了,因为这个道理我大学就明白了,只是不知道为何,我工作十几年之后居然把它给忘记了——对哦,即使我被公众号淘汰又怎样呢?我不用再花时间想标题,不用为了写文章而挑战自己尚未想清楚的主题,不必逼自己对热门事件发表观点……于是,我在公众号推送了一段文字,大致的意思就是:“公众号我开始写流水账日记了,像当年的博客那样,没有好标题,没有好格式,不工整,也没啥价值观……”发出去之后,一个小时内公众号取关了两百多位网友。

我反而轻松了。

在写公众号的那段时日里,它确实强迫我写了很多东西。这些东西都是我想写的,只是它们都因此成了早产儿。有时候看着它们,我觉得总有遗憾,而这些遗憾和它们无关,和我对公众号的理解有关。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最好放在你擅长且感兴趣的事情上。

听说我决定不再刻意去经营公众号,有人觉得很遗憾,跟我说:“我们可以合作啊,我们派人来帮你吧。”

我拒绝了。

不是所有表面上看起来不错的事情都是好的,不是所有看起来有成效的事情都是适合你的。有些事情虽然有结果,但是让你不舒服,那不如把这些精力调整到别的事情上。

多做一些你感兴趣的事情吧,少做一些为了抢机会去做的事情。老被干扰,你会忘了自己最想做的是什么。



很多人说,一个人的人生不能全在工作上。乍一听,是对的,所以我们除了工作还要有更多精彩的生活,一点儿都没错。但是仔细想想,这种说法其实是把工作与生活完全对立了起来。工作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让生活变得更精彩的一部分,只有相互帮衬,工作能更好,人生也势必会更轻松才对。



工作已经这么忙了,每天还能有多少时间留给自己


最近有一个很大的觉醒,我突然发现,人生如果要变得更好的话,就必须解决自己人生中更多的难题(这真像句废话);而要解决更多的人生难题,最重要的是要有更多一整段的时间来思考。

重点不是一整段时间,而是一整段可以用来思考的时间。

这个区别就在于,时间我是大把大把地有,但是能让自己整个儿投入进去,不被别的事务打断,并且得出某种结论的时间,就需要很用力去寻找了。

我印象当中,有一些时间是能用来想很多东西的,并且都得到了很好的答案。比如多年前坐地铁转公交车上下班的日子,每天路上要花近五个小时。这几个小时,戴上耳机,进入地下通道,就成了汹涌人潮中的一分子。久了,你就发现无论是走动、站立、坐下、换站,都好像不费任何力气,真正花力气的反而是脑子里浮现出来的那些问题:


这个月存了5000块钱,什么时候才能存出房子的首付呢?

感觉现在领导有点儿不喜欢我,是我能力不够,还是做人有问题啊?

朋友说下个假期要一起出国,我到底有没有足够多的钱和兴趣参加?

有个嘉宾拒绝参加我的节目,我该用什么方法搞定他呢?

……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很同情自己。

外表看起来那么阳光的一个小伙子,怎么心里全是这些令人难过的事情啊。所以,我看见那些外表很有朝气的人,总是会存有同情心,觉得他们肯定和我一样。看见那些脸上很沮丧的人,就更为他们难过了。一个人要难过到什么地步,心里的色彩才会连主人都没发觉就全洇到脸上来了?

老家的朋友听说我每天有五个小时花在路上,很诧异,觉得生命怎么能这么浪费。我说我一点儿都没浪费,因为这几个小时的时间,我全用来思考和整理人生了。我越是认真解释,朋友越是觉得好笑,我也觉得自己很好笑。可能只有我这样愚笨的人,才需要这样的方法来让人生变得更好一点儿吧。

除了坐地铁的时间,我每天晚上还会花上一两个小时写日记。

写日记也没什么主题,想到什么写什么。久了就发现,那些让自己郁闷的事情,每次在写日记的时候,总是会得到一个出口。这个出口可能是答案,可能是方向,可能是让自己心情变得更好一点儿的理由。噢,原来令人快乐的东西是藏在文字里的,你不停地用文字挖啊挖啊,总会挖到一点儿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然后保存起来,随时都用得上。

后来有车了,花在路上的时间大大节省了。那时,我还有一点儿失落,虽然出行方便了许多,但损失的有意义的东西却不是一星半点儿。好在,很快地,开车时间也被我利用起来了,加上北京附赠的堵车时间,很多问题还是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来思考的。

总之,慢慢地,属于我自己的人生小规则出现了——每天花越多的时间思考问题,之后就会花越少的时间去修补问题,而做好一件事的效率也会高出很多倍。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除了正常的上班、交流,一个人待着的时候,我都努力让自己能随时进入“思考琐碎”的状态。但是,这个真的是太难了,比如村上春树说他跑步的时候都会思考些什么,于是我也学习着跑步,学习像他一样去思考。

十次跑步中,只有半次我的状态是不错的——就是可以忽略掉跑步带来的负担,剩下的九次半,我脑子里全部都是:

“好慢啊,我什么时候能跑完?”

“今天不跑五公里了,跑三公里算了吧。”

“前面那个人跑得好快哦,我根本就跑不过啊。算了,我根本就不适合跑步。”

跑步对我来说太难了,我拼尽全力,才能勉强将跑步这件事情做好,根本无法再分心去思考别的事情。后来,我就慢慢地放弃了跑步,我觉得这事太不适合我了。

在一部电视剧开拍之前的两天,我居然学会了游泳,而且我觉得游泳要比跑步更让我的身体觉得轻松一些。

然后,我就在剧组附近办了一张游泳卡,无论多晚,每天我必须游一个小时。

开始很多次游泳的时候,脑子里想的都是:“糟了,隔壁泳道那个人游得太好了,我跟他比就是一个傻子。算了,先等他走吧。”

或者是:“旁边那个人是在和我比赛吗?怎么我一开始,他也开始。不行,我不能输。”要么是:“啊,要游20个来回,真的好远啊。”(教练告诉我,25米长的池子每次起码要游20个来回,1000米为好。)

“怎么呼吸又不对了,我换一个姿势会不会更好?”

如果所有的想法能变成大泡沫字的话,我只需要游25米,整个游泳池就会被我奇奇怪怪的想法堆满……

突然有一天,游着游着,我就开始想关于电视剧的一些问题。想着想着,终于想出结果了。我超兴奋,然后猛地一看时间,我已经不知不觉游了10个来回了……天哪!我居然成功地把游泳时间转化成思考时间了。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分享这个经验: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更多的时间,用来向自己提问,向自己解答,自己与自己探索,整个人就不会显得那么浑浑噩噩,凡事心里都会有点儿数,人也会看起来更自信一点儿。

起码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每天开车去剧组的两个小时,游泳的一个小时,睡前躺在床上入梦的半个小时,都是能用来自己照顾自己的时间。

毕竟,我们在对别人负责之前,首先要学会的是对自己负责。



学会自我思考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别人说的都是对的吗?

有些知识付费专栏,被人讽刺得一文不值。当我真正去听了之后,觉得受益匪浅。有些书,被人贬得一塌糊涂,但我自己去读了,觉得相见恨晚。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很懊恼——为什么我之前会听信别人的看法呢?其实,多听别人的意见没错,但“别人”是谁很重要。我想了想,那些意见都来自网络,来自某些我并不觉得很有鉴赏力的人,反而我身边那些工作出色、人生“正向”的人只会积极推荐他们认为好的东西,很少去讽刺什么不好。可能这就是人的构成吧。比如说,那些市面上的励志书到底有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