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哲学启蒙系列 > Q16:怎样才能待人亲切?

Q16:怎样才能待人亲切?




怎样才能待人亲切呢?事实上,这个问题比表面上看起来要难回答。因为妈妈生气了,所以不得不对妹妹亲切一点的哥哥,还不能说是“待人亲切”。亲切是与人的行为方式无关的,却与这个人的内心有关。徒有其表的亲切并不是真正的亲切。要真正做到亲切,人本身也必须是亲切的。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亲切的人呢?



斋藤庆典:

“你需要学会的是多为他人着想。”


我们经常被教育要待人亲切,要关爱他人,但是这究竟是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呢?我也跟你一样,对这个问题感到很困惑。如果有人说“多想想别人”,当然也会想,但是这和为他人着想似乎又有所不同。

想要关爱他人的人,是通过思考来找到能够为别人做的事情吗?如果是这样的话,直接等人说“你去给我做什么什么”不就行了吗?不能等别人这样说了之后再去做吗?你听到有人说“不可以这样”了吗?我们要怀着真诚,发自内心地亲切待人,要不等别人说,就自发地去做。

嗯,可是这样去要求人,不觉得有点奇怪吗?因为这是命令人、强制人去做自发的事情。一旦被强制,我们做事情就会失去自发性。不仅如此,而且还要求必须是满怀真诚的、发自内心的亲切,这就更是无稽之谈了。这不就是自欺欺人的“伪善”吗?

对于你的这些想法,我也深有同感。重要的是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别人解决这些困难,而不是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满怀真诚,是否亲切。即使是态度不大积极、不大乐意、不太情愿,这些还是应该去做的事情,不是吗?虽然我们不是总能够做到那些应该去做的事情。

我们是做不到独自一人生存的。如果只是一个人的话,我们就不可能出生,死了之后也需要有人处理后事。我们自己一个人能做的事情是很有限的,跟别人生活在一起才能做到的事情则数也数不清。为了保持这种与他人一起的生活,并使之顺利,就必须要有规则和礼貌。规则是指禁止损害共同生活的具体事项,一般都以“不可以……”的形式出现。

但是如果仅仅有规则,与他人的共同生活也不会那么顺畅。为了使共同生活更加丰富,就必须要更积极地构建与他人的关系。此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待事物。能够预想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对于他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与他人的关系,我认为这种技能就是礼貌。也就是说,礼貌的本质就是为他人着想。

希望不要把这种为他人着想与待人亲切、关爱他人混为一谈。因为这不是一种心理,也不是自发性的,而是在丰富的共同生活中必备的技能,是应当学会的事情。所以我们必须要具备的不是亲切,是为他人着想。

最后再多说一句。我并不是要否定待人亲切,如果你发自内心地想要对谁亲切,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这件事情之所以很好,是因为你自己想要这么做,即使帮不上对方什么忙。亲切是谁都不能要求,不能强制的,所以才很好。



渡边邦夫:

“亲切是自己的实力之印。”


随着经验和年龄的增长,很多东西看起来都会变得“亲切”。成长的环境也会改变人们对亲切的理解。此时此刻对这个人怎样做才是亲切的,这个问题必须要思考一下才能确定。像这样的事,小学生也都经历过。但是,如果是明确的“不亲切的事情”,则是不好的。而作为“不亲切”的事情的反面,一般大家会自然而然地认为“待人亲切”是一件有着积极意义的事情。我们认为待人亲切是“人心所向”。

待人亲切是很重要的,但是其表达方式却常常出现问题,这是为什么呢?难处在于,如果太过于追求待人亲切,看起来就很假,会被人认为是想出风头,多管闲事,但是如果没有这种意识的话,则会连朋友的大事都袖手旁观。当我们开始思考做些什么时,要做到亲切待人还是很难的。尤其是随着当时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变化,亲切待人这件事的含义也会有所变化。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知道,无关那些我们必须要记住的“礼貌”“道德”,此时自己的状态关系着亲切的内涵和分量——如果是这样的话,问题会出现在哪里呢?

问题在于,“做自己”和“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这两者的关系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紧密。我和你是不同的人,社会是包括了我们在内的大集体。但是,在我们的自我印象中,不在我们之外,而是在我们之内,就包含着“与别人的关系”或者“与社会的关系”这样微型的社会。这种自我印象像镜子一样映照出我们此前的行为。别人的这种自我印象,我们一般很难推测,但是一般认为通过其瞬间的态度和情感表现可以准确地反映出这个人是如何看待自己与周围人的。

只要不是那些把奉献自己作为目标的人,一般都不会把亲切待人作为自己做人的“一种准则”。但是,怎么过自己的人生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从结果来看,“不能亲切待人的人”,其人生是有缺陷的。我们做事的经验会在心中累积,产生出对自己和他人共同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新感受。因为在和别人的关系中,自己所做的事情会在自己心里留下某些东西。如果别人采取的是无所谓的、偷工减料的行为,那么心里就会养成偷工减料的习惯。不管是自我印象还是作为人的情感都会发生很大变化,而这些又会影响到行为。如果某个人明明可以出手帮助的,却袖手旁观,那么他并不是忽然变成这样的,而是从某个时候开始一直有着这样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如果某个人在和他人的接触中总是能够让自己的行为表现得更好,那是因为他从不采取轻视别人的态度,所以才使得他现在的想法和情感都如此丰富。

因此,能够亲切待人这一点会以某种间接的方式,在拥有各种目的的“人生意义”中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