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哲学启蒙系列 > Q1:我什么时候会成为大人?

Q1:我什么时候会成为大人?




孩子们总是会同时怀有“想要快快长大”和“不想长大”两种心理。“什么时候会成为大人”这个问题中,也一定包含了这样两种相互矛盾的心理。但是,想要成为什么,也就意味着不想成为什么吧。大人是凭什么被认为是“大人”的呢?这并不仅仅是年龄的问题,我们赋予了“大人”这一暧昧的词语怎样的内涵,怎样的心情呢?



熊野纯彦:

“大人就是怀着遥远的思念的存在。”


假设我们说“那个人是只猫”,因为主语是“人”,所以谁都知道说的是人的事。

人不是猫科动物,不能够整天躺着过日子,所以这句话说的大概是“那个人很任性”的意思。

大人、孩子,这些词语也有着与此相似却又有些微不同的、独特的用法。我们就从这一点开始思考吧。

例如,我们会指着一个四十多岁的“出色的”大人说“这家伙是个孩子”。相反,我们也对一个刚上初中的“真正的”孩子感慨“那孩子也长大成人了”。因为第二个例子关系到更多不得不回答的内容,所以我们在这里先来思考第一个场景。

说一个已经四十多岁的男人“是个孩子”时,可能存在各种原因,比如不好好工作,比如工作了但是不能承担起相应的工作责任,不能理解对方的心情等。虽然这么说并没有经过充分论证,但是至少当我们带着批评的意味说“是个孩子”的时候,这其中就包含着“任性”“只考虑自己”的意思。

事实上,孩子就是这样的。孩子有时候是“任性”的,有时候又是非常“残忍”的。因为孩子理所当然地不知道也认为没有必要知道“自己以外的事物”。

世上有和自己一样重要的东西、不可替代的事物、无法取代的人,知道这些大概是成为“大人”的开始吧。那些在此之前仅仅是“孩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幸福的”孩子的存在,不得不开始考虑自己以外的人、事、物,开始意识到世上存在和自己一样重要的,甚至是比自己更为重要的某些东西。

这个“某些东西”究竟是物,是事,是人,还是梦想?我们不知道具体是哪个,但是哪个都有可能吧。

再多说一句,这些可能只是一个开始。要成为真正的大人,必须要经历过对某个重要的、无法替代的事物的失去,对某些重要的东西的放弃。

此前还是“孩子”的人此时会感到“悲伤无助”“怀念不舍”。这种“悲伤无助”“怀念不舍”是孩子很难理解的情感,因为那是对想要得到却得不到、永远不会再回来的人、事、物的遥远的思念。



野矢茂树:

“有一种活法叫作成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孩子。”


有一个词叫作“独当一面”,指的是能够好好完成工作的人。还做不到的人会被认为不能独当一面。一般,我们说独当一面,指的都是大人,孩子们是被认为还不能够独当一面的。但是,“独当一面等于大人”这样的等式并不总是完全成立的。事实上,不能独当一面的大人也并不罕见。那么“独当一面的孩子”又如何呢?你认为这样的孩子存在吗?

话说回来,孩子究竟是什么呢?是指年纪小?确实,你们经常在这一意义上被称为“孩子”。但是我们也经常听到“返老还童”这样的说法,这时,孩子就不仅仅是年纪小的意思了,而是指年纪小的人身上最典型的、年长的人也会有的某种特征。

是指身体还未完全长大吗?但是我们也有“身体是大人,内心还是孩子”这样的说法。这里存在着与身体是否已经完全长大无关的,被称为“孩子”的某种特征。

那么这种特征究竟是什么呢?它在年纪小的人身上最具典型性,但是年纪大的人也会有,是一种“孩子”所具有的特征性的东西。

我想,是“游戏”。当然,大人也会玩游戏,但是孩子玩得更多。游戏是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在游戏中,即使失败也能一笑而过。在远离残酷现实的地方,不断地重复尝试,即使失败了也能付诸一笑,可以不断地进行挑战。这就是游戏。

同时,这也是所谓的走上社会之前的预演。孩子们相互做游戏,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之后,最终走向社会。走上社会之后,就需要对工作承担责任,就不能再以玩游戏的态度面对了。那个时候,你就成了大人。

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如果说对失败可以一笑置之将它看作游戏的话,为什么整个人生不可以是一场游戏呢?社会归根结底不也是由人组成的吗?如果是以这样带着距离的态度去看社会的话,那么整个社会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大大的游乐场。失败了,虽然很糟糕,但也仅此而已。以一种游戏的心态去看这个世界,去度过自己的人生,世上还可以有这样的活法。

我在最开始的时候说过“独当一面的孩子”这样听起来很奇怪的话,我想说的其实是那些将人生视作一场游戏的人。这些人往往以一种冷峻的眼光看待社会,但是他们又是在认真地生活着,正如你们在认真地玩着游戏。

孩子是从游戏走向社会成为大人的,但是在活法上,也有人从大人变回了孩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停留在孩子的阶段也是好的。但是,怎么说呢,要想成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孩子,首先必须要成为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