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人类简史畅读系列 > 第129页

第129页



至此,我忍不住长舒了一口气,因为我们的祖先终于踏上了中国大陆,本书后半部分故事的序幕也将徐徐拉开。从基因线索来看,这是发生在大约2万年到5万年前的事。事实上,我们的祖先很可能并不是最早进入中国的智人,再早期有一些智人比如柳江人,曾抵达中国,但他们和其他先驱者一样,没能把血脉传承到今天。[1]

那些最终在中国境内开枝散叶的智人,征服的也并不是一片无人之境。从化石、石器形态等考古证据来看,由非洲远道而来的智人很可能与当时中国境内的古人类产生了交流,并最终逐渐融合为现代中国人的祖先,这就是目前一些学者们相信的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理论。这个理论化解了“走出非洲说”和“本地连续进化说”之间的冲突,对基因学和考古学两个领域的证据都进行了解释,因此在当今的学界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

就这样,一部分智人在今天的中国境内安顿下来,开始了新的生活。但智人作为一个强大的物种,并没有停止他们不断扩散的脚步。另一部分继续向着更远的天地进发,比如经由青藏高原南线进入印度支那半岛的那些智人,他们中的一些人北上进入中国,另一些人则继续南下,彼时地球的气温相对今天更加寒冷,海平面也更低,东南亚的很多岛屿比如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与印度支那半岛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古陆,即巽他古陆,他们正是借助这个延伸进大海的古陆以及零星分布的岛屿,还有不断精进的制船技术,终于在4万多年前成功登陆澳大利亚。

进入中国境内的一部分智人也没有熄灭自己探索远方的雄心,他们继续向北进入俄罗斯,同样趁着1万多年前海平面降低时,穿越了白令海峡处的陆桥,从俄罗斯的楚科奇半岛走到了美国的阿拉斯加,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新大陆。与这些史前开拓者的丰功伟绩相比,后世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几乎不值一提,要知道,当年欧洲殖民者登陆美洲时,当地已有印第安原住民,而万年前的智人穿越白令海峡时,他们面前的美洲大陆连人科之下的物种都没有,他们进入的是一个从未有人进入的新世界。之后,他们趁着气候转暖,从阿拉斯加一路南下,穿越整个北美,进入中美洲,然后再挤过巴拿马,进入拉丁美洲,距今大约1万年前时,智人已经扩散到了阿根廷最南端的火地岛。

经过6万年左右的迁徙,除了南极之外,这个世界上的所有大陆都被智人征服了。他们就这样,在巨大的匮乏中不断开拓,走遍了整个世界,只要世界还有远方,他们就会继续进击下去。

在这一部分内容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不由得心生感慨,我们的祖先用了6万多年的时间离开非洲,终于抵达他们征途的终点,即拉丁美洲南部的阿根廷。其实这个国家对我自己来说也有着非凡的意义,那里是我最想去的地方。我曾经用电子地图定位了我家的卧室,知道了确切的经纬度,然后把北纬反转成南纬,东经换成西经并互补,地球的经纬线就会在世界的另外一端交汇,那里是阿根廷布兰卡港西南160公里处一片湖滩的北岸,也是我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到达的最远的地方,在那个坐标点,无论我朝东南西北任何方向迈出一步,都将是回家的一步。

我不知道当年的智人在开拓的路上有没有对远方感怀,但对我而言,远方会给我勇气,让我感到平静和释怀。我知道,当有一天我踩在阿根廷那个离我最远的坐标点上时,无论我再去往世界的哪个角落,我都是在回家的路上。


[1]  人类Y染色体和线粒体DNA上积累的突变显示,当今所有现代人都是于7万年前左右离开非洲,这与柳江人化石的定年结果是相悖的。——作者注





第二部分

匮乏塑造了历史





第8章

文明是如何开始的


不少女性抱怨,男友或老公永远也不能给她们买到心仪的口红,他们甚至分辨不清口红的颜色。这其实一点儿也不奇怪,因为远古时期的祖先已经明确了分工。





新石器时代


在历经数万年的迁徙之后,我们的祖先走到了阳光普照、山川锦绣的中华大地。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依然会与匮乏这个幽灵进行殊死搏斗,同时,在这史诗般的过程中,他们也将缔造一个让后世子孙感到无比骄傲的伟大文明——华夏文明。

