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哲学启蒙系列 > Q9:怎样才能与他人相互理解?

Q9:怎样才能与他人相互理解?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很难让其他人理解自己。相反,有时候又会觉得很难理解别人。这种时候我们发觉了什么呢?我们所遇到的这种困难究竟是什么呢?“相互理解”“理解”以及它们的含义、这种困难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就这样成了凝视自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一个窗口。我们不能自以为是地认为“反正人与人是不可能相互理解的”,就把这扇窗关上。



户田山和久:

“这个问题是不需要想的。”


接下来我要说的话可能会让一些人听了不太舒服,但是我还是决定说。关于这个问题,虽然大家似乎都认为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但是事实上并不是。它只是一个很无聊的问题。被这个问题困扰的人,首先已经在心里觉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其次,他们认为相互理解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这两个想法都是错的。接下来我就依次来解释一下。

首先,要理解他人的内心,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因为人就是这样的。在相关的实验,研究人员给小孩子看画并讲故事。“莎莉和安在一起玩。莎莉把球放进筐子里,走出了房间。莎莉不在的时候,安把球从筐子里拿出来放进了箱子里。然后,莎莉回来了。”提问:“莎莉想玩球了,她会去哪里找呢?”3岁以下的小孩回答的是“箱子”,4岁以上的小孩子就能够回答出来是“筐子”。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拥有了推测莎莉的内心,并预测莎莉的行为的能力了。这种能力的基础据说是天生的呢。

我这样说的话,可能会被人反驳吧。我想要与人相互理解的是深藏于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这样看来,我们拥有能够读取别人内心的能力,同时也会隐藏自己的想法。比如表面上还在跟人好商好量,其实内心已经怒不可遏了。但是,相互理解彼此内心深处的想法,真的是那么好的事情吗?

比如说欺凌。最让人厌恶的不就是那种可以抓住对方内心深处想法的阴险的欺凌吗?比如“大家都不理他的话,他就会伤心的”。而被欺凌的孩子之所以受伤,不正是因为被欺凌者抓住了他内心所想吗?所以,不能说相互理解内心所想这件事完全是一件好事吧。

不如说,心中藏着谁都不知道的想法这一点才更重要。因为这才是你的个性,你在谁都看不到的心灵深处孕育着自我。然后,通过向极少的一些人传达这个秘密的一部分,就构成了你身边那些深浅不一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们重视隐私的原因。你还认为大家都有心灵感应,能够看透对方所想的话,生活会更容易吗?

那么,为什么大家会认为相互理解是很重要的呢?那是因为“理解”还包含了另一层意思。假设你说了想要去A中学的理由,但是父母却说“明白了,但是不行”。这时候你就会想“他们不理解我的想法”。这个“理解”不是“知道”,而是“尊重”“允许”。这一意义上的“相互理解”才更重要吧。互不理解的人如何在相互不理解的情况下共存呢?我认为这个问题才更有思考的价值。



古庄真敬:

“两种相互理解的方法。”


我们在怎样的情况下会希望能够相互理解呢?

是当彼此有着某个共同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明确现在必须要做什么,哪些必须优先做,哪些可以延后去做的时候吗?如果围绕这些问题彼此判断一致就是“相互理解”的话,那么希望能够彼此相互理解的我们所期待的就是希望能够对不同时期的不同问题拥有相同的“答案”。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真正难的并不是拥有相同的答案,而是面对相同的“问题”。事实上,“问题”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几乎是一个人一个样,每个人主观关心的点、在意的点不同才使问题成了问题。因此,我们经常会碰上一些对问题(在我们看来已经是非常明确的问题)答非所问的人。事实上,这些人对我们认为“这是问题”的事情很有可能压根儿不认为是什么问题。当我们周围都是这样的人的时候,我们会感叹,会焦躁:“啊,为什么大家都不能理解呢?”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不客气地说,一个问题不管对自己来说是多么重要,那也只是对自己而言,而且也有可能只是由于自己的过分在意而产生的幻觉。原本就可能并不是真实存在的问题,当然也就不能期待他人对此的“回答”是相同的。

这么想的话,怎样才能“相互理解”这个问题最终就变成了怎样才能“共有”彼此的“在意之处”。但是,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我们经常容易陷入“在意别人能否理解自己的在意之处”(“对在意之处的在意”等于“在意的平方”),这样一来,问题就会变得更加复杂,只会陷入“自我意识”和“被认可的渴望”这一泥沼中。哎呀,这可就麻烦了啊。

虽然如此,但是根据我乐观的预测,穿过这个泥沼之后,将会看到明朗的晴空。那是产生与“拥有对问题的共同答案”不同的“相互理解”的希望。例如“你就是你,就那样存在于那里”,假如某一天我们彼此仅仅在这一点上能够“相互理解”,那就不是要求针对某个问题拥有共同的答案了吧?到了那个时候,或许我们就能彼此理解,善待对于每个人来说“自己的人生”是谁都无法分享的这一“难以分享之处”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