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人类简史畅读系列 > 第119页

第119页



我们曾经说过移动距离和采集狩猎范围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把人类采集和狩猎的范围假设为一个圆的话,半径每增加一点,面积就会以几何倍数的比例增加很多。智人超长距离的奔跑天赋使得他们攫取食物的面积扩大了很多,如果在单位面积内,食物的分布是大体均匀的话,匮乏的压力便骤然减弱。实现这一切的前提之一就在于智人身体表面被大面积地褪去了毛发,进而可以高效地散热,使得体温不会持续升高而导致中暑。

正是匮乏的压力塑造了我们,使我们成为善于奔跑的裸猿。





人类祖先的肤色


人类永远无法真正战胜匮乏,因为当我们靠行为或性状应对了某一种匮乏压力后,另外一种匮乏压力便应运而生,继续纠缠我们,在褪去体毛这件事上也是如此。当体毛褪去之后,人的皮肤会直接暴露在阳光之下,于是两种新的匮乏便形成了,那就是叶酸和维生素D。

很多人会习惯性地认为,如今世界上的人类可以分为三种,即黑种人、黄种人和白种人。有的学者也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划分,除了黑、白、黄种人,还划分出了棕色人种和橙色人种。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尽管不同地区的人们在肤色和外观上有些许差异,但这仅仅是族群之间的差异,而不是生物学中物种之间的差异。今天,我们判断两个个体是否属于同一个生物物种时,通常会采用一个原则,就是看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即两个不同的物种之间是否可以繁育出有生育能力的后代。这话听起来有些拗口,我来举一个比较直观的例子:马和驴就属于典型的存在生殖隔离的物种。从外形上看,马和驴很相似,但通常来说,它们两者却很难繁育后代,即使它们生下了骡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骡子也是没有生育能力的(在历史中曾经出现过极个别骡子能生育的情况,但那是特例中的特例)。基于这点,我们可以判定马和驴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物种。

当今世界,无论是一般公众,还是从事专业研究工作的学者,从没听说过哪两个民族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目前的所有人都属于同一个生物种,即智人。有证据显示,当今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来自同一个起源地——非洲。

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会遇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既然目前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类物种,且各民族在肤色上有着很大的差异,那么在远古时期,人类的祖先到底有着什么样的肤色呢?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恐怕首先需要明确我们到底在谈论多久以前的事情。

我们已经了解到,人类学家通过对头虱和阴虱的分析,推测出我们的祖先大概在120万年前褪去了身上的体毛,这种进化虽然让我们可以更好地排汗,但也使我们的皮肤直接暴露在阳光之下。有学者从基因上推测,古人类在褪去体毛之前,隐藏在毛发之下的皮肤应该是浅色甚至是苍白色的,和今天的黑猩猩一样。但在体毛褪去以后,我们的肤色也就随之变深了,因为产生深色皮肤的突变基因被筛选了出来。

美国人类学家尼娜·G.雅布隆斯基(Nina  G.  Jablonski)曾经对人类的肤色演化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她发现,决定人类肤色深浅的直接因素其实是光照强度,更确切来说,是阳光中紫外线的强度。

在人的身体中有一种营养物质,被称为叶酸,这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当人体缺乏叶酸时,会感到疲劳无力、无精打采。更重要的是,缺乏叶酸对男性和女性的生殖系统都会造成消极影响。当男性体内缺乏叶酸时,精子的发育会放缓,一些叶酸抑制剂甚至被用作男性避孕药;而当孕妇缺乏叶酸时,其腹内胎儿的发育也会受阻,胎儿无脊髓甚至大脑发育不全的概率会大大提升。

那么,阳光究竟是如何作用于人的肤色的呢?有研究显示,如果一个人有着较浅的肤色,那么紫外线对他体内的叶酸水平就会造成强烈的影响,一个小时的猛烈日照足以使得其体内叶酸水平下降50%。在非洲那样强烈的日照环境下,浅肤色的人,无论男性和女性,都面临着严重的叶酸匮乏,男性会遇到精子活力下降的窘境,而孕妇则会产下畸形甚至夭折的孩子。可以说,在人类褪毛以后,肤色的深浅成为了一种直接影响生育能力和后代存活率的重要性状。因此,肤色受到了自然环境格外强烈的筛选。