今天的学术界通常会套用三个标准来界定“文明”:成熟的文字系统、人口密集的城市以及青铜冶炼技术。一般认为,一个地区的发展只有在完全具备了上述三个要素之后,才可以被称为“文明”。距今6千到4千年前的这段时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先后有四个地区的人们靠自己的坚韧和勤劳跨过了“文明”这道门槛,这四个地区分别是两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的北非、南亚次大陆西北的印度河流域以及今天中国境内的黄河流域。它们分别孕育出了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以及华夏文明。这四大自源文明再加上中美洲更年轻一些的奥尔梅克文明,成为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人类历史中的无数丰功伟业和绚烂文化,都可以沿着奔腾的时间之河在以上几个文明起源地找到源头。数千年来,战火的弥漫、民族的流散深深地动摇了这几大文明基石,四大自源文明中的三个已经被岁月掩埋,唯有华夏文明昂首屹立到了今天,并依然保持着蓬勃激昂的生命力。此刻我所使用的文字与上古时代的巫师用龟壳占卜时所使用的文字是一脉相承并无缝衔接的,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只有华夏大地上的人们做到了这一点,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从蛮荒的旧石器时代到华夏文明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两个时间段之间还有一个缓冲时期,就像是文明的一缕缕曙光需要透过层层乌云才能渐渐普照大地。这段时间就是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它是华夏文明开始前的序章。

有人不明白石器时代为什么要分新、旧,或者说想知道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差别到底是什么,其实,新、旧石器两个时代最主要的差别在于生产方式发生了本质变化:旧石器时代人们过着采集和狩猎为主的生活,生产方式属于攫取经济;而新石器时代,人类逐渐开始以种植农作物为生,生产方式属于生产经济。生产方式的不同是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准之一。

如果你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去看《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就可以通过展品清晰地感受到两种生产方式的不同。远古时代的展区被分成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旧石器时代,主要陈列着古人采集、狩猎的工具,如石球和弓箭等;后一部分是新石器时代,摆在展柜里的是一系列农具和各种谷物残留。在旧石器时代的展区,专家们特地做了一个场景复原,为大家再现3万年前左右山顶洞人的生活。山顶洞人在生物学上的分类是智人,与今天的中国人属于同一个物种。他们之所以会有这个名字,是因为他们和曾经的直立人——北京猿人生活在同一座山上,即北京房山区周口店的龙骨山,只不过北京猿人生活的山洞位于下方,而山顶洞人则生活在山顶的穴洞里,因此他们被命名为山顶洞人。

在被复原的山顶洞人的生活场景中有一个隐藏细节,如果没有专职讲解员的提醒,观众很难察觉到这个细节及其背后的意义。3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其男性和女性已经有了清晰明确的分工。大家只要稍作观察就不难发现,在那个场景复原中,男性山顶洞人的职责是狩猎,而女性山顶洞人的主要工作是采集。事实上,不仅仅是三万年前的北京房山区,即便在今天,世界各地的采集和狩猎部落依然遵循这一男女分工的基本原则。旧石器时代的这种分工形式持续的时间极为漫长,甚至产生了巨大的惯性,这使得现代社会的人们依然生活在这巨大的惯性之中。





历史的惯性


美国有一位了不起的学者,名叫戴维·巴斯(David  M.Buss),是进化心理学的旗帜性人物。巴斯教授曾经介绍过一个理论,即“适应器理论”。简单来说,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男性的主要工作是狩猎,久而久之,男性的头脑中渐渐出现了“适应器”,他们的注意力开始变得狭窄而集中,便于他们锁定高速运动且善于隐藏的猎物;而千万年来女性的主要工作是采集,久而久之,女性头脑中也开始出现“适应器”,她们的注意力分配得更加宽广,有助于她们在采集的过程中发现环境中各种难以察觉的细节。有趣的是,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出现的性别差异到今天依然影响甚至支配着我们的行为。