为了适应叶酸的匮乏,智人进化出了深色的皮肤,因为皮肤中的黑色素可以有效地减弱阳光中的紫外线对叶酸的分解作用,以缓解叶酸在体内的匮乏。深色皮肤的男性可以“重振雄风”,而深色皮肤的女性生下健康后代的概率也更大。这让人类学家相信,我们的祖先起初由非洲大陆向外扩散时,应该是有着深色的皮肤的。

2014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为奴十二年》讲了一个原本有着自由身份的黑人被卖为奴隶,受尽各种屈辱、最终重获自由的故事。影片中的一个桥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白人奴隶主和他的白人雇工在黑奴问题上产生了争执,白人雇工表示,奴隶制是罪恶的,黑人应该享有自由。而白人奴隶主则傲慢地说,黑人怎么能算是人呢?你把黑人和白人放在一起比较,不就好像是把狒狒和人放在一起比较一样吗?

这种种族主义论调不仅邪恶而且愚蠢,践踏人类尊严是其邪恶的一面,而不知道人类发展历程则是其愚蠢的一面。人类学告诉我们,即便是这个傲慢的白人奴隶主,如果往前追溯其血脉的话,其7万多年前的祖先也应该是个深色皮肤的黑人。如今的白种人和黄种人其实是在黑人离开非洲之后才分化出来的,不同肤色的人们在仅仅数万年前还有着共同的源头,所以今天也没有任何本质上的不同。种族主义者仅仅通过皮肤的颜色就将人分为三六九等,无论是从事实上还是逻辑上,他们都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既然深色的皮肤可以有效地防止阳光分解人体内的叶酸,那么为什么人类在离开非洲以后,又会渐渐演化出较浅的肤色呢?要想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恐怕就要涉及另外一种营养物质了,那就是维生素D。

维生素D对于人类的骨骼、肌肉生长非常重要,如果婴幼儿缺乏维生素D就会患佝偻病,导致身体发育不良和四肢畸形;而成年人缺乏维生素D,也会罹患软骨病,关节疼痛、肌肉无力。在旧石器时代,这些病症都会极大地减弱人体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那么肤色和体内的维生素D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一般来说,人体补充维生素D的途径,主要有两种:日照和饮食。当人体受到足量的日照之后,皮肤下的某类化学物质就会转化成维生素D,以满足身体所需。但如果身体的肤色太深,皮肤内的黑色素就会阻碍这一过程,人体会因缺乏维生素D而陷入各种麻烦之中,有不少深色皮肤的人移居到高纬度地区或者雾气弥漫的地区后,就会受到佝偻病和软骨病的困扰。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演化出浅色的皮肤。

较弱的光照环境筛选出了浅颜色的皮肤,这样一来,皮肤相对白皙的人们就能够在较高维度的地区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以维持自身的健康。但需要强调的是,光照并不是补充维生素D的唯一来源,食物,尤其是肉类食物,也是维生素D的来源之一。爱斯基摩人生活在高纬度地区,但是他们的肤色却并不是很浅,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食物中肉类的比例极高,有人甚至称他们为“极端的肉食主义者”。从肉类中摄取到足量维生素D的他们,即使在高纬度地区也不需要太浅的皮肤。

总体来看,同一地区的人,其肤色深浅是由叶酸和维生素D两种营养物质的平衡所决定。对于人类来说,无论是改变自身行为还是改变性状,都要确保这两种营养物质不会有任何一种处于匮乏之中。





穿上衣服


相对于从非洲起源的智人,我们的近亲尼安德特人则生活在更高纬度的欧洲和西亚等地,因此,今天的一些人类学家相信,尼安德特人有着相对较浅的肤色。除了肤色,尼安德特人的身体也处处体现出对匮乏环境的